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单日票价399元平日价,499节假日及周末价,一日票升级年卡1000元。年卡的票价相当于游玩三次就回本了,那么很多人就会选择购买年卡,并且年卡可以8折购买迪士尼周边,还有不少代购会选择购买年卡。上海迪士尼的盈利主要靠周边的售卖,利用低频消费的年卡,带动迪士尼周边商品产生高频消费,并且不断开发新品周边和新的游乐园区,吸引粉丝来打卡。
迪士尼为何能让人们为一只玩偶疯狂
迪士尼为何能让人们为一只玩偶疯狂,一个不能说话不能动的毛绒玩偶,原价219元,转手就能卖1999元,涨幅高达810%,迪士尼为何能让人们为一只玩偶疯狂。
迪士尼为何能让人们为一只玩偶疯狂1迪士尼又一次上热搜了。
为了买玩偶,数千人在零下的寒冬整夜排队,有的家长带着孩子,有的在奔跑中摔倒,有的买不到当场下跪痛哭,有的排队排到尿血,圣诞限定款炒到天价还一只难求……
你无法想象,这些场景发生在迪士尼,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用一只玩偶让人们无数次为之疯狂。
超5000人凌晨排队买玩偶
迪士尼致歉
29日晚间,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就活动一事向公众致歉。
官方表示,今年【2021达菲和朋友们圣诞系列商品】售卖活动已经结束。非常抱歉不能满足所有游客的需求,我们将不断改进和持续优化,努力给大家带来更多欢乐、更好体验。
评论区内,有网民质疑,这些人自愿去排的队,没人逼他们去,迪士尼为什么要道歉?还有人发问,迪士尼这真的是在道歉吗?
时间倒回到前一天,这一天对所有迪士尼粉丝来说都是值得庆幸的“捡漏日”,因为在黄牛猖獗的代购市场中,他们需要花成千上万元才能买到心仪的玩具公仔,而这一天他们即将有可能原价买到,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在寒冬中排队。
12月28日,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官微@达菲友你发微博称,此前“2021达菲和朋友们圣诞系列商品”的线上预约+线下购买活动已结束。在经过两天的线下购买之后,部分商品尚有剩余库存,将从2021年12月29日起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内售卖。
于是,便有了开头那“魔幻”的一幕。为买到星黛露毛绒玩具、达菲、雪莉玫和星黛露毛绒玩具钥匙圈等剩余商品,12月29日凌晨的寒冬,游客们在在迪士尼外大排长龙,排队粉丝的数量一度达到5000多人,值得注意的是,当晚上海的凌晨3点的气温低至零度。
一时间游客们排队的视频,火遍全网。“有必要吗?这不是智商税?一个个都吃的太饱!这东西又啥好抢的?”很多人不理解为了一个玩偶,粉丝为何如此拼命。
一套玩偶炒至近万元
真的是智商税吗?
你笑他们傻,他们笑你穷。
12月29日下午,达菲全套圣诞限定版玩偶被送上了某二手平台,价格最高被炒至近万元,相比2150元左右的发售价高出三倍。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超高的商品溢价让代购和黄牛们不惜在寒冬的深夜中排上8个小时的队伍,也要割上一笔粉丝们的韭菜。
原本迪士尼为守护粉丝童心而设计的玩偶公仔,如今成了黄牛检测粉丝智商税的赚钱机器。
也正因此,迪士尼此次的发售政策被众多粉丝所诟病,值得注意的是这已不是迪士尼首次因为“饥饿营销”引发争议。
早在本月上旬,迪士尼“顶流明星”玲娜贝儿的三款商品“常规款玲娜贝儿毛绒玩具”“2021圣诞系列玲娜贝儿毛绒玩具”以及“2021圣诞系列玲娜贝儿毛绒玩具钥匙圈”开启预约购买通道。
按照迪士尼事先公布的规则,这三款商品采取线上预约+线下购买的发售方式,只要成功预约的游客都可保证购买到。
然而12月12日晚,当粉丝准时进行预约时却发现,刷很久都刷不出页面,等到刷开页面时,显示所有预约已满。
更令粉丝气愤的是,第二天,玲娜贝儿圣诞款的玩偶高价出现在二手平台上,价格比原价高出数倍。
虽然事后迪士尼承诺将加大玲娜贝儿相关商品的补货力度。但这依然无法平息粉丝的`怒火。
谁在为迪士尼的套路买单?
