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之王观后感

马戏之王观后感,第1张

《马戏之王》观后感:

毫不夸张地讲,马戏之王应该是不少人观影生涯中看过的最好的电影,在我们不长的一生中,名利终归是过眼云烟,陪伴我们的应该是真诚的友情和割舍不断的爱情。人的一生扎根在爱和友谊中,才能枝繁叶茂。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0cWy-qzbXBZZtQOO3V5uw

?pwd=kwie 提取码: kwie  

这部剧中的歌词写得真好,值得玩味。“我就是我,汝之所向吾之所往,光芒万丈无人能挡,锋言利语袭来之时,我将排山倒海将其击退,所谓勇敢,所谓受伤,我注定与众不同。我将卷土重来,我将重整旗鼓,不惧言语不畏世俗,勇往直前至死不屈。我就是我。”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对于影视剧IP来说,资本吹捧、人们“爱戴”、一时风光无二,特别是大中小各类品牌商都在争相恐后试图与其攀上关系。

明星光环、流量爆款,超级入口。。。。。影视剧IP被赋予极大的想象空间。

影视剧IP有毒,营销借势需谨慎

不好意思,在影视剧IP一片欢腾之时,响铃充当了那个看到“皇帝的新装”后说出真话的小男孩,那些正在或正准备捆绑影视剧做营销的,影视剧IP并非“一招鲜,吃遍天”。不信,我说三个方面。

一、流星式的IP自己都可能水土不服,就别指望包治百病

近日,黄磊领衔主演的日漫改编电视剧《深夜食堂》首播就遭遇滑铁卢,有媒体报道称,其在北京卫视收视仅为0.5,浙江卫视收视也只有0.48,视频网站播放量仅仅2800余万;播出2日,在豆瓣上的评分仅为2.3分,90.5%的观众给出了一星差评。然而,遇到类似尴尬的影视剧却是数不胜数,比如此前,黄磊另一日本IP的电影《麻烦家族》,豆瓣评分仅为4.7分,收获票房仅3227万。同样改编日本IP的《求婚大作战》,虽有流量小生张艺兴加持,但首播收视仍然仅为0.5。

所以,IP并非神仙药,也常有“水土不服”等“怪”现象,品牌借势时需格外小心。

不过分析下来,此类情况频繁发生的原因不过是:

1、 如今影视剧太多,IP太多,但真正好的影视剧IP仍然很少,多数影视剧差异性并不明显,成功的概率本来就低。

2、多数影视剧IP亚文化属性特强,或成就于特定场景,生搬硬套只会引起“水土不服”。 比如《深夜食堂》就是将日本食堂文化的中国化嫁接,却几乎没有任何“本土化”特色。《求婚大作战》10年前在日本之所以能火,是由当时日本的亚文化决定的,但放到现在的中国,早已物是人非。换句话说,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发生很大改变,在目前的文化消费环境中,海外IP中国版如果没有保持水准或创新改编,原先强大的海外IP也将失去IP效应。即便是国内自己的IP也是如此,想想西游记这个超级IP,改编成功的屈指可数。

3、 广告植入泛滥营销过渡,让IP变了味。 广告乱入一直是破坏剧集色泽的原罪之一,就在观众把《欢乐颂2》直接称为“广告颂”后,《深夜食堂》又来补刀,密集的“在广告中插播电视剧”,《求婚大作战》也没好到哪里去,里面DR钻戒、可爱多等露出本来还算正常,但当可爱多无处不在,《求婚大作战》成了冰淇淋广告片就不太正常了。

而且 这些明星IP看似有很大流量,却实际成了流星。 这些原版拥有众多粉丝,具备超高人气,翻版领衔主演的明星自带流量和话题,本以为这种成功的原版加流量明星的组合是最保险的玩法,但偏偏是这种瀑布式流量让观众寄予了极大的期望,最后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植入翻拍剧的广告商也跟着遭殃,迎来骂声一片。

二、IP“明修栈道”,品牌却在“暗度陈仓”

直白的说 ,在借势影视剧IP营销上,IP自身和品牌商有着不同的目的和要义,处理不好就容易南辕北辙。

正如前漫威主画师Walter McDaniel指出:“品牌有生命周期,到了一定时间就会死亡,但IP不会。”

借势影视剧IP的企业或品牌主,多数是以自身品牌为核心,品牌一开始的设计就是瞄准了某种呈现形式,主要解决的是这个形式该如何去赚钱。所以很容易把影视剧IP理解成一些角色形象和故事(内容),然后把这些披在自己的品牌上进行营销。

然而这只是比较表层的东西,而非IP的实质。 大量事实证明,这类披着IP外衣的打法越来越行不通,就连“好声音”节目这样的大热门IP在做成大电影后都极其惨淡,更别提绑架在此基础上的品牌商。

而IP和品牌的最大区别是,真正的IP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哲学 。《美国队长》创立至今经久不衰,周边产品热销不止,也是因为它建构了完整的价值观、文化和哲学体系。并且,IP产业的核心是用户,是粉丝经济,需要关注的是粉丝的心理需求。

所以品牌商在借势影视剧IP时唯有将其品牌理念和IP的精神内核联系起来并达成一致才可能“水乳交融”。

但现实中让人作呕的借势植入比比皆是,比如《深夜食堂》里生拉硬拽的剧情和人设、不接地气的美食、演员浮夸辣眼的演技,具体可看吴昕那夸张的吃面画面:

而且前两集被“统一老坛酸菜面”花式承包。过程中百事可乐、江小白、安居客、金龙鱼食用油、妙洁频频出镜,片尾鸣谢名单中还有百威英博、思念、九阳、永久自行车等一大堆合作伙伴。

