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连接的媒介,从书信演变成呼机、电话、手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各种主题社群相继出现,俨然就是人类在虚拟世界的“家”。
涌现出的有代表性的主题社群有:互联网知识社群“罗友会”,社会化营销社群“大熊会”,职场技能学习成长社群“秋叶PPT”……
什么是社群?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 。
社群的成员是基于共同的认可或行为才聚集在一起,没有“同好”就没有话题。决定社群寿命长短的,还要有稳固的结构和有质感的运营,就好比房屋的地基和日常养护。
而社群的规模,就得看社群输出内容和亚文化,群成员是否对社群有依赖和认同感,它决定了社群能够复制扩张的前提。
社区说的是人和人基于地理位置的联系,零售场景里经常说的“最后一公里”,说的就是社区营销。
社群强调的是人和人之间关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哪怕两人身隔海角天涯,也可以通过网络畅谈不休。在扁平化的社交网络里,手机已然成为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如果手机不通、微信不回、动态不更新,会有这个人“消失了”的错觉。
在虚拟世界, 我们往往会在别人的认同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我们会在社交网络分享动态,对于别人的点赞互动满怀期待;我们会攀比抢红包的手气,哪怕只有几分钱。
微博和微信公号同样是粉丝经济模式,通过扩大粉丝规模,推出针对性广告,粉丝转发或买单,但会遇上新的麻烦——注意力转移。 粉丝可分配的时间是有限的 ,这种粉丝经济模式必须和其他社会化营销一起去抢占用户时间。
而明星的粉丝经济,更为典型。粉丝只为明星一人买单,没有人可以取代,明星一旦污点上身,形象坍塌,粉丝经济便会瞬间瓦解。一旦明星这个中心点缺失,经济结构就很难维持。
对比而言,社群经济,要稳固得多。 社群是由多个“同好”的点组成,强调的是凝聚力 ,缺失一个,另一个马上可以补上。同时,在社群的氛围,催生了羊群效应,联系会更紧密,彼此更容易相互感染、冲动购买。 把客户导入社群,是品牌经营的高级形态。
在形成社群前,产品用户的角色要完成三次转变。
受众阶段,通过网络渠道、新闻报道、好友推荐知晓产品信息。用户阶段,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使用该产品。粉丝极端,使用后,非常满意,向周边朋友推荐。社群阶段,成为产品的发烧友,与各地产品爱好者组建社群,参与到产品的优化和体验中。
从“受众”到“社群”,就是从“围观者”到“自家人”的过程。
社群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求而建立的。导致社群走向沉寂的,要么是群主的目的未达成而不再维护,要么是群员的需求未满足而不再活跃。
建群动机无论是卖货、拓展人脉、学习成长,还是打造品牌,都必须要考虑需求的可持续。 稳定的群一定是基于长期需求的社群定位。
需求的短暂性势必会造成社群的短暂性。
导致群消亡的第一诱因,便是缺乏明确而长久的定位,事先应通盘考虑群主题、定位, 分享机制的群寿命会长,灌水群必死 。
缺乏热心的群主或群管,或者群主个性过于强势,会导致两极化的争议,要么演变成信息乱流,要么无趣之极。
而缺乏固定的活动形式,长期没有新鲜成员补充,熟识度和凝聚力下降,陷入沉寂,会加速群的生命力衰退。
群角色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群的生态模式。
组织者,日常维护和管理。思考者,群里的灵魂人物。调侃者,调节和活跃气氛。求教者,提供困惑寻求帮助。围观者,潜水,偶尔说话。挑战者,对群管理和交流内容公开提出不满。
围绕这些群角色,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基于社交群的环形结构,一种是基于学习群的金字塔结构。
