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手赵明义的保温杯爆炸了。火力水平不亚于二十年前生活的黑豹。
“保温杯”的微博指数
从网友的围观和恶搞,到微信官方账号的团队营销,再到技术专业新闻媒体的解说和追踪,“保温杯”瞬间被符号化,成为当之无愧的总流量漩涡。看最近的热门文章,似乎都有一丝“丧”的味道。焦虑会是爆文之母吗?当下全媒体派(ID:Quanmeipai)从传播方式入手,分析了意外走红背后的社交媒体模因。
一个保温杯意外爆红
谁在制定传播链的议程?
保温杯作为一个热门话题,本质上是一个符号化的全过程。
8月17日中午,李铁根的一位新浪微博网友感慨道:黑豹队成员:一开始,《钢铁侠》里的男生都是拿着保温杯来找我的。文字代入感明显。再加上黑豹30周年,迅速动了社交媒体话题阀。
随着分享量的增加,17日晚,黑豹鼓手赵明义放言:“我在微博里听到我的保温杯爆炸了”。内容已经得到本尊确认,传播刚刚开始进入第二个连接点——网友们紧紧围绕黑豹作品和保温杯的戏仿欢乐。
起初戏谑集中在《江南野花》《我的好朋友是个傻子》等网络段子,把歌的歌词改了:“你不用多说,你自己清楚,你杯子里装的是什么~”
那么,在《来来往往》之后,刘春等大V的分享,再加上被告的积极发展,戏仿的外延刚刚开始扩展到同一个保温杯,到文学作品再到文字,到中老年品牌形象,到保健品的关系...带着一波内容节奏。
8月19日,经过一轮社交媒体热,“保温杯”开始了技术专业新闻媒体和微信官方账号v公布的符号化全过程并引起一系列5w文章:
到了8月23日,“保温杯”和“人生低谷”之间已经建立了很强的关系,从微信指数的震荡起伏就可以看出来。
纵观所有的传播链条,我们可以看到,在保温杯的整个符号化过程中,社交媒体起到了加热和酿酒的作用,真正的议程设置来自于新闻媒体和大V论文的选题结构。
事实上,赵明义自己曾经说过,“我二十年前就开始使用保温杯了。”于是,从“保温杯”到“人生低谷”的关系就不那么理直气壮了。然而,在强烈的动议设定和社交媒体讨论中,即使是被告的噪音,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沉默的螺旋。
爆炸物品总流程图透视图
谁在引导专注?
近一个月来,发表了很多爆款文章,每一篇都内置了网络热点的体能。发布没几分钟就成长为总流量模块,引起了一般社会发展的讨论。不同网络媒体的总咆哮流量是如何产生的?分别表现出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解剖一下最近几篇关于巴平的文章?
“假装活着”:驳文成总流的原点
如果说“保温杯”的流行是话题的广泛性逐渐变小,最后聚焦于一点的全过程,那么“北京,2000万人装活”则完全颠倒了。从一开始,话题点就很确立。
7月23日,自媒体平台创作者张武茂发表文章内容,引起任何病原体效应。截至7月24日中午,文章内容被删除,总阅读量700w。有趣的是,在这篇热文引发的话题讨论中,议论文变成了更大的总流量,止住了毛发生长点。
突出评论:“这篇文章很可能创纪录,认为原文5w数最高。”似乎有许多象征性的例子:
“北京,2000万人勇敢生活”5w
这位张先生,你不是北京小孩装大尾狼,5w
北京,有2000万人在等你的道歉!》5w
话题蔓延到新浪微博,再到技术专业新闻媒体的追踪。反驳文章的发展趋势很明显。
新浪送酒精:
7.24人民日报新闻官博客“北京,现实生活中有2000万人”
7.26央视新闻新浪微博“世界不会让任何一个努力的人失望”
7.27新京报新浪微博视频“你在北京有生活吗?》
新闻媒体跟踪:
7.27人民日报“不是假命,只是新命”
7.29经济观察网采访:作者:我道歉!》
7.31中国城市报“北京2000万人是在装逼生活吗?”
