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
伯乐营销创始人&CEO张文伯的答案是“情绪”,12月19日,金触点·2018全球商业创新峰会上,他分享了电影营销的核心逻辑。
以最近电影圈的焦点《地球最后的夜晚》为例。它是一部由汤唯、黄觉主演的文艺片,青年导演毕赣作品,将于今年12月31号上映。在本月16号前,这部电影与过往的很多文艺片一样,猫眼想看指数寥寥(1000多人),16号当天,这项核心指标却突然暴增增20倍(超过2万人),随后抖音相关视频播放超过4000万次,影片预售票房也一路斗升,迄今已超过6000万,位居中国影史第二名,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中。
而这一不可思议的成绩都是因为电影当天释出的新媒体海报,右上角有四个字——“一吻跨年”——在2018年的最后一晚,和最爱的人去电影院看《地球最后的夜晚》,然后在电影结束的时刻相拥相吻到第二年。
张文伯认为,这部电影点燃观众的,不是电影调研,也不是演员,而是购买力。它清晰地指向了跨年的时间节点——当情侣们为这个两、三周之后的重要日期寻找一个浪漫又不同寻常,同时又在经济实力允许范围内的动作时,《地球最后的夜晚》正好提供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机会。
其实所有的营销都是在产品的功能属性和情绪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前者是表层的,后者是深层的、心理的、需要营销挖掘的。而电影营销,就是要把情绪属性进行扩展,激活消费者潜意识里的情绪、 情感 或者情怀。
比如《战狼》的“范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红海行动》的“蛟龙出海,扬我国威”,都是对观众情绪的引导。八年前凭借1500万成本收割了3.4亿票房的黑马电影《失恋33天》也是如此——宣传语“失恋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能是你下一段幸福的开始”、“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都是对情绪的调整。
“电影这种产品包含了非常强的精神属性,一旦给它找到了贴切的 情感 号召,就特别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反映。”张文伯说,“而且激活之后的情绪是持续的,可以向外部无线扩展,此时就非常适合各行各业的品牌主进行联合营销。”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回看嘉宾现场演讲视频。
很重要,人脉多了,消息就广,在娱乐圈机会是最重要的,如果得不到消息,即使本身再有实力也是白搭。
展开全部“人脉“对于电影行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但如果不是「二代」或有非常强力的「靠山」,人脉只能是敲门砖,接下来还是要凭实力说话。
展开全部在中国,人脉在哪方面都重要。说一句心里话,那些没有轻易给你“机会”的前辈,是你真正的贵人。
在一个电影公司内,项目编辑是最不靠谱而且最容易黄鱼两吃的人,他们往往最喜欢欺负新人,尤其是编剧。在一个新编剧、新导演面前,他们往往把自己吹的神乎其神,又是认识这个,又是认识那个,实际上,他们很可能认识那些大腕,大腕基本上不认识他们。
谈到这里我们可以以李安为例。
李安在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毕业以后,在好莱坞混了好几年都没有什么起色,正如他自己所言,这一段日子是极为苦闷的。他倒是从来不缺人脉,因为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好莱坞最大的经纪人公司的金牌经纪人的青睐,他们将李安的档案复制了许多份,送往各大制片公司:环球、二十世纪福克斯、米拉麦克斯等等,这是因为美国是完全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社会对于人才的渴求达到极致。在美国,电影院是完全私人所有的,隶属各大制片发行公司,比如索尼哥伦比亚、时代华纳等等。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部电影面临的挑战是相对公平的,不会有一个“广电总局”来发话:你们都要上映XX电影,这是XX任务……一类的。所以,在美国,任何一部电影都要面临严重的市场选择,没有任何一个电影院会赔钱放映一部电影,更不会为了你而放弃别的赚钱电影同期上映。
所以,李安的奋斗,从一开始就比我国电影人要容易的多,因为这种体制带来的公平竞争会大浪淘沙。而,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正规的电影工业体制,也会帮助优秀的新人成功地迈过所谓的“人脉掣肘”,因为他们需要最好的作品来牟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