有质量的社交网络人数,是一个有限的数量 ,邓巴的“150定律”就是关于这个研究的论述。
试想,微信加了几百好友之后,朋友圈的刷屏体验感。社群内,群员的大量刷屏,信息过载,人均参与量大大降低,凝聚力和活跃度当然就会下滑。
然而,对于QQ学习群,很容易达到2000人的上限,如果要解决学员参与问题,就要用到 递归金字塔管理模式 :成立一个核心管理群,规模不大,这个群的每个人都去维护一个小群。
主动式是自己看到宣传或利用群搜索功能加入,为了避免动机不纯或不符合群定位的人加入,很多 QQ群采取了审批加入制 。
而微信群,是模仿了QQ讨论组的架构,组员随手拉成员进入,而不需要得到组创建者的同意,采用的是链接扩散机制。
微信群的产品逻辑是基于时间流,而QQ群是基于主题,前者适合移动通讯,后者扎根桌面时代。
QQ群,基于主题建立群组,可以开设多个小窗定点交流,有助于多人在线就特定主题互动。这种独立窗口设计,必须要求设备有足够大的屏幕空间,显然移动设备难以支持。
微信的入群模式很随机,大多是以某个场景建立,场景结束,群也就随着时间流而湮没。
平台提供的管理工具,决定了平台对社群的维护力度。
相对于微信,QQ的工具更加多元化。社群要有仪式感——QQ入群申请,社群要有奖惩——QQ红包/禁言,社群要有价值——QQ群共享演示/群文件共享……
微信群更看重加入者的横向连接,更具开放性,而不是围绕中心创建者的地位,QQ群正好相反。
微信群不限制一个人加群组的数量,更具多样性,群组管理是放在信息时间流里,如果没有会话顶起,会随时间自然沉没。
QQ讨论组兼容了QQ群和微信群的特点,具备一部分QQ群功能,如语音、视频、传输文件等,也具备微信群的功能,基于时间流的特点,具有临时性。
QQ群更像一个商业组织,产品逻辑自带申请流程,群管理员的概念;而微信群更像是一个主题聚会,可任由组内成员邀请他人加入,基于特定话题交流,聊完就散。
如果是用于商业目的,有明确主题,那QQ建群更适合。如果用户层都是中高层,不适应QQ聊天,那非微信群莫属。
找同好: 谁来建群?如何做好社群定位?如何找到第一批群成员?
定结构: 内部群和外部群如何区分?选择微信还是QQ?开放加入制还是邀请制?如何制定群规?
产输出: 核心成员和普通群员的输出内容和形式。
巧运营 :入群群规的仪式感、群分享的参与感、群内分工的组织协作、开展线下活动带来的归属感。
能复制 :如何组建核心群,核心群文化的养成和衍生。
建社群不一定需要找明星代言人,而是需要找到喜欢某种产品能把产品玩到极致且有个性的人。 有同好,就有社群建立的基础。
逻辑思维的罗胖,依靠每天60秒语音和读书分享,迅速积累了一批铁杆粉丝,从罗辑思维公众号到得到研习社,从罗友会、跨年演讲到得到大学,声势和影响力逐步扩大。
太平人寿的郭琪,人称PP琪,通过PPT系列作品《一张图读懂产品》,吸引了公司业务同仁的关注,通过全国微信群-PP琪干货大咖群-PP琪公众平台推送-PP琪金牌写手群的推动模式,锁定上万名公司业务同事和数千名分享精英。
社群的价值是基于能力构建的,而不是热情和愿景 。 搭建社群,必须要对群组成员进行合理规划。
内部群多为环形结构,每个人的身份都可以互相变化,地位相互平等,管理相对松散。而外部群多为金字塔结构,有群管理员,有明确的群规和管理机制。
社群运营进入良性循环,人数快要突破上限后,通过内部群,转移一部分老群员到2群,保证了2群从一开始就有一定的规模,而老群员在群内会自觉地把群规和文化传承下去, 交叉引入的群复制是拓展群规模的关键 。
基于核心群员个人影响力,发展和组建的亚文化群,则是兴趣喜好的生活延伸。 比如,《秋叶PPT》团队的读书笔记PPT群、群殴PPT群、轻松学图表、秦友团;《正和岛》团队的非创意不传播部落、摄影部落、爱马仕部落等。
要群体优化,就要让普通群成员也能输出。
秋叶PPT团队怎样让群员从“观察者”变成“行动者”,参与到社群运营中来的呢?团队鼓励学员在PPT课程学有所成之后,读一本书,做一个有内容的读书笔记PPT,老师免费指导修改并发布到微博、微信、网盘等渠道,学员因此而接到PPT设计的付费任务、企业的面试邀约。同时,团队把社群每周五的嘉宾分享演变成了学员分享,鼓舞了更多学员的学习和进步。
