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报家门,2018年毕业,财务管理专业,毕业月薪5000,现阶段年入20朝上走,与同期毕业于中建的同学收入相仿。
中建基本可分为两大体系,市场营销和履约管理,前者以市场开拓为主,后者以项目施工为主,前者注重承接质量,后者又可分为商务合约、项目管理、财务资金、技术质量等四大体系,外加行政人事共六大体系。基本构成了中建的三级、四级经营单位。
受限于专业,我从一开始是分配到了资金部,负责日常报表整理,资金调度等常规工作,后为适应公司大趋势加入市场序列,从业务主办做起,逐步升主管,晋升市场部副经理。下面说一点工作经历。
中建机关里属于逐级负责制,主办对主管,主管对副经理,副经理对部门经理,部门经理对副总经理,副总直接对高层。基本属于用严格的考核机制来完成职责划分。感同身受的是虽然逐级负责,但相处起来并不是像电视剧中那样生疏严厉,反而上级对下级都存有一定的包容度,年龄基本相差3岁左右,很少出现越级负责的事项,日常交办工作基本都能手把手带会。我的上级怎么带我,工作方式,处事之道,职场情商,我都会顺延给下面。这种模式适用于中建体系,可能是因为建筑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且中建是一个央企,天生带着一种不争不抢、细节见成败的特点。
然后说一下具体工作,主办阶段做的具体事情就是常规市场分析、内部流程、投标策划这些。主管阶段开始上手对市场竞争的研判,研判客户情况,竞争对手,策划招标条件,如何确保能拿到项目,这阶段是最难熬的,差不多工作两年就能上手,但是应付各种竞争因素,往往是一个人处理不来的。这个时候,最重要作用是帮领导决策,评判项目的质量、熟悉竞争规则,一定是自己帮着领导选择,而不是摆出12345若干个决定,在自己这一环节给他评判了,领导认可,他动用资源开始攻坚。
当然,能顺利晋升也是靠着在新基建业务板块有所斩获的业绩。平时是对接各类客户,各类政府以及合作单位,在关键节点,梳理出了投资运营方,将投资方联动券商实现了发行公募基金,落实了项目资金来源,项目才得以推动。
看到这儿或许同行会问了,那么多投资机构,券商,竞争对手,为啥我们能最终中标?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型机构之间并不是消息联通的,相反很闭塞,针对几个亿的融资,对于券商而言是一个很小的工作,几个亿的项目,对于中建而言,也是很小的项目,政府也不是将自己的项目公开售卖,而是在等合适的投资者,如果能把这所有的联系圈起来,这个事情能推动,朝下走,那这个事情就有一定可能。
总而言之,中建的管理次序是分明的,能学的东西也很多,上升的路径和空间也是透明的。可能我干的是市场营销,这个不同于传统的向个体营销,对象基本都是政府或者大的平台公司,所以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极多,需要各级管理人员都各司其职,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
以上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
今天再更一下。在私聊的过程中,问的最多的两个问题是:市场部是不是需要经常喝酒,中建里面的关系户是不是特别多?我只能结合自己的当前眼界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市场部确实需要喝酒,但是中标项目靠的肯定不是喝酒。喝酒基本都可以理解为锦上添花的事情,在决定项目成败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别大的作用。我本人的酒量大概是白酒一斤,红酒3瓶,啤酒一箱,我不混着喝。对外接待业主,肯定不能无脑喝,一般我就喝到自己酒量的一半,到了差不多的时候,就得为业主安排好车子,或者是安排好房间什么的。
然后我现在对下级的要求是每周五喝一斤53度白酒,餐饮直接报销,喝不完继续喝留着。我不是需要你有多大的酒量,而是在你到了关键场合的时候,你能够稳得住,这是一个基本的营销人员素质。不愿意喝酒,待在办公室老老实实做资料,这个可以选择。但无一例外都是愿意出去见见世面的。
第二个是关于关系户的问题。不可否认关系户非常普遍。因为中建的裙带关系太多了。所谓的关系户,就是动用内部人员的关系,降低了进入企业的门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条件只差一点点,那么可能我去找人事部经理打个招呼,他就能优先考虑一下,相当于我欠一个小小的人情。如果差的非常多,但他有足够理由帮你包装,在不违反公司文件制度的情况下,给予破格录用,那就是一个巨大的人情了。在中建很少出现这种事,因为需要去包装、解释的太多太多了。
所以我觉得你们对于关系户的顾虑在于,他会不会对你的职业发展造成威胁,比如晋升、奖金等。在中建的关系户,是非常小心谨慎的,排除一种实力强大的关系户,高学历、高背景、高情商,思维逻辑清晰,反应速度超快。目前我接触到一个,是南开的硕士,局领导的嫡亲。我跟她也有业务交流,共同起草董事长的文稿,从她那儿是可以学到很多新观点的,因为她阅读了大量建筑行业的分析报告。那么,这种关系户,也算是公司的福音了。
