再给大家分享一个干货,小红书如何有效的推广,从三个方面来给大家详细剖析如何做好小红书推广
1、完善资料
首先先来说下小红书,小红书是对广告的监控最抵触的,在完成小红书手机号注册后,第一步就是完善你的个人资料,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完整的人,有亮点的人,注册的时候要选择4个感兴趣的内容,那么你可以根据你的产品和行业领域去进行选择。
假设你是做化妆品,护肤品的,那么你的兴趣标签就必须要选择护肤,美妆,母婴,时尚穿搭都是可以的,总之要和你匹配,别不匹配的都选上,那就是傻了。
2、在小红书上进行养号
在任何的平台上对于刚注册的小号都是有观察期的,没有权重的帐号,这个毫无疑问,这也是平台防止大量垃圾营销帐号存在的机制,所以新号注册后,不要着急发布内容,先互动,先养号,先升级做做任务,多去看看,多去刷刷内容。
过了观察期后,就可以发布内容了,每天坚持1到2次的发文频率,总会有用户看到你的产品和内容,如果有用户需求那就一定要引导评论转私信,凡是市面上教小红书引流的都是转私信再引导到微信的方法。
而在小红书上笔记内容最好一定要原创去写,无论是视频还是图片还是文字,通过自己发布的笔记内容给自己打造一个个性标签,也是通过这个方法输出优质的内容让别人对你印象加深。
3、小红书推广优质内容如何打造
作为原创UGC内容分享社区的小红书,只要遵循以下几点打造高质量笔记内容,一方面即便是没有粉丝基础亦可以获得大量的曝光、流量支持与搜索结果,另一方面能够让小红书笔记带来高转化率!
什么样的内容能吸引消费者来看?
能引发用户共鸣的生活场景类内容
知识干货类笔记传播更精准
例如我们曾经做过的某韩国气垫品牌小红书推广案例,在轻薄自然妆的产品卖点下,营销团队联合小红书KOL塑造了三个消费场景:
学生党,平价好用
上班族,快速上妆懒人必备
敏感肌,轻薄无暇,抗过敏
我们小红书营销团队基于对目标人群日常生活的洞察,通过制造话题直击目标人群的痛点,对接目标人群的彩妆需求,将消费者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中,以“情感共振”式的体验唤醒消费者心理状态或需求,从而触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如上述内容所言,小红书就是一个软文聚集地,用户看广告也看的很嗨。从小红书属性来说,无论是增强品牌认知度亦或产品转化,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选择。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一般,在小红书上,常用的营销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点。
1.明星推荐:带动流量,打造全网爆品
小红书是怎么火起来的?就是明星入驻,和抖音一样,依靠明星的流量来为平台导流。
可以说,明星推荐是小红书的一大特点,同时被推荐的商品轻松赋予了带有明星专属推荐的标签,根本不用考虑其点赞、排名等问题,分分钟用户就跟风购买。
而且在明星的小红书推荐笔记里并没有很多商业气息,更多的是偏向于个人化的推荐。这些个人化的产品通过明星以图文、视频等形式的笔记推荐出来,增加了用户对商品的信任度,转化为品牌的直接购买力。
2.KOL扩散:利用KOL属性,增加品牌曝光量
小红书与其他电商平台不同,它建立的是一个以UGC为主的内容分享社区,其中掌握有大量的粉丝流量和持久的粉丝关注度的就是KOL,他们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我们可利用小红书KOL强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把品牌产品形象植入粉丝印象中,且品牌从小红书平台中获得可观的热度和搜索量,可极大为品牌提高曝光量和转化率。
3.红人种草:引导消费,引发用户快速下单
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关注点越来越细分化,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KOL引导式消费,共享消费偏好与消费信任。
人们通过KOL发布的测评笔记内容,受众在小红书这个社区中通过评论、私信等方式进行相互交流,建立起来一种网状的社交关系,包括受众与KOL之间和受众与受众之间等都有了联系,进而触发了广泛的网红经济。
快传播通过明星推荐、KOL扩散、网红霸屏、红人种草的小红书推广四大策略为品牌营造良好口碑,为品牌实现大量曝光,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树立起品牌独特形象,为品牌带来更高的转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为什么有些品牌主做小红书推广花了那么多人力物力但是依然没有见到效果?