作为迪士尼新IP“达菲和他的朋友”之一,玲娜贝儿出生于9月29日,并且由于这一形象是中国的设计师主导的,所以玲娜贝儿的首次亮相在上海迪士尼。
对于国内的网民来说,玲娜贝儿有多火已无需多言,几乎隔三差五就能在微博上看到这只粉色狐狸的热搜。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3个月,和“玲娜贝儿”有关的全平台热搜超100个。
迪士尼一直以来都是内容为驱动的IP联动模式,从唐老鸭米老鼠到后来的狮子王小飞象,再到近两年的艾莎公主,每一个动画IP都至少有一部电影来讲述他的故事。但玲娜贝儿不同,她是一个迪士尼凭空打造人物,不仅是玲娜贝儿,“达菲和他的朋友们”整个系列都是横空出世的卡通IP,没有对应的影视作品支撑。
但为什么这样一个没有背景作品支持的家族IP,其周边产品可以成为迪士尼最顶流的“圈钱天团”?
除了人物本身的设计因素外,其关键就在于迪士尼打出了“稀缺性”这张牌。
商品价值取决于它的稀缺性,“供不应求”的商品满足不了市场消费需要,必然会导致价格上升,与此同时,当一件商品价格连翻数倍,其话题性、品牌价值自然而来。
对于一个没有故事性的IP而言,饥饿营销营造的稀缺性对玲娜贝儿来说或许是最好的宣传策略。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先作品后IP 传统方式,玲娜贝儿拥有更低的内容生产成本。而那些花天价从黄牛代购手上购买玩偶的粉丝们则成了营销套路下的买单侠。
玲娜贝儿的成功让外界看到,这个曾经以“讲故事”见长的公司,如今在“做营销”上也毫不逊色。
从玲娜贝儿到达菲朋友系列,人们开始不断质疑迪士尼的“饥饿营销”策略,直到近日,这样的呼声越来越多,未抢到玩偶的粉丝逐渐站到了迪士尼的对立面。 但是没关系,因为在资本营销下的泡沫迟早会破裂,他们还会塑造下一个泡沫。
迪士尼为何能让人们为一只玩偶疯狂2一个不能说话不能动的毛绒玩偶,原价219元,转手就能卖1999元,涨幅高达810%!
究竟什么玩偶,拥有这样的“钞”能力?答案就是上海迪士尼2021年9月推出的玲娜贝儿。跟白雪公主、米老鼠等大IP不同,玲娜贝儿没有任何影视剧作傍身,但它确确实实在诞生3个月后就成了消费市场的“顶流”。据报道,开售当天,凌晨3点就有5000多人顶着寒风排队,还有人疑因抢购不成嚎啕大哭。有网友感慨,“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为一个玩偶,至于吗?”