仪式感: 群名称、群公告、群名片的整齐划一,为入群仪式做好视觉基础,做好群设置预案。设定入群机制,准入制或邀请制,设定入群暗号,入群前告知群规,入群必须先认同群规和群文化。
参与感: 培养小习惯带来的参与感,如早起问个早、签到,晒早上完成的三件事。定期组织分享和话题讨论,干货分享就要邀约分享者准备素材,强调分享对大家有启发的内容,而话题分享,可以就准备的话题进行小范围讨论和筛选,由话题主持人选择。
组织感: 社群可以组织分工协作,做一个人做不了的事。通过社群微博传播矩阵,群成员自组织进行接龙,可以引导网友跟风转发,轻松破千。通过众包协作,各自认领一块任务,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项目。
归属感: 网上约10次,不如线下聊1次。可以视区域分布、兴趣议题来组织,群成员以核心群员为主,随便聊、随便玩,可以加深彼此交流,体会真实的社群。
秋叶在打造《和秋叶一起学PPT》的网络推广团队时,推行了7个步骤。
在 导向阶段 ,找到更适应网络化生存的有创意的人,经过磨合和沉淀,在内部核心群 建立信赖和互动默契 ,通过动态筛选,把核心群人数稳定在了69人。 明确 打造网络PPT培训第一品牌的 目标 , 并承诺 一起做平台,一起分利益。团队定岗定责,利用大家的碎片化时间, 分工协作 ,做到了OFFICE在线付费教育领域第一名,学员5星口碑超95%。
社群运营中的“狼群”就是核心群,就是专业能力强、创意想法多、团队协作好、兴趣三观相同的一群人。
社群中的头狼,不总是固定的一个人,谁都可以担当。头狼的职能更多的是启发团队灵感,能够识人相马,能够整合内外资源,最大化激发社群的战斗力。
秋叶PPT团队中的核心成员,都是微博作业、微信互动、强关系发展而来的核心粉丝,导入QQ群的。
社群营销,最致命的,就是对手通过找到领域相符、爱好一致的社群,一股脑儿就可以把你的目标客户全端了。
如果要打“蚂蚁战术”,首先需要给社群带来价值,培养存在感。 在社群这个生态圈里,有了形象认可,自然也不缺帮手。
发动集体力量是最便捷经济的方法,不需要特别的技术含量,拼的就是数量。
军令状,是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强调的是风险。而 攻城战术 ,讲的是通过完成任务得到回报的机会, 强调的是收益,是正向激励 。
而经常有任务发布的社群,群管用不着找话题、做活动,维护成本也不会很高,如果任务可以连通社群内多个角色,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能量。
一个人的能量和产出是有限的,任务一旦群体响应,群员之间相互比拼,会促成社群的集体进化,在网络渠道快速扩散,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不容小觑。
社群中,重赏之下必有参与,但重赏,仅有奖品是不够的, 要真正激发社群活力,是奖品下有诱惑力的活动设计。
文中,秋叶把微博抽奖活动,设计成学员社群新媒体实 *** 演练,确定了活动目标,通过学员转发活动微博、花钱粉丝头条推广,同时链接到外部的赞助资源,最终得到了超预期的渠道曝光。
活动设计满足了多方需求:学员有了实战机会、外部人士有了观摩体验、奖品赞助商有了品牌曝光、秋叶线上课程有了销售增长, 达成了四赢的局面 。
如果你有干货,也有产品,就可以主动参与大量的群分享,通过分享,让大家熟悉和了解你,在群成员兴奋度较高的时候,完成导购。
没有社群,和用户是点到点的接触关系。而有了社群之后,和用户变成了点到面的关系,基于需求场景营销的机会就会增加很多。
定点战术需要找到社群所在地,熟悉社群结构和偏好,从群成员心理和行为入手。
只要找到一个符合产品定位的用户,从他身上入手,顺势打入他背后跟他有一样特征的社群,一下子可以找到目标客户群。以这个群为入口,通过了解和互动,可以找到更多定位相仿的社群,获客效率和成交率都大为提升。
罗辑思维提出的“一群人团结起来占其他人便宜”,就在于他相信有人格魅力的人与共同价值观的人相互信任和抱团,是 互联网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态 , 任何商业也要基于这种形态再设计 ,社群跳过中间环节,直接和现行的商业模式对话,可以“团要”甚至白拿。
