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3年是自己做产品经理比较有意思的一段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一段时间,因为这段时间除了做功能外会更多的去接触业务本身,从业务的初始和角度来做产品,我们对应的思考模型会不一样。
前段时间把霍普金斯的《科学的广告》又看了一遍,霍普金斯是谁?
即使没有学过广告的同学也可能对“奥美广告”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然后稍微熟悉一点的可能知道“现代广告之父”是奥美广告的创始人——大卫·奥格威;然后,大卫·奥格威的师傅就是“霍普金斯”。
霍普金斯第一次把广告这个职业从一个野生的状态拉向了正规军,这也是《科学的广告》写作的初衷。做运营或者营销相关的同学可能对“新品试用”、”优惠券”已经再熟悉不过了,而根据资料记载,这些也都算是霍普金斯的发明。
工作时间久了,不管是做产品经理也好,做其他行业也罢,我们会经常谈到套路,其实“套路”就是对所做工作的一种高度概括而已,有些书上已经有人帮着总结了,有些“功夫在诗外”的东西其实需要自己去“悟道”。
《科学的广告》虽然是讲广告行业和广告策略的,但是里面许多的营销思路现在读来仍然是不过时的,按照霍普金斯的从业年代41岁从业算起,大概这些理论的总结应该成型于1920年代,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00年过去了,仍然振聋发聩。
同样,在整个营销界和营销史上,“营销模型”也是大家提及和使用比较多的工具,但是这个看似玄而又玄、虚而又虚的东西就跟霍普金斯的科学广告理念一样,虽然历经时代的渗透和幻化,但其本质的东西其实也未曾改变。
一、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AIDMA法则
AIDMA法则是在1898年由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最先提出,AIDMA法则的含义为:A(Attention)引起注意、I (Interest)产生兴趣、D(Desire)培养欲望、M(Memory)形成记忆、A(Action)促成行动。
所谓AIDMA法则,是指在消费者从看到广告,到发生购物行为之间,动态式地引导其心理过程,并将其顺序模式化的一种法则。
其过程是首先消费者,注意到(attention)该广告,其次感到兴趣(in-terest)而阅读下去,再者产生想买来试一试的欲望(desire),然后记住 (memory)该广告的内容最后产生购买行为(action)。
二、日本电通:AISAS模式
AISAS模式是由电通公司针对互联网与无线应用时代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变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型。
营销方式从传统的AIDMA营销法则(Attention 注意、Interest 兴趣、Desire 欲望、Memory 记忆、Action 行动),逐渐向含有网络特质的AISAS(Attention 注意、Interest 兴趣、Search 搜索、Action 行动、Share 分享)模式的转变。
在全新的营销法则中,两个具备网络特质的“s”——search(搜索),share(分享)的出现,指出了互联网时代下搜索(Search)和分享(Share)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向用户进行单向的理念灌输,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影响与改变。
ISMAS模式,由北京大学刘德寰教授提出,根据移动互联时代人们生活形态的改变(尤其是用户主动性的增强),针对传统的理论模型提出的改进模型,即: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mouth(口碑)、Action(行动)和Share(分享)。
三、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行为模式:SIPS模式
2011年,日本电通公司提出的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行为模式(Sympathize-Identify-Participate-Share&Spread,简称SIPS模式),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分为四个阶段:共鸣(Sympathize)、认同(Identify)、参与(Participate)、共享(Share&Spread)。
该模型深刻剖析了新时代消费者行为的发展与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适用于社交媒体营销创意、消费者行为分析和传播效果评估的框架。
四、美团:基于生活方式的全新营销模型LIIS(Lifestyle-Identify-Interaction-Share)
美团的这个营销模型有两个很大的不同点,一是强调大数据,二是强调人与商家的交互。
但是逻辑比较好理解:通过线上线下的接触,我们获取到用户的身份信息,反过来我们也就更好地可以将与用户匹配度高的内容推荐给消费者,而在整个过程中的任何节点都可以实现用户的“分享”,从而保持整个流程的循环往复。
五、阿里:AIPL+FAST+GROW
AIPL:把品牌人群细分,将人群资产定量化,是品牌进行全域营销最重要的一环,其中AIPL代表的意思为:
1. FAST
FAST指标主要是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消费者资产中的人群总量(F)、加深率(A),也就是消费者从认知,到兴趣,再到购买,并成为忠诚用户各个阶段转化率;超级用户数(S)是指对品牌而言具有高净值、高价值以及高传播力消费者,如品牌会员以及超级用户活跃度(T)。
这四个指标不仅评估消费者资产的数量(F和S),也包含消费者资产的质量(A和T)。FAST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准确的衡量品牌营销运营效率,同时FAST也将品牌运营的视角从一时的GMV拉向了对品牌价值健康、持久的维护。