网友在APP内的分享。(记者供图)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些关联现象:在年轻人聚集的生活社区APP上,每一篇晒出玲娜贝儿的笔记都会引来一大堆羡慕的点赞;在二手交易网站上,玲娜贝儿被标上高价出售,最高时曾喊价上万元;同时,又有人指责“黄牛”扰乱市场,呼吁大家不要购买;还有大量揭发假货的帖子与推荐购买“平替”的帖子,每一篇都有不错的点击量。
二手交易网站上的售价。(记者供图)
结合这些细节分析,玲娜贝儿的走红,既有自然流量,也有人为推手。它首先体现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正从追求性价比切换为偏好“心价比”。百度指数显示,绝大多数玲娜贝儿的粉丝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这些消费者眼里,一款产品除了满足功能需求,更要满足情感需求,只要他们心里认为值这么多钱,那它就值这么多钱。
在这一力量的带动下,社会消费观念的确在变。老一辈常说“好看不能当饭吃”,更看重便宜、功能多、用料扎实等实用标准。可是,对于当下的一部分年轻消费者来说,可爱、颜值、圈层认同感等才是稀缺资源,是行走朋友圈必备的“社交货币”,还能转化为可投资的稀缺商品。最近有一个词叫“粉牛”,指那些因为自己喜欢买一套、再多买几套按照“市场价”转让的人。这个词体现了潮玩潮物的功能价值、粉丝的情感价值和商品的投资价值,是新消费品“钞”能力的共同注解。
近几年,李宁球鞋、星巴克猫爪杯、泡泡玛特盲盒都曾因为兼具功能性、情感性和资产性而受到追捧;在国外,某些潮牌每次发售都会引发抢购和二次交易,公开报道显示鞋类交易网站StockX去年估值已达38亿美元。可见,全球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有某些共通之处。
可以预计,今后还会有其他商品沿着这条路线走红,迪士尼自己就在全球“如法炮制”出包括星黛露、玲娜贝儿在内的多个玩偶,打造了一个达菲家族。能在短时间内将一个个新IP运作成大明星,当然有很多门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握住了年轻人的心态。年轻人可是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其他品牌若能借鉴一二、找对引爆点,一样可以让消费者为“心价比”买单。
面对某些商品的爆红,在倡导消费者理性消费、理解有人愿为爱好消费的同时,还需关注的是,本应由市场定价、随供需波动的商品,如果背后出现高价拍下商品的买家,会不会是自导自演、利用虚假交易哄抬价格来引诱买家接盘?当价格出现回落迹象时,是不是他们左手倒右手,合谋托价?对于此类现象,如果令人生疑,相关交易平台和监管部门是否应密切关注并适时做好加以应对和治理的准备?毕竟,随着新消费品的投资属性日益明显,相应的市场秩序也亟需完善和规范。同时,对各种“山寨”版也要及时整治。知假买假侵犯知识产权,知假售假涉嫌违法。“真爱粉”不应成为割韭菜的对象,也不是侵害知识产权的理由。这一点,卖家和“粉丝”们都应理性对待。
迪士尼为何能让人们为一只玩偶疯狂3圆圆的蓝色眼睛、蓬松的尾巴、独一无二的粉色毛绒狐狸……作为上海迪士尼2021年9月全新发布的IP形象,玲娜贝儿通过精准营销令无数人融化,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更有人甚至排队几小时,只是为了可以和玲娜贝儿合影。
如今的玲娜贝儿火到什么程度呢?
即便你叫不出她的全名,也会在微信表情包里、微博热搜上、短视频中看到她的身影。
玲娜贝儿诞生仅3个月,便斩获了110次热搜,微博上有关玲娜贝儿的话题词条阅读量已有5亿多,讨论340.3万,而玲娜贝儿的玩偶价格也被炒到上千元。
玲娜贝儿为何如此火爆?
火到买不到、买不起的玲娜贝儿玩偶
当下,买不到玲娜贝儿的正版毛绒玩具似乎成为了一件并不奇怪的事情。
据迪士尼的官方解释,玲娜贝儿是原有的IP形象达菲在森林里迷路,偶遇的一个朋友。
玲娜贝儿可爱的形象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追捧。
2021年12月12日晚,上海迪士尼开放了玲娜贝儿3款商品的线上预约购买通道,包括2021圣诞系列玲娜贝儿毛绒玩具、钥匙圈以及常规款毛绒玩具。
根据上海迪士尼此次的发售规则,购买玲娜贝儿这三款商品需要游客进行线上预约和线下购买相结合的方式。这也就意味着,只有预约成功的游客才可以在上海迪士尼小镇的迪士尼商店进行购买,并且线下购买的时间也有所限制。
但这对于喜爱玲娜贝儿的游客来说,仍然是一次令人心动的机会,因为只要预约成功,就可以买到心仪已久的玲娜贝儿的正版毛绒玩具。
