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发展关键在于盈利模式
俱乐部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最直接表达,是聚集了某一类人群的组织,其成员之间紧密相连的不是血缘、地域、行业,而是习惯、爱好、兴趣或者社交需求等。
一个多世纪前的英国,某个咖啡馆的一群消费者决定为他们共同的爱好组成一种联盟,这就是早期的俱乐部。其后100年里的西方社会中,俱乐部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中国,俱乐部作为一种新兴概念也已悄然落户并发展起来。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今天,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凸现,人们在寻找更为便利、深入的社会交往渠道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慰藉,由此也使俱乐部这种组织拥有了美好的前景和未来。目前我国的商业俱乐部行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经营形式及会员活动,其潜藏的商机也开始显露,不少精明的商家及投资者都瞄准了这一新行当。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经过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俱乐部已有8000多家。虽然高尔夫球场建设被北京等城市叫停,但与之密切相关的高尔夫球俱乐部却更加火爆。此外,健身、美容等运动休闲类俱乐部的发展也如火如荼。
日见增多的俱乐部,让业内专家深信:中国俱乐部产业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未来几年内将进一步掀起高潮。
8000家远远不够
说“俱乐部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点都不为过。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8000多家俱乐部中,几乎都是经营性组织。此外,单纯按照个人爱好、兴趣等组成的俱乐部,如交友俱乐部、户外俱乐部、车友会、羽毛球俱乐部等数量之多更是难以统计。在这些俱乐部中,从形成方式和表现形式划分,大约可以分为四大类:高档会所俱乐部,如北京长安俱乐部等运动休闲俱乐部,如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等企业会员俱乐部,如北京移动全球通VIP俱乐部等其他主题类俱乐部,如交友俱乐部、杀人游戏俱乐部等。
通过对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考察,中国俱乐部联盟网执行总裁杨卫东认为,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俱乐部都有巨大的差距。以高尔夫球俱乐部为例,北京现在有40多家,全国有400多家,而日本有2000多家,美国则有20000多家。“不过,这些都是暂时的,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俱乐部产业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好!”杨卫东预计,未来几年内国内俱乐部将大量增长,以满足日益壮大的市场需求。
中高档俱乐部是盈利主流
有一项专题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人们追求俱乐部消费的倾向将逐步增强。而现在国内城市中,像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型城市的人均GDP早已超过1000美元,甚至达到了5000美元,俱乐部消费已经成为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倾向。
“俱乐部消费可以说就是有钱人的消费。”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石岩在对国内俱乐部进行调查后发现,运动休闲类俱乐部几乎占到了俱乐部总数的70%~80%,其中盈利状况较好的绝大多数是中高档俱乐部。“经营场所的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投资总额至少在400万~500万元。”
杨卫东也表示,俱乐部就是伴随商业经济而生的,“赚的就是高端人群的钱。”因为目前俱乐部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招募会员,收取会费。根据他的调查,现在各个俱乐部的会员收费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十几万元,“这是普通大众所无法承担的数字,现在俱乐部组织者自然都把注意力放在白领以上的中高档收入人群。”
当然,除了主流以外,近年来兴起的一些新奇特俱乐部也大有一决市场之意,“杀人”俱乐部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杀人”俱乐部的会员收费并不高,一张会员卡收费不过10元左右,玩游戏时按小时收费,每小时10元左右,还有一些零售业务及餐饮等服务。总体计算下来,人均每次消费在40元左右,利润大约在30%。再加上也举办沙龙、大型聚会等服务,“杀人”俱乐部正谋求更大的市场利润。
按传统企业经营会丧失机会
据了解,俱乐部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时仍旧按照公司分类形式注册,没有专属的俱乐部分类形式。在经营过程中所适用的法律也是公司法。“可以说,现在俱乐部的建立、发展和消亡都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来约束和管理。”这种没有国家政策约束和管理的形式杨卫东评价:“以盈利为目的的所谓俱乐部就是企业,只不过在形式上和称谓上有些不同而已。”