而秋叶团队的“一页纸PPT大赛”,则是传统企业借助社群资源,面向互联网的升维传播。 通过社群的结构化输出,造成难以想象的传播影响力 。
互联网+的兴起,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变革,同样,也带动了社群经济的发展。 对于商业而言,一个人的口碑很可怕,一群人的口碑很恐怖。
未来的商业形态,聚焦社群很是关键。除了亲友、同事之类的强关系, 有规模的社群彼此之间建立连接的方式一定是基于“弱关系”。
企业和渠道商是强关系,和消费者是弱关系,如果企业能够通过社群“弱关系”连接,提升企业和消费者连接亲密性,那就意味着之前用于覆盖和影响企业潜在消费者的广告投入的大幅下降,效率提升。
企业社群连接要从“强关系”转化到“弱关系”,仅仅围绕产品是不够的。单纯依靠利益或制度驱动,难免会沦为刷屏灌水群和单向推销群。
社群的生命力在于价值和文化输出 ,首先需要基于企业文化、产品特性和员工个性建立内部社群,形成和产品连接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向外开放后,可以引入外部活跃的粉丝用户,最终形成内外社群的双向交流。
小米的社群最初是通过论坛积累的,小米员工都是手机发烧友,小米社区在早期就形成了发烧友文化。
小米公司把论坛中积极的用户组织起来,号称“铁杆米粉”,约八十人左右,核心二三十个不动,其他五六十个不断进出、更新。
铁杆米粉积极参与产品发布会及活动,在手机发烧友圈子里有较大的影响力,这80个“铁杆粉丝”直接影响粉丝数17万,实际上,米粉已经成为小米的产品形象代言人。
“秋叶PPT ”结合社群学员,擅长PPT设计的特点,搭建平台,开展“群殴PPT”微设计大赛。
每期“群殴PPT”的PPT设计挑战,因为创意出彩,都会在新浪微博的掀起超百万的话题阅读,企业关注到了这股传播能量,也纷纷带品牌资源参与进来,形成舆论共振。
因为参加罗辑思维研讨,秋叶PPT和万达集团有了连接,于是就诞生了“说说我眼中的万达”的话题讨论。秋叶PPT策划一页纸PPT大赛,简化了参与门槛,通过社群的微博、微信发布,鼓励每个看到活动的小伙伴参与,两天内,话题阅读量破百万。
活动一旦通过社群连接到用户,微活动爆发出来的能量难以想象。
在成为拥有专业技能的“U盘人”之前,最好先在组织内潜心修炼专业技能,等到可以脱离组织做“U盘人”时,需要找到和同样的“U盘人”,抱团生存。
在“U盘化生存”里最优秀的资源整合者会把默契的“U盘人”组织成社群。这样,社群就变成了某个专业领域的“路由器”,要找到“U盘人”,就必须通过社群去连接。
罗永浩在锤子科技夏季新品发布上,感谢了为他制作PPT的许岑,结果许岑的Keynote课程购买人数增加了6000份。
罗永浩敢做锤子手机,绝不因为他仅仅是手机发烧友,而是他看到了背后罗粉的力量。
对于企业,已经不是要不要建社群的问题,而是如何做才能把自己企业的社群运营真正和产品、用户联结起来的问题。
企业要给予用户足够的价值,不仅仅是产品连接和优惠,更多的是生活上的个性满足。
对于零售行业来说,高活跃的社群更多来源于生活场景的转化,比如可以搭建基于超市宠物食品分化的生活社群-猫达人,有水果偏好的生活交流社群-水果忍者。
大多数人对新媒体运营的理解就是”写文章,编辑排版“等等。如果你是这样定义新媒体运营那可以就打错特错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制造不出阅读10w+的爆款文章呢?“答案就是你缺少了新媒体人必须具备的 ”营销思维“ 。
曾经的我在刚踏入新媒体行业开始,也是只顾着写文章,但是这样的工作实在是太过于枯燥。但是当我满满学习和掌握”营销思维“、建立营销框架后,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变得更加有成就感和有趣了。接下来我会从给大家讲解6W营销框架,相信你一定会感兴趣的。
内容有点长哦,但全部都是满满的干货哦!加油,打工人!