然而,12月12日晚上8点,预约时间刚到,官网便被挤爆。
微博“迪士尼预约”等相关话题下,部分网友表示,晚上8点一到就已经不能选线下购买的场次了;更有网友表示,用了50分钟才打开预约页面,但刚打开就显示所有日期和场次已约满。
在线下购买条件本就有限的情况下,线上预约渠道仍存在上述问题。于是,网友们纷纷质疑上海迪士尼是否通过玲娜贝儿的热度进行饥饿营销,上海消保委也对上海迪士尼进行询问。
对此,上海迪士尼通过上海消保委微信公众号进行回应称,预约开启后,预约通道的瞬时访问量巨大,预约页面被短时屏蔽造成许多游客的访问界面持续出现白屏等状况,但预约系统本身没有中断。
对于货源短缺的原因,上海迪士尼则表示,短期内的巨大需求量和疫情等因素影响下的生产瓶颈,迪士尼将在未来几个月不断补货并继续加大补货数量。
在官方无法购买的情况下,许多仍渴求玲娜贝儿毛绒玩具的游客们便将目光投向了代购身上。
在淘宝平台搜索“迪士尼代购玲娜贝儿”等相关关键词,打开商品的详情页后发现,上海迪士尼推出的3款玲娜贝儿系列商品目前更多都呈缺货状态,而部分代购仅存的玲娜贝儿圣诞系列钥匙圈就已经卖到1888元了。
(来源:淘宝平台)
淘宝上的某家代购表示,玲娜贝儿系列商品目前热度过高,且均为溢价销售,热度过了依旧可以下单,而在被问到溢价销售将会维持多久后,另一家代购则表示,因为正品货源有限,商品仍会持续溢价销售。
在得物平台上,玲娜贝儿圣诞系列毛绒玩具显示售价为1859元,而同为圣诞系列的其他迪士尼IP形象的售价则为419元至819元不等。但即使超出正常价格几倍,仍不断有消费者购买。
(来源:得物平台)
此外,更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希望用飞天茅台换圣诞系列的玲娜贝儿。
被“饭圈化”的玲娜贝儿热度能维持多久?
在“天价”难买的玲娜贝儿背后,则是迪士尼的精准营销。
与其他迪士尼经典角色不同的是,以玲娜贝儿、星黛露等为代表的这一系列IP形象并没有相关影视或其他作品支撑,但这并不妨碍迪士尼打造玲娜贝儿的人设。
在迪士尼的官方设定中,玲娜贝儿是一只爱冒险的粉红毛绒狐狸女孩,拥有星空蓝的大眼睛,又大又蓬松的狐狸尾巴,日常拿着放大镜在森林里东看西看。
讨喜的人设和可爱的外表就已经成为玲娜贝儿形象树立起来的第一步。
其次,在玲娜贝儿彻底走红前,迪士尼还通过玲娜贝儿与明星的联动为其扩大宣传。比如,金晨、袁冰妍、林依轮等明星纷纷晒出了自己拥有的玲娜贝儿周边,并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表示对玲娜贝儿的支持。
与此同时,迪士尼还在线下增强玲娜贝儿与用户的互动性,将其充分拟人化,使一些角色性格特征深入人心,例如前段时间短视频中热传的“玲娜贝儿不喜欢被叫儿儿”“玲娜贝儿学松鼠走路”等话题。
此外,迪士尼再将形象已经足够立体的玲娜贝儿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迅速传播,玲娜贝儿的走红便顺理成章。
然而,当热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玲娜贝儿的任何行为举动都会被放大。
比如,2021年12月5日,“玲娜贝儿下头”的微博话题冲上热搜,有网友反映自己过生日这天在上海迪士尼排队近两个小时,向玲娜贝儿请求互动和生日祝福,但玲娜贝儿却以敷衍的态度应对,最后的互动时间仅用30秒。
一时间,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抨击玲娜贝儿服务态度不专业与守护玲娜贝儿成为两个“阵营”,中间夹杂着部分持理智态度的第三方“吃瓜群众”,这场面像极了“饭圈战争”。
“天价”的玩偶、“饭圈化”的形象,让不少真正热爱迪士尼的人开始怀疑自己真正崇尚的童话世界,舆论与利益渐渐“侵蚀”着他们的童话幻想。
难道,成年人的童话世界真的要依靠“天价”玩偶来维系吗?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迪士尼在充分营销玲娜贝儿的同时更应该适时把控力度,不然,热度“失控”的玲娜贝儿只会更难让真正的粉丝为爱发电。
未来,玲娜贝儿是否会维持当下的热度,正版玲娜贝儿毛绒玩具价格会是什么走向,将持续关注。
迪士尼中国式突围迪士尼王国
影视娱乐:
整个迪士尼公司都是在这部分业务的基础上建立的,包括迪士尼电影集团、迪士尼家庭娱乐公司、迪士尼音乐集团和迪士尼戏剧制作集团。
媒体网络:
该部门负责运营迪士尼的各种媒体网络资产,包括迪士尼国际电视集团、迪士尼-ABC国际电视集团,“迪士尼在线”广播、迪士尼互联网集团以及ESPN迪士尼互动媒体集团。
主题乐园度假区:
迪士尼在全球拥有5个度假区、11个主题乐园,还有两艘巨型邮轮??迪士尼海上巡航线,还有ESPN Zone 主题餐馆,NHL冰球队“巨鸭队” .