对此,海天国际经理人俱乐部总裁胡涛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俱乐部经营并非单纯的企业经营行为,如果仍旧是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俱乐部平台概念的缺失,会丧失很多市场机会。他的做法是,利用现有10000多个经理人会员,发挥俱乐部平台优势,不但可以让会员以较少投入获得高端培训,还引进更多的品牌渗透,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也就是说,在收取基本会员费用,获得利润基础之上,提供论坛、公开课、企业现场参观考察等增值服务将获得更大的利润。他表示,来自增值服务获得的利润要远远大于会员费用。
提示: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经营俱乐部人群的不断成熟,国内俱乐部产业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其中高尔夫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等运动休闲类俱乐部将继续引领市场。此外,有经营场所的俱乐部更容易经营成功。因为有健身馆、高尔夫球场的俱乐部,将比没有自己场所的俱乐部更容易取得信任和赚钱。
俱乐部营销论纲--------------------------------------------------------------------------------
《销售与市场》2000年第七期, 2000-07-20, 作者: 王金池, 访问人数: 3660
俱乐部营销是一种网络式营销方式。这种方式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已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与应用。目前已有为数众多的国内企业,尤其是服务性企业,采用了俱乐部的营销方式。�
一、俱乐部营销的概念及其功能、特征
所谓俱乐部,笔者认为就是由企业经营者出面组织,会员在自愿、互助、互惠的基础上自主参加,并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自由协会或团体。俱乐部营销即是指企业通过组建俱乐部吸收会员参加,并提供适合会员需要的服务,培养企业的忠诚顾客,以此获得经营利益的营销方式。
1.俱乐部对于顾客的功能:
(1)社交功能。比如:以运动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俱乐部,就具有良好的社交功能。许多人参加团体运动项目是为了运动中那种亲密无间的情谊及希望有一个归属。
(2)娱乐功能。俱乐部成员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就是娱乐。
(3)心理功能。成功的俱乐部能够起到满足安全、地位、社交这三种需求的作用。
(4)力量功能:一个人一旦成为某一俱乐部的成员,就可能树立更强的信心,感到集体力量的强大。
2.俱乐部营销的特征�
(1)会员制。采用俱乐部营销体制的企业,一般来说都实行会员制的管理体制。其营业对象主要是加入本俱乐部的会员。
(2)资格限制。一般来说各种各样的俱乐部都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内容,其服务有一定的共性,往往对加入俱乐部的人员施加一定的限制条件。
(3)自愿性。是否加入个一俱乐部,完全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而非外界强迫所致。
(4)契约性。会员和俱乐部之间以及会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一定的契约基础上。
(5)目的性。它有一定的共同目的(如社交、娱乐、科学、政治、社会活动等)。
(6)结构性关系。俱乐部成员之间以及与俱乐部组织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结构性关系。他们之间不仅有交易关系,更有伙伴关系、心理关系、情感关系作为关系的坚实基础,因而这种营销体制不是竞争对手可以轻易染指的结构性关系。
二、俱乐部产品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1.它的效用取决于网络的人数,生产的公共品需要以大量的使用者为前提。
2.它是公共产品。开始创建网络时成本很高,后加入者所花成本就要低廉得多。在一般情况下,成员不会轻易脱离。
3.俱乐部只生产适合俱乐部成员的产品。
在今日市场细分化倾向日益明显的情况下,企业(特别是服务性企业)如果能在自己的目标市场上按照俱乐部的经营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对于培养忠诚顾客、提高经营业绩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据上分析,笔者认为适合开展俱乐部营销的企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娱乐场所、出租业务、饭店客房、浴室(包括桑拿等各种类型)、信息服务业、社交服务业、健美中心、运动场所、饮食服务、旅行服务、购物场所等。
三、俱乐部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很久以来,就有许多公司建立了一种围绕其产品营销的俱乐部观念,当顾客一旦参与购买或承诺按一定数量购买、或者缴纳一定的费用,就自动成为俱乐部会员。我国近年来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俱乐部组织。几年前,北京的长安、京城以及其他一些高档奢华的俱乐部还令普通人可望不可及,但如今俱乐部正以各种形式悄然出现在你的身边。目前北京的俱乐部阵营颇有遍地开花之势,汽车、卡丁车、攀岩、滑翔伞、潜水、读书、收藏等各种形式的俱乐部纷纷涌现。这些俱乐部大体分为娱乐性、健康性、文化知识性三类,无论哪类,都顺应了当前休闲生活的潮流,体现了人们生活质量上的可喜变化。