根据以往跟品牌主的沟通经验,大部分品牌主的小红书推广方案没有做好这三点:
1.不做任何分析
在不做任何分析的情况下,盲目找小红书网红KOL发笔记,时间上没有策略,网红发笔记频率和数量也没有策略;
2.内容没有规划
发出的小红书笔记关键词铺垫不够,内容没绕同步围绕一个关键词来写,忽略了小红书的内容推荐机制;
3.单渠道推广力度不够
小红书推广之前商家也要现在其他新闻渠道做一些品牌或者产品的关键词铺盖。做完这些以后,当小红书平台上的热度上来以后,就可以策划一场线上营销活动配合小红书笔记发布,促进流量转化。
市场营销产生于20世初期的美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
一、生产观念
生产观念是指导企业销售最古老的观念之一,产生于1902年,在美国的密执安、俄亥俄等州立大学分别开始最早的“营销学”——“美国分销管理产业”(The Distributive Regulative Industries of the U.S.),以研究中间商(批发、零售)为主要内容。这种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能被广泛获得且廉价的产品,生产型企业管理者应该集中精力实现高生产效率、低成本和大规模分销。生产观念的持有者认为:我们生产什么,消费者就购买什么。在这种观念下,美国福特汽车曾经傲慢地宣称:“不管顾客中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只生产黑色”,生产观念是一种轻市场、重生产的商业哲学,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
二、产品观念
产品观念是与生产观念相继产生的一种较早的企业营销哲学,认为消费者青睐质量好、性能好且具有创新性的产品。产品观念也是产生于产品短缺的时代,企业更多的关注产品本身,而不是消费者需求。一旦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企业的营销很容易陷入困境。
三、推销观念
1930年代后,营销学转入研究以推销为主要内容的时代,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和企业在没有外力推动的情况下不会购买产品,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购买本企业产品。推销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于50年代初,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的产物。随着产品逐渐增加,出现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企业也而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
四、市场营销观念
1950年代后,营销学转入研究消费者为主要内容的时代,与前面三种营销观念不同,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哲学,作为一种以顾客为中心、先感应再响应的理念而出现。营销观念认为营销的关键是比竞争者更有效地针对目标市场创造、传递和传播卓越的顾客价值。持有这种观念的企业认为“顾客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这种观念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以顾客满意和企业获利为最终目标。
从市场营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并不是一个新的观念取代旧的观念,当前是多种营销观念并存的阶段。
比如:国内家电巨头海尔美的充分享受人口红利的时期,利用中国庞大且廉价的劳动力主导市场,在扩张市场的时候会使用到生产观念。当前最火的拼多多,也是一种生产观念的营销导向,
在日常接触的大量产品中,存在大量产品,企业认为好产品自身会吸引消费者来购买。占据企业营销决策的是产品观念,会固执的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推销观念在市场中,更是无处不在,秦池酒厂花遇3.4亿勇夺央视广告标王,重视广告及推销术的企业,信奉三大法宝:铺天盖地的广告、紧追不舍的促销和永远的价格战。
市场营销观念的产生,对于推销观念的作用是颠覆性的,市场营销观念的出发点是客户需求,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尤其重视市场营销观念,比如小米的用户参与设计。
以上四种营销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新的营销新现实下,也产生新的全方位营销观念,包括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内部营销、绩效营销。了解营销的发展演变,有利于营销人员客观地评估自身的营销现状,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
参加这期营销学读书活动,读到《营销管理》就有吃大餐的感觉了,干货多,分量足,比较考验自己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幸好前期储备了一些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以及市场营销原理方面的知识,读这本书时还算撑得住,没有太多消化不良的反应。