消费品:
作为全球最大的品牌消费品授权商,迪士尼在全球授权推出包括服装、家居、玩具、食品、出版、游戏等7大类消费品。
最近这两个月,迪士尼一直动作不断。
5月28日,迪士尼在广州开设了其在中国的首家一站式门店“Disney Kids Mall”(迪士尼消费品专区),这是迪士尼在中国独创的一种零售业态,专门针对一二线城市高端消费人群,一旦试点成功将在全国复制。而就在4月底,迪士尼专为中国三线城市设立的“Toonsland”(卡通天地)零售店,才刚刚全面启动。
位于广州中华广场的这个Disney Kids Mall,面积有1000平方米,与以往授权商产品单一的专卖店不同,这里有15个授权商经营的5000多种商品进驻,包括服装、皮具、家居、玩具等多个品类。更大的特色是,它还专门设有以迪士尼系列卡通人物为主题的娱乐专区,营造充满迪士尼色彩的购物体验来贩卖文化。
迪士尼要发力消费品市场了?是的,的确如此。不过,如果你对这个娱乐王国的传统商业模式有少许了解,或许你又会接着问,它这样做是不是本末倒置了??怎么一改传统,把营销重点放在产业链最末端的消费品上了?
多年来,迪士尼的传统商业模式一直都是先通过电影、电视制作娱乐内容,再将影视内容拓展为衍生品的主题乐园、消费品等,也就是说影视历来都是迪士尼贩售的急行军。为何在中国,它要一改传统,把殿后的变成了先锋?其实原因很简单,迪士尼的完整产业链只有部分进入中国,尤其是位于产业链前端的影视频道一直难以在华落地,迪士尼只能选择先做衍生产品,观望着中国的发展变化,再设法做影视生意。
原创的内容线上“出镜”无望,本土“喜羊羊”们又在步步紧逼,这其实是迪士尼的无奈之举。
华特迪士尼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行政总裁张志忠将这种调整称为“本土化突围”,除了把衍生产品变为业务拓展的急先锋,这个本土化还包括合拍中国本土的影视剧。
殿后的变成了先锋
“在Disney Kids Mall的娱乐专区,看到米老鼠、小熊维尼、白雪公主这些形象时,你很可能会停下脚步,想弄清楚这背后的卡通故事。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迪士尼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说这话的是迪士尼消费品部及家庭娱乐部门高级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韩刚,集团给他的任务是“在未来几年,要把中国做成迪士尼最大的消费品市场”。
在中国的这两年里,他一直都在了解迪士尼人物形象及品牌在中国消费者中的认知度。他发现,要在没有被迪士尼文化熏陶过的中国市场推广消费品业务可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对现在的中国儿童来说,相比这几年才冒出来的喜羊羊、灰太狼等中国本土动画形象,迪士尼旗下的唐老鸭、米老鼠、白雪公主等诸多“全球明星”,其实并没有多少吸引力。这也并不奇怪,相比于中国的本土动画,迪士尼的动画片并未在电视上频繁出现,这些“大明星”的影响力自然高不到哪里去。这也直接拖累了依附于这些形象之上的衍生品生意。
于是韩刚提出一个想法:将各品类的授权商整合在一个大型零售区域内,并配上以迪士尼卡通人物为主题的娱乐专区,在传播迪士尼文化的同时,也贩卖商品。这便是“Disney Kids Mall”开设的初衷。在欧美,迪士尼产品通常是通过电影、电视、DVD、音乐以及网络等各种不同途径展现的,但在没有影视支撑的中国,要展现迪士尼的形象并推动产品销售,也只能开辟个专区,放几个形象展现,或者带着小朋友去香港参观主题乐园。上海迪士尼乐园?那最快也是三四年之后的事。
这种零售模式也得到了授权商的认可。作为迪士尼家具品类的授权商,广州酷漫居动漫科技的产品也进入了这个消费品专区。酷漫居董事长杨涛认为,这种零售模式具有品牌传播与零售两种功能,对于授权商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招商、展示平台。