2. F(Fertility)
可运营人群数量-活跃消费者:该指标主要帮助品牌了解自身的可运营总量的情况。
首先利用GMV预测算法,预估品牌消费者总量缺口,然后基于缺口情况优化营销预算投入,站内外多渠道种草拉新,为品牌进行消费者资产扩充,并指导品牌进行未来的货品规划和市场拓展,多方位拓展消费者。
3. A(Advancing)
人群转化力-关系周加深率:多场景提高消费者活跃度,促进人群链路正向流转,多渠道种草人群沉淀后,进一步筛选优质人群,通过钻展渠道进行广告触达,品牌内沉淀人群细分,对消费者进行分层运营,差异化营销,促进整体消费者的流转与转化。
4. S(Superiority)
高价值人群总量-会员总量:会员/粉丝人群对于品牌而言价值巨大,能够为品牌大促提供惊人的爆发力,通过线上和线下联动,联合品牌营销,以及借助平台的新零售等场景如天猫U先,淘宝彩蛋,智能母婴室扩大品牌会员/粉丝量级,为后续的会员/粉丝运营打下基础。
5. T(Thriving)
高价值人群活跃度-会员活跃率:借助大促,提高会员/粉丝活跃度,激发会员/粉丝潜在价值,为品牌GMV目标完成提供助力,对会员/粉丝按照RFM指标进行分层运营,优化激活效率,千人千权触达惩戒,公私域结合,赋能会员/粉丝运营。
GROW增长,应该是营销人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在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下的存量时代,增长变得愈发‘难’。通常难在3个地方,找不到帮助品类增长的方向,缺乏明确的品牌增长抓手,品牌增长效率较低。
于是,作为如今定位为商业 *** 作系统的阿里,就提出了适用于母婴、食品、家清、美妆、医药保健和个护等几大一级品来的大快消行业增长“仪表盘”—–GROW模型,GROW中的4个单词代表着影响品类增长的“决策因子”:
渗透力(Gain):指消费者购买更多类型品类/产品对品牌总增长机会的贡献;复购力(Retain):指消费者更频繁/重复购买产品对品牌总增长机会的贡献;价格力(Boost):指消费者购买价格升级产品对品牌总增长机会的贡献;延伸力(Widen):指品牌通过提供现有品类外其他关联产品所贡献的总增长机会。其中:
母婴行业的品类渗透力明显高于其他因子;食品和家清的复购力机会突出;美妆和医药保健行业的价格力机会最大;个护行业各方面增长机会均匀,渗透力的机会略高;
六、京东:营销360体系之4A模型
4A模型:
认知(Awere):京东展位(聚效)、京东直投(dsp)、线下广告、合约占位;吸引(Appeal):京东展位(聚效)、京东直投(dsp)、线下广告、合约占位、京任务、京挑客;行动(Act):搜索品专、活动通、购物触点广告、京东快车、搜索店铺;拥护(Advocate):购物车触点广告、裂变广告、互动通;
七、总结
纵观整个营销模型的发展和变化,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之后的核心变化除了要促进用户“交易”之外,“分享”是之后一以贯之的重点;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实中又并非所有企业都重视品牌的定位和宣传引导,这是最先接触用户的步骤;当然,随着疫情以来的变化,对品牌的认知也可能是发生在传播中的阶段,这个顺序的变化非常值得玩味和注意;大数据不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对于大数据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建设其实是有一段很漫长的道路要走的;“人”、“货”、“场”各家的重视程度不一样:阿里由于数据积累的强大基础,因此对给予人的维度的营销设计虽然看似更为繁杂,但一定也是最为有效;并且,阿里对于货的层面也有一定的涉及;美团和京东其实重点更在“场”的维度,两者美团更优;货,似乎是大家不去刻意提及的,因为毕竟各家都是以平台为定位,或者说以一个大渠道的角色来规划,但是“货”的讨论却反而是无法避免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广告公司和电商平台在营销理论上虽然都在迭代,但是理论家跟实战家的区别也立竿见影。
转自Lilac'Blog- 理论模型集锦-营销相关模型
这个系列主要记录自己平时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比较经典的理论模型,本文主要介绍营销方面的理论模型,包括STP理论、4Ps营销理论、4Cs营销理论、用户行为分析、SWOT分析、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等,通过梳理模型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方便日后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
STP理论是美国营销学家飞利浦·科特勒在温德尔·史密斯的市场细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得到的一种 战略营销 理论,其中STP由Segmenting (市场细分)、Targeting(目标市场)和 Positioning(市场定位)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STP主要用于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因此也被称为 市场定位理论 ,具体指企业在一定的 市场细分 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 目标市场 ,最后把产品或服务 定位在目标市场 中的确定位置上。
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指通过 市场调研 ,根据 消费者人口属性、消费行为 等方面的差异,将某一产品的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由 具有相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群体构成的细分市场 的过程。