像这种实 *** 性比较强的工具类书籍,光了解概念和原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把它们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才算是真正把知识内化成了能力。其实这本营销圣经最让我佩服的地方不是它的深度和广度,而是它的迭代能力。作为“保鲜期”很短的工具书,作者需要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才能保持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时代变迁的速度总是超出常人的想象,如果把五十年前的第一版和现在的第十五版放在一起,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曾经见过不少版本更新的书籍,都是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局部调整,增删一些内容。但科特勒走的却是“颠覆式创新”的路线,他的书从版面设计到内容编排就像刚“出炉”的新书一样,始终站在营销实践的最前沿来描述营销的基础性概念和解析各种品牌案例,与读者之间完全没有时空上的距离感。李敖生前曾经感叹自己“人书俱老”,但比他年纪还大的科特勒却让自己的书实现了“逆生长”,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持续迭代到现在,这种与时俱进的能力着实值得我们认真领悟和学习。
和《市场营销》相比,两本书的主要作者都是科特勒,在章节设置和内容编排上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每一章都包含了两个较长的品牌营销案例,而且配有讨论题和应用题,既强化了关键概念,又密切联系了营销实践。但《市场营销》的内容要稍微紧凑一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不同颜色的标题),每一个章节的结束部分都列出了关键术语; 而《营销管理》的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到的概念和引用的案例都比较多,还专门设置了“营销洞见”和“营销备忘”栏目提供深度概念和实践解说,每一个章节的结束部分都有“本章小结”栏目,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重点概念。这两本书的内容编排各有侧重,特别是在对某些相同的原理或者概念进行阐述的时候,表现得特别明显。当《市场营销》简单概括某个概念(原理)的时候,《营销管理》却对后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或者当《市场营销》对某个概念(原理)讲解地较为深入透彻的时候,《营销管理》对后者只是粗略地提一下而已。比如制定营销战略中提及的SWOT分析,《市场营销》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该分析原理(P57),而《营销管理》是从内(外)部环境的不同视角展开,并结合典型的品牌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P44-45)。又比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市场营销》用了好几页的篇幅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行动、“超越绿色”行动以及产品环保责任制等多个方面来阐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并列举了好几个知名品牌的案例进行辅助说明(P596-599);而《营销管理》只用了很少的篇幅来阐述企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P353)。这两本书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结合在一起看会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在认知上的收获:
认知1:自有品牌产品与无牌商品应该区别开来。
出处:自有品牌是零售商或者批发商自己开发的品牌产品。无牌商品就是那些没有品牌、包装简陋、十分便宜的常见商品。(P509-510)
解读:以前在超市里看到那些廉价、没有品牌标识的产品时,我都误以为是超市自产自销的,把它们等同于自有品牌的产品。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我了解到自有品牌的产品,不仅价格优惠,而且质量比较好;无牌商品虽然价格非常便宜,但是质量标准较低。
认知2:要想马儿跑得快,马儿还得多吃草。
出处:没有任何体系能同时满足分销成本最小化和客户服务能力最大化。(P515)
解读:不少企业都爱标榜自己要实现零库存,通过整合物流体系使产品直达顾客,我还以为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看了科特勒对市场物流目标的分析后,我对零库存的发展前景就没有那么乐观了。提高物流效率和最小化物流成本在实际 *** 作中是很难同时做到的,很多市场物流成本都是相互交织、彼此制约的关系。当企业产品的库存量降到最低甚至零的时候,会导致产品脱销、订单延误、计划外生产以及高成本的货物快运。就算企业提前进行了销量预测,或者对不同产品予以区别对待来降低库存成本,但一遇到突发情况就会运转失灵,不及时补救的话,就得承担供应链瘫痪的后果。至于那些按照订单生产的零库存策略,要么是为了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要么是客户对效率要求不高。
认知3:负面口碑也是口碑。
出处:任何病毒营销或口碑运动最终是否能够取得成功都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愿意与他人讨论有关信息。顾客评论有可能特别具有影响力。(P587)