据华特迪士尼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行政总裁张志忠介绍,作为全球娱乐行业中产业链最长的一个品牌,在迪士尼全球有一个“娱乐循环”的概念,通过迪士尼的影视、主题乐园以及授权消费品等不同平台带给消费者不同的消费体验。
这也是业内所熟知的那套迪士尼的“轮次收入”模式:动画制作娱乐内容,通过发行拷贝和录像带赚到第一轮收入;再用影视剧的人物、情节和素材做主题,通过迪士尼主题乐园和度假村赚取第二轮收入;被划分为服装、玩具、家居、零售等七个部分的消费品业务,则被视为迪士尼影视的衍生品,是其最后一轮收入,这部分衍生产品通常以收取授权金为主,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并不大。
以迪士尼出品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影片已在全球获得了近10亿美元票房,而爱丽丝的形象与市场结合,消费者可以购买到有关的电影DVD、图书、唱片,到迪士尼主题公园跟爱丽丝漫游乐园,以及购买印有爱丽丝图案的衣服、食品等大量衍生消费品。
显然,目前迪士尼的这条循环产业链并没有完整地进入中国,尤其是位于产业链最前端、迪士尼业务核心的影视频道难以落地,迪士尼在中国只能倒着来,让消费品业务充当了先锋。
线下挑战
事实上,目前除了消费品外,迪士尼在中国的业务已经逐步扩大到电影、文化演出、网络等领域,但缺少了最上游的影视业务支撑,迪士尼的消费品拓展也正在遭遇着挑战。
“迪士尼进入海外要求的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迪士尼频道就是其中的一环。如果没有电视频道,迪士尼动画片就无法在中国深入,而没有迪士尼动画的影响,迪士尼乐园就会成为无本之木,迪士尼的一系列衍生品也就没有了吸引力。衍生品只有具备属于它的特有的文化内核才有生命力。”
曾在1994年牵线迪士尼与中国政府部门接触的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赵抗卫说,迪士尼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是相互依存的,但由于我国对境外资本进入广电领域有着严格的限制,至少短期内,其影视频道在中国落地仍是一个很难逾越的大问题。
事实上,迪士尼方面一直都在努力解决影视频道在华落地的问题。就在今年4月,迪士尼的掌门人罗伯特。艾格来中国的日程之一,就是专门拜会中国高层商讨此事,不过尚未传出好消息。而据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此前迪士尼也曾与SMG接触,讨论过在电视业务甚至迪士尼频道上的合作可能,但同样没有下文。
事实上,频道落地,也是包括迪士尼、华纳兄弟在内的国外娱乐巨头在中国面临的共同难关。
作为迪士尼家居的一个授权商,杨涛对记者说,由于迪士尼动画片的播放率低,对消费品的推广和销售确实影响很大。杨介绍,拥有庞大人物家族的迪士尼,在中国的授权仅仅集中在三个家族:米奇家族、维尼熊家族、公主家族,只因为这几个家族的经典动画形象在中国的认知度相对较高。
还不仅仅是家居这类更“偏”的商品,即便与迪士尼电影直接相关的玩具这类产品在中国的拓展也会受到诸多限制。在海外市场,迪士尼可以提前一年以上确定电影的上映时间,从而有充足的时间来开发系列衍生品,但在中国,电影获批到上映只有6至8周时间,相关产品的模具开发、生产等都会受到时间限制,从而失去了与电影上映同步的最佳产品销售期。正鉴于此,目前迪士尼电影的衍生消费品在中国基本不做。