市场细分的目的是将市场中消费者的异质需求进行归类,从而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特点及其与企业的契合度,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因此市场细分的依据是消费者需求,而非产品。在实际 *** 作中,可依据如下属性划分消费者群体。
市场细分包括以下步骤:
1、 选定产品市场范围 。公司应明确自己在某行业中的产品市场范围,并以此作为制定市场开拓战略的依据。
2、 列举潜在顾客的需求 。可从地理、人口、心理等方面列出影响产品市场需求和顾客购买行为的各项变数。
3、 分析潜在顾客的不同需求 。公司应对不同的潜在顾客进行抽样调查,并对所列出的需求变数进行评价,了解顾客的共同需求。
4、 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 。调查、分析、评估各细分市场,最终确定可进入的细分市场,并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
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就是通过市场细分后,企业准备以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需要的一个或几个子市场。
选择目标市场,一般有如下三种策略:
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是指企业根据所选定的目标市场中的竞争状况,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及偏好情况等因素,确定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目标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这一步可采用SWOT理论进行分析。
4Ps营销理论由罗杰姆·麦卡锡于1960年在《基础营销》一书中提出,他在“ 营销组合理论 ”的基础上,将对企业影响最为重要,且最为可控的四个因素提取出来,形成了4P营销理论。4Ps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推广(Promotion)。
随着市场竞争愈趋激烈,媒介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适用于卖方市场的4Ps理论越来越受到挑战。1990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劳特朋教授提出了与传统营销的4Ps理论相对应的4Cs营销理论。
4Ps是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营销模型,而4Cs是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模型。4Ps营销组合向4Cs营销组合转变,具体表现为:
4Ps 和 4Cs
4Ps与4Cs是互补的而非替代关系 :
用户行为是指用户为获取、使用产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认知、熟悉、试用、使用、成为忠诚用户等过程。用户行为分析则是基于互联网用户行为及行为背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构建出用户行为模型和用户画像,进而为产品的精细化运营或营销提供可靠依据。
常见用户行为分析模型:行为事件分析、页面点击分析、用户留存分析、漏斗模型分析、用户行为路径分析、用户画像分析和用户健康度分析。
具体可参见 常见用户行为分析模型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析实际上是通过分析企业内部优势、外部竞争和环境等因素,帮助企业将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更多机会的地方,使得企业战略更加明朗。
SWOT分析即企业竞争优势(Strengths),企业竞争劣势(Weaknesse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其中 优劣势分析 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机会和威胁分析 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在分析时,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即优劣势)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
分析步骤
1、确认企业当前战略目标;
2、确认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3、根据企业资源组合情况,确认企业的关键能力和关键限制;
4、构建评价体系,对企业优劣势进行划分:根据优劣势与机会和威胁的相关性,划分得到(优势,机会)、(优势,威胁)、(劣势,机会)、(劣势,威胁)四个组合;
5、将划分结果定位在SWOT分析图上或填入SWOT分析表中;
6、利用SWOT分析图/表进行战略分析。
SWOT分析模型
PEST即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是一种宏观环境分析法。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又称为波特竞争力模型,由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 主要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竞争态势分析 。 五力分别指供应商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替代品替代能力和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