解读:常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信息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唤醒情绪方面的作用要大于正面信息。消费者喜欢转述负面口碑,将他们所听到的关于别人的负面消费体验传播出去。虽然负面口碑从表面上看对企业是不利的,但从传播的角度看却是有利的,只要企业擅长危机公关,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反而可以趁机提高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书上也指出,正面在线评论不如负面评论那么具有影响力或者价值。这种现象有点类似于逆营销形成的反d效应,越是被正规渠道禁止传播的东西,越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和购买。
认知4:销售额增长不一定表示销售代表的业绩好。
出处:每位顾客的平均销售额与毛利润的水平以及增长情况,在与公司的整体水平相比较时,数据变得更有意义。(P612)
解读:如果销售代表的某个业绩指标看起来很不错,比如产品的总销售额每年都在增长,并不一定表示他的业绩出色,还得留意其他指标的变动情况,像总毛利润就有可能是下降的,而且还低于公司的平均水平,说明该销售代表可能在不恰当的顾客身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导致拜访成本增加,摊薄利润。
认知5:驱动营销新现实的核心力量。
出处:三大变革力量:科技、全球化和社会责任。(P13-15)
解读:科技创新给营销者带来新的市场和机会的同时,也带来挑战。不管是营销者还是顾客,都能通过网络获得强大的信息支持,并且顾客在营销活动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对隐私保护之类的自身权益更加关注,营销者也需要培养更多的应对和回应能力。未来的全球化会不断促进国家和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在全球行业中经营的企业越来越普遍,它们早已习惯在全球市场中评价和确立自己的定位;随着经营风险的加大,它们在识别和判断竞争对手上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未来社会责任的范围会越来越宽,对企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做对顾客、企业和地球的未来都有利的事,实现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认知6:制定营销计划应该从全方位营销的维度来考虑。
出处:全方位营销观念是对各种营销活动的广度和相互依赖性有清楚认识的情况下,对营销项目、过程和活动的开发、设计和执行。全方位营销观念认为在营销中,任何事情都很重要。(P20-24)
解读:从全方位营销的维度来制定营销计划,不仅需要明确公司如何建立和维护有利可图的顾客关系,以及形成连接企业内外部关系的营销网络(关系营销);而且需要在营销策略(整合策略)和财务预测(绩效营销)上,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营销活动并整合营销项目来为消费者创造、传播和传递价值。在对营销计划进行财务风险分析时,针对每一个影响盈利能力的不确定变量(财务和非财务回报)作为检测营销效果的指标,使财务预测的结果更客观,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
认知7:某个产品(服务)的品牌属性和品牌利益有可能是负相关的。
出处:在建立品牌定位时通常会碰到的困难是,构成共同点和差异点的许多属性和利益都是负相关的。消费者通常对属于负相关的两个属性或利益都想要得到最大。(P270-271)
解读:品牌属性是品牌的功能特性,品牌利益是品牌的价值所在。如果某品牌在功能特性上表现很好,比如价格实惠、外表好看,消费者反而会怀疑它的质量和实用性,滋生潜在的消极联想。营销人员为了实现品牌属性和利益的平衡,必须在这两个维度都表现良好,转变消费者的联想模式,变负相关为正相关。
认知8:产品差异化比服务差异化更有效。
出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顾客已经把服务看作十分类似甚至是相同的产品了,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服务的价格,而不是服务提供者。(P387)
解读:产品差异化的方式包括形式、特色、性能、质量、耐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风格和定制化;而服务差异化的方式包括容易度、交货、安装、顾客培训、顾客咨询、维护与修理以及退货。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对产品的评判标准比较具象化,顾客很容易识别出某种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之间的差异;而对服务的评判标准相对模糊抽象一些,顾客往往不是很在意某种服务与竞争对手的服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认为不同提供者的服务都差不多。相比服务由谁来提供,他们更在乎价格是否合理。
认知9:内部销售人员的重要性。
出处: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对外部销售人员的时间需求并充分利用技术创新,许多公司扩大了内部销售团队的规模和职责。(P609)
解读:企业不仅需要外部销售人员,也需要内部销售人员。外部销售人员外出拜访顾客,花费较高,内部销售人员在公司通过电话、互联网、社交媒体互动或接待来访的潜在顾客等方式开展业务,花费较低。内部销售人员负责挖掘新客户,为外部销售人员提供信息支持,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向主要客户推销和寻找潜在新客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