最后那些能力一般,却又着急上位的关系户呢,也存在,但是极少数能上去。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首先中建是一个企业,是要以盈利为目标的。更精确一点,不同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建是一个不占有国家资源而存在的一家大型央企。它是在垄断市场竞争中的一个由150家子企业构成的巨无霸。这150家子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普遍,合同额、产值、利润都是需要排比的。创造价值的来源在于顶层设计的纠偏,以及基层的高效执行力。那么进入企业的门槛,实则是子企业运营多年的市场准则,是对个人能力的一个筛选。而大多数关系户,他是不具备这个能力了,所以他不会或者说也不能分割你的价值创造。
——————————————————
分割线
这次更新一个很现实的事情,只希望未进入中建的小伙伴不用太悲观,也不用太乐观;局中人看能否对号入座,有所借鉴;局外人看个职场热闹。
不要挑战潜在规则。这里的潜在规则不是公司的规章制度,是业已形成的公司共识,可以说是对看得见的制度的补充,即少数人的规则。借鉴一下郭晓鹏的台词:规矩在建立的同时,往往给违反破规矩的人创造了巨大利益。在职场依旧如此。刚来公司的时候,是有一段真空期的,没有什么特别繁琐的工作,我就看公司平台上的各种文件制度,了解公司的文化及要求。这段时间也是最轻松的,好奇着一切,向往着一切,甚至不夸张的说,开始假象自己也能有一天参与到这些规章制度的起草中去。
工作半年后,迎来了转正述职,述职完成之后就是定岗定薪。我通过特殊渠道知道了我们这一批中有越级晋升且奖金爆表的人员,大致也能猜出是关系户。按照公司行政人事管理办法,这是已经破格到上限的例子,但毕竟是少数,我只是内心自己评判了一下。事实证明我比较理智,那么其他部门有一位同事不淡定了,华科金融硕士毕业,投资岗。本着心高气傲或者觉得自己半年的努力工作不输于他人,他主动找到人事经理面谈,求一个解释。那么结果可想而知,高管的逻辑分分钟说服你,而你的挑战秩序的苗头已然显现,这事很少有人知道,他最后也被劝服。但是一周之后,他就被调配至分公司,理由是分公司需要投资专员的配合,完成投资类项目的评审。最后结果可想而知,大概在7月份,他就辞职了,因为他已经待不下去了,那分公司缺人只是分公司领导在会上提了一句而已,真实情况是那边压根没有投资项目。现在我觉得,那个特殊渠道就是一个笑话,这就是有针对性地在试探,你们这群新生中,是不是有敢挑战秩序的小愤青?
基于此项,我只能说看山若是山,慎言笃行,来了半年就只有半年的眼界,你看不见背后的规则,就不要去触碰。我也挑战过规则,实名举报A领导越级报销,乘坐商务舱,给部门造成数万元的非必要支出。之所以这么起冲突是因为他有意针对我们部门的考评,但最终一样被劝服,去某个分支机构驻勤了2个月,就被B领导喊回来了。过程曲折,涉及人物较多,已删减。
2022.05.17
-----------------分割线
上海疫情基本告一段落,第一次发中建的回答,蹭了一点热度,谢谢各位的评论与交流,下阶段就准备撤了。
正面回答一下,为什么要进中建,就最直观地看两组数据:1.2021年全国GDP114万亿,其中建筑业29.3万亿,总GDP增幅是8.1%,建筑业的GDP增幅是11%;2.2021年八大建筑央企合同额累加超6万亿。建筑业的GDP意味着超过举国四分一的消费与建筑业挂钩,增幅比对意味着这并不是一个夕阳产业。6万亿的合同额将会在未来持续转化为新的GDP增量,这是一个很夸张的数字,这就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对于回答中提及的人物,如果有接触较深的,直接可以从二局三、三局一、二、三,八局四、七局四等等公司在华东片区的据点对号入座,因为这个在中建三级单位里面是很常见的。如果进入中建的市场序列,里面的描述对于工作前两年是有所借鉴,更多的只能是说江湖路远,可意会不可言传。
写在最后,中建很大,号码工程局是主力,三级公司是前线,八局一、三局一很强,是几乎可以比肩工程局的存在,有志向出人头地不建议直接入职局机关,三级公司的竞争才是最前线,才能让你更快地成长,然后花上20年,或许就能对毕业时的分水岭再发起一次冲锋。分水岭是中建集团总部或中建基础、中建国际、中海地产、中建南方、中建丝路、中建长江的总部。
一个。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中建六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拟成立局直属区域分局及营销事业部各一个。中建六局第一建设公司隶属于世界500强第9位,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国有大型综合施工企业。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