在北京、杭州、西安等还出现了诸如幼儿保健、家电维修、摩托车维修等会员制的服务机构,并吸引了相当的顾客。南京近年来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俱乐部组织。如保龄球俱乐部、高尔夫球俱乐部、弓箭俱乐部、健美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夕阳红中老年俱乐部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俱乐部尽管尚存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综观我国现有俱乐部营销组织,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贵族化倾向严重。例如北京国奥垂钓中心金卡15000元至18000元;深圳三门岛游艇会基地,首期100名会员每名15万元,团体会籍20万元。在其他俱乐部,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2.没有确实把握俱乐部经营的实质。社交和兴趣相投的娱乐活动、定期聚会与互相交流是俱乐部的灵魂,而现有的俱乐部有些根本不重视这方面的组织活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目标市场不明确,市场开发程度低。俱乐部营销应有明确的目标顾客,而现有的俱乐部还往往停留在以大众为目标市场的阶段上,没有或很少根据不同顾客的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市场开发程度很低,远远没有满足各类顾客的需要。
4.服务深度不够,没能和顾客建立起一种结构性关系。俱乐部与会员之间应具有一种一对一的个性化结构性关系,这样才能充分满足会员的各种要求,也有利于培养企业的忠诚顾客。现有些俱乐部在这方面未能和顾客建立起这样的一种关系。这可能导致好不容易发展的会员被其他企业轻易挖走,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
5.利益组合不明确。很多企业虽然名为俱乐部,也实行会员制销售,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会员只不过因消费额高而得到一定的折扣而已。提供如此原始而简单的利益组合(或者干脆说根本没有进行组合),在现在价格战越打越激烈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真正打动顾客的心。
6.宣传、沟通不够,网络不健全。许多俱乐部知名度较低,根本不为人所知,会员稀少,自然会失去对顾客的吸引力。
7.承诺不能兑现,顾客缺乏安全感。许多俱乐部在招收之初,花言巧语许下了许多让人心动的承诺,但过后却没能兑现,以致招来顾客的投诉。更有甚者,竟借俱乐部之名,行骗会员入会费。
四、俱乐部营销的前景
在西方有人提出未来的经济将是网络社会。在这个网络社会里,市场与等级制度之间、市场与国家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制度模型将是十分关键的制度。笔者认为俱乐部有可能成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制度模型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
美国著名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指出:对未来的市场来说,首要的问题是通过帮助顾客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顾客的心理、降低管理费用并做好销售服务等措施赢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起本店的信誉。值得注意的是在赢得新顾客的同时也不要失去老顾客。现在拢住顾客不容易,顾客满意并不等于就是对商家的信任,只要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老主顾才能保证财源茂盛。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顾客档案资料,其中包括他的全部历史资料、简历,甚至个人爱好,以便加强与他的联系。在这方面,俱乐部的营销体制应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理论提出,未来的社会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一的社会,而这些人又是成群结伙的。这一论断无疑又是俱乐部理论的又一佐证。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俱乐部营销方式也有着可靠的基础。调查表明,当代中国城市居民,有交往愿望的占40.2%,很愿意交往的33.5%,两者相加达73.7%。另一方面,无论是工作领域还是生活领域,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的情感色彩都有淡化的趋势,这直接引发或强化了人们内心孤独的心态。据北京市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近80%的市民长期或不同时期有过较强烈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感。
笔者在1999年组织学生做过一次调查。调查以公园游客以及南京城市居民为对象,共取得有效问卷1063份。调查表明,有14.3%的人表示自己很希望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俱乐部组织活动,有45%的人表示希望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俱乐部组织活动;接近30%的人表示如果俱乐部有活动,即使下雨天也会去参加,51.7%的人表示如果俱乐部有活动,即使严冷的冬天也会去参加。当被问到参加俱乐部活动每个月能够承担多少费用时,1.22%的人回答说能够承受120元以上的费用;3.85%的人回答说能够承受80元~120元的费用;21.54%的人回答说能够承受30元~50元的费用;47.5%的人回答说能够承受30元以下的费用。从调查结果来看,社会上有许多人强烈希望有更多的俱乐部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社会里,俱乐部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和一种营销方式,完全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