自己的拓展迟迟不见成效,而中国本土动画片的崛起,却已经对迪士尼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冲击,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喜羊羊”第一部实现了约9000万元的票房,第二部更是达到1.28亿元,这还仅仅是电影收入,“喜羊羊”动画连续剧至今仍在全国60多家电视台频繁播出。而在电影大热之后,“喜羊羊”又通过人偶剧巡演、图书、杂志等衍生品开发再下一城。目前“喜羊羊”已有150家授权商和上千种授权产品,授权费用已占到原创动力公司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曾运作《喜羊羊与灰太狼》品牌授权项目、现任广东明星创意动画有限公司营运总监梁善仪就直言,小朋友看得越多的动画片越有市场,“喜羊羊”在品牌授权上做得好正是得益于在全国多家电视台轮番播出打下的基础。目前广电总局为了支持国产的原创动画片,已要求全国各级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这些因素显然不利于迪士尼等海外公司在中国建立品牌以及推广消费品业务。
据梁介绍,因为有钱赚且受欢迎,有不少迪士尼的授权商已经转做“喜羊羊”,尤其是图书、儿童地垫、钟表等品类。一个迪士尼的代理商就直言现在电视里看不到迪士尼的动画片,仅仅靠授权商吆喝产品“做得很累”。他说只有迪士尼在“线上”更多地“出镜”,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线下”销售。
他并不知道,线上“出镜”,正是迪士尼一直在努力,也是最为棘手的难题。
从“进口片”到“国产片”
在现有业务拓展受限的情况下,迪士尼意识到如果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不能单纯靠将美国动漫人物形象引入中国,还要加深中国本土原创的内容。
于是,为了中国这个市场,米老鼠披上了唐装、唐老鸭开始穿绣花鞋、睡美人扎上了红头绳。当迪士尼将在欧洲市场广受欢迎的校园情景喜剧QDI引入中国时,中文名变成了《课间好时光》,完全以中国中学生生活为样本重编剧情,并起用清一色中国中学生出演该剧。而在中国开发手机平台业务时,迪士尼推出的游戏是《米奇麻将》、《米奇长城冒险记》这类等中国味十足名字。
而在影视剧制作上,迪士尼更是找到一个聪明的办法,与中国企业合拍“国产片”。这个暑期,迪士尼与SMG、华谊兄弟合作拍摄的中国版《歌舞青春》就会上映,而在此之前,迪士尼启用中国本土素材拍了《宝葫芦的秘密》、《熊猫回家路》等电影。尽管效果不突出,张志忠还是说,合拍的“国产品”能为迪士尼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他描述的这个本土化计划,除了合拍电影,还包括在电视、主题乐园以及消费品等方面的拓展。“在未来5年中,迪士尼将开发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系列形象,并预计迪士尼中国消费品20%的收入将来自中国本土的系列人物形象。”这个迪士尼中国的掌门人对这个刚刚起步的“本土化”计划有着明朗的规划和十足的信心。
不过,对于中国本土形象进入迪士尼的梦幻王国,业内还是充满着怀疑,毕竟本土化只是迪士尼中国无奈之下的突围之策,迪士尼乐园和迪士尼“人物”这类“美国精神”十足的产品能和中国“人物”真正对接吗?当白雪公主身边出现了孙悟空,它是否还是迪士尼?
“迪士尼吸引人的地方正是迪士尼影视体现的美国文化,甚至一个米老鼠体现的也是典型的美国精神,当然这种美国文化是以一种普世的价值观来向全世界渗透的,如果脱离了迪士尼模式的文化产品就不是迪士尼的产品了。” 赵抗卫说。
迪士尼为了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也在不断地改编各民族的故事,就像之前与中国合拍的《宝葫芦的秘密》,但最终体现的还是好莱坞的样式。实际上从产业的角度看,迪士尼乐园在全世界扩张,也都是在复制自己的内容,很少见它会重新创作一个当地本土的东西。
“其实,从接受的角度而言,观众也未必就非常喜欢本土化的东西,迪士尼吸引人的是美国式的、充满梦想与冒险的梦幻乐园。文化落差造成的吸引力才是文化产业的原动力,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本土化并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