营销框架是营销思维的具体体现,不同的营销框架都没有对错。它们的经典理论都是适用于目前的市场。
一、营销框架【6W】指的是什么
【6W】营销框架就是以上所包含的内容,如果你现在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不要紧张,读完下面的文章你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并且很好掌握的。
二、 What
what指的是我们在开始运营工作之前,要了解我们的企业和产品。具体包括:
这就是我们要搞清楚的4个问题。要想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what】的内涵和意义,那就要学习【商业模式画布】
在认识商业模式画布之前,先来看看电子商务时代的3大商业模式,就是大家塾知的B2B、B2C、C2C。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10dcc-1603443154046)]
它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交易类型分类,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商业模式画布】 从9个板块来更加全面的解释和理解【what】。
1、客户细分
”面向所有人的营销就是没有营销“ 。产品面对的是对它有需求的客户,所以对客户群体进行分类是营销开始的前提。
2、价值主张
价值主张是指企业为客户创造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价值主张包括, 目标客户、痛点问题、产品服务、用户利益、竞争对手、竞争优势。
其中产品与服务、用户利益和竞争优势是价值主张中最重要的3个元素。我们的产品只有符合用户利益,用户才可能付费转化。竞争优势是产品与服务唯一性的体现,产品只有具有差异话卖点,才有可能吸引潜在用户的目光。
针对如何做好竞争优势?在下面的图片里列举了一些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需要可以结合图片中的举例来进行自己产品的竞争分析。
3、渠道通路
渠道通路指的是产品通过哪种渠道方式流向市场以及你的目标用户。渠道通路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帮助客户评估产品而且还可以向客户更好传递产品的价值主张。
渠道通路的分类
需要注意的时,在以后我们进行产品推广时,一定是结合多种渠道进行产品曝光。
4、客户关系
好的客户关系不仅可以 吸引用户、留住用户 ,更可以通过维系将潜在用户 转化 为付费用户。
关于客户关系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5、收入来源
收入来源不难理解,它指的是”企业向客户提供价值所获得的收入“。关于收入来源可以分为以下7种:
6、关键资源
一切有利于产品流向用户的资源都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资源可以按照以下分类理解。
7、关键活动
8、关键伙伴
通过与关键伙伴合作,不仅可以让我们企业的 商业模式优化以及形成规模效应
还可以 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 ,更可以获得 特殊资源及业务活动的支持 。
9、成本结构
成本结构可以分为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两种类型。
固定成本: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而变的成本。例如:主要管理人员工资、前期的设备投入、租金等。
可变成本: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是实际业务开始后产生的成本,这一些都是原材料、电力消耗费用等。例如多制造一台电脑,就需要多额外采购一个屏幕。
10、企业生命周期
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图片上传失败...(image-eae092-1603443154045)]
不同企业类型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有不同的营销侧重点。
总之,营销的基础是基于你对公司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中各个组成要素的理解。对于刚接触公司运营业务的人来说,从公司产品的价值主张出发去了解公司产品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二、Who
之前的【商业模型画布】中对客户进行了细分,当然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根据 用户画像 对用户进行精确分类。
[图片上传失败...(image-6370a7-1603443154045)]
主要是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来深度认识我们的用户。
三、When
通俗理解就是 【营销时机】 ,通过 【客户购买旅程】 在不同的用户阶段是定不同的营销计划。刺激用户从一个漏斗流向下一个漏洞,从而达到转化的目标。
[图片上传失败...(image-db2ce9-1603443154045)]
四、Where
渠道通路的含义在商业模型画布中已经解释了。渠道按照用户购买路程角度可以分为 广播、1对1、搜索和社交 4种。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渠道】与【客户购买旅程】结合,在不同的客户阶段选择合适的渠道进行曝光和推广。
五、Why
Why指的是营销目标。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目标和结果为导向,从而保证我们的方法和步骤是正确的方向。简单来讲,我们营销的目标就是提升品牌知名度、获得目标用户以及拉升效率。
关于营销目标的制定,我们可以运用 SMART法则 制定。
六、How
既然我们制定了营销目标,那么通过什么方法和策划才能更好的实现呢?这就是【6W】框架中的最后一个理论,营销方法。包括文章策划、视频策划、活动策划和广告策划等等。由于这些内容非常多,我会再以后的文章中给大家继续分享。
[图片上传失败...(image-37170c-1603443154044)]
新媒体运营是一场数字营销,监测与优化贯穿在我们整个营销环节。
搭建 6W【营销框架】 是我们拥有营销思维的基础,当然更好的方法还是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才能更好提升我们的运用思维。
感谢大家阅读,整理不易,如果大家觉得还不错的话就点个赞吧。我会给大家继续分享更多有关新媒体运用的知识。大家需要【6W】营销框架的思维导图的话可以评论留言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