985/211题目:新闻媒体文章社会化媒体的第二春
除了媒体人,最近还有一篇从网络媒体开始的爆文——《1985年9月11日我才知道读书没用》。本文首发于新浪新闻谈话社,后被思想焦点、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青南哥、译林等新闻媒体微信客户端截取。,每章阅读量会是5w。
如果把文章中的总流量做一个遍布地形图的数据可视化,可以发现,虽然文章内容最早出现在手机客户端,但微信朋友圈在整个选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似乎从2000万人假装生活的北京,到月薪3万,连孩子暑假都过不起,再到“保温杯和生活低谷”,无一不摩擦着中产阶级的焦虑。从属于大城市,到害怕阶层衰落,再到害怕可能被新的主流文化削弱,有人称赞为:“北京的中产阶级平均一个月焦虑三次,每次都长出一篇5w的文章。”
传播模因分析
为什么焦虑文字会主导屏幕?
模因是由进化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源自希腊语“mimema”(意为“模仿”)。道金斯将模因描述为文化媒介的一种方式,它是人们相互交流社会发展、记忆和文化意识的一种方式。像流感病毒一样,会根据社交网络在人与人之间流动。最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是谁?”表情。
焦虑模因的真实本质
调侃焦虑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是否也起到了执念的作用?我们对发布“北京,2000万人冒充生活”相关内容的200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进行了关键词数据可视化,得到如下图:
bluemc的云图
同时,通过对比“保温杯里的生命低”这个话题的文章中的关键词,你会发现一些重叠的地方:“时间”、“生活”、“工作”。这个从数百篇文章中选取的同一个关键词,可能就是平原焦虑模因的可视化,而平原焦虑模因是病原体的根源,也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提出的“未来海市蜃楼”。
“魅力”是评论文章的遗传基因
科学研究证明,鼓舞人心的内容往往能唤起人们适时的心态。根据网站访问量分析公司ChartBeat在2020年4月发表的报告,与百度搜索引擎相比,人们在社交网络平台上阅读文章的参与度并没有预期的高。通常这些宽度和高度的话题比情绪不稳定的话题更容易吸引顾客。
Chartbeat发现,大多数关于脸书的最成功的报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情感视角,而关于谷歌的最成功的报道通常都具有极其认真细致的客观信息内容的特点。在脸书服务平台上,只有少数高宽比高、情绪不稳定的话题获得高参与度,如“对结果的遗憾和愤怒”,而在谷歌搜索中,大量实用的主题风格,如“如果美国大选投票离开会发生什么”获得大量参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文章一般在新闻手机客户端阅读,却很可能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病毒。
“心灵唤醒”爆炸式的商业模式
心理学家把心理层面分为两个维度,在原有的积极心态和消极情绪的基础上增加鼓励层面或生理唤醒层面。下表:
一些正面的信息内容是非常容易分享的,但是有时候压抑的信息内容会成为网络上的热点。比如报个大生意。所以,仅仅通过活跃和压抑是无法判断一条信息是否容易被传播的。因此,心理学家找到了唤醒的定义。
也就是说,如果焦虑作为一种模因普遍存在于观众心中,那么最直接的唤起观众的方式就是唤起这种心态,进而达到共情。
焦虑作为一种社交媒体迷因可以预防吗?也许它本身就是作为生命的镜像系统而存在的。正如阿德里亚·德波顿(AdriadeBotton)在《身份的焦虑》(AnxietyofIdentity)中所说:“生活就是一个焦虑代替另一个焦虑、一个冲动代替另一个冲动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必一直努力克服焦虑或考虑某种冲动,而只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完美的整个过程中明确一个大道理:一劳永逸地保证每个人的总体目标向我们展示。”
所以,一个“保温杯”是否意味着“人生低谷”,可能并不那么关键。关键是,终于有一个让闷了很久的人敞开心扉,谈谈这些负面情绪的理由,这也挺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