当然这也得分品牌气质和影视剧类型,有些品牌天生就不适合做影视剧IP营销,有些则天生就是这类营销的种,在《求婚大作战》里植入的DR钻戒 (Darry Ring),一直是以“真爱”定义钻戒,其品牌也一直在塑造 “一生唯一真爱”的内核,于是在影视剧的情感戏中就尽占便宜,比如在电影《所以和黑粉结婚了》中,男主后后准欧巴[朴灿烈(Park Chan Yeol)饰]用浪漫的DR钻戒向女主方淼淼(袁姗姗饰)求婚,将电影中需要表达的浪漫与爱情恰好地表达出来,而DR的露出也不突兀。

同样,在与《神探夏洛克》合作中,欧乐B旗下的一款高端护龈牙膏“洗牙双管”的营销也恰到好处,《神探夏洛克》的搭档精神与“洗牙双管”牙膏的大亮点——“双管”关联性较强。欧乐B新产品营销团队在推出《神探夏洛克》番外篇视频时,将其“双管”、“长效护龈”等产品亮点,巧妙植入到剧情当中,成为破案的关键,也能让神夏粉大呼过瘾。

所以借势影视剧做营销,不是要借其“尸”,而是要招其“魂”。整个过程并不在于营销而在于制作。借势影视剧IP营销的成败在于建立一个情感代入的通道,最终目的是要影响用户忠诚度。其形成机制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三、警惕那些背道而驰的IP

当然,最可怕还是那些看起来流量巨大,但与品牌商调性不符、目标用户不一致的IP。如果品牌借势这些IP,只会模糊品牌定位,让消费者不知所云又不知所措。 比如在《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中,宾果消消乐的广告内容,当“萨帝鹏”登月后突然摘掉防护服,玩起了宾果消消乐,这样的剧情设计让人大跌眼镜,难道宾果消消乐真要宣扬自己特别适合在无引力的月亮上玩?又比如《择天记》里神仙们居然在转转上买卖二手货。这和抗日剧里是手撕鬼子一样,瞎扯到了极点,这不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么?

所以在借势影视剧IP之前,不妨先掂量下自己,再看看对方,到底“八字”合不合,到底是不是门当户对。 倘若一个煤矿老板说要拍动画片怎么听都觉得在玩票,上海迪士尼乐园要找合作方,选择百事可乐、 康师傅这样的快消品品牌,肯定比电器、金融等其他行业品牌更加合适。我们不太可能面对广场舞大妈去营销 AKB48,也不要对着二次元死宅去吆喝着抗日神剧。

管合适的影视剧 IP 只要用心发掘总能找到,但多数失败的借势营销,多是品牌方或者影视剧IP自己在作死。

品牌自己就是解药,这样才能自救

好了,吐槽归吐槽,咱们还得回到现实中来,尤其是对于广大公关狗、广告人。

在响铃看来,选择一个影视剧IP 做跨界营销,除了调性相符,还有几个简单的标准:

1、 是否有足够的认知基数。 也就是得估量下这个影视剧 IP的势能到底有多大,能否借助 IP 让品牌、产品更加广泛地获得认知,而不是本末倒置地用营销来炒热 IP;另外需要注意每个IP故事都有文化内核,《美国队长》《007》都是在讲述“超级英雄”的故事,日本动漫作品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未能像漫威系列那样风靡全球,就是因为日本和中国文化同源且这种文化与价值观的表达只局限在中日。

2、 是否是强分享连接感,比如用户是否愿意参与;是否容易带动社交链等。

3、 是否具有价值沉淀性 ,比如在时间上的沉淀,国外美国队长诞生于1941年钢铁侠诞生于1963年,IP运作不能是快餐短暂式消费。在情感上沉淀,是否具备爱情、亲情、正义、尊严等都能推动IP深入人心的元素,《蝙蝠侠》中的民间正义,《超能陆战队》中的宣扬的亲情,这些内核是可以跨越文化、地域和时代的,并可以被沉淀下来形成亚文化效应的。

4 、是否具有强附着力,是否能相互吸引,引爆流行 。人为的传播在渠道上和时间上毕竟有限,成功的 IP 需要在没有强推的情况下不停地获得新的流量。

但如果真的脚踩到了狗屎,中了这类影视剧IP的“巨毒”,又该怎么办?

当然得自救啊。

也的确,包括上面提及到的那些品牌商,他们在遭遇到有毒IP后也在寻求自救,比如DR,在《求婚大作战》剧收视扑街,片方在宣传上又种种苛刻限制下,DR营销团队干脆录了首“吐槽喊麦神曲”发到网络上,随后多个广告号转发,并引发了大家二次创作的热情。这种 “自黑式营销”也够大胆的。

当然除了这种剑走偏锋的自黑式玩法,品牌商还可以尝试这些。

一、品牌不端着,才可能被用户捧着

简单的翻译下,就是品牌要接地气。

都已经踩到狗屎了,还硬着头皮说自己踩到的是金子,那就是欲盖弥彰,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了。

最近《奇葩说》火得一塌糊涂,而其中的植入广告也倍感亲切,这不得不赞扬下 *** 盘的营销团队,想想面对《奇葩说》这一”怪咖”IP(奇葩说可是集无下限、尽逗比、全恶搞、敏感性话题等于一身),品牌商若果再端着会是个啥画面,“掏出来搞事情”就成了“为发烧而生”,“奶后吐真言”变成了“点滴纯粹,乳此简单”,“别让你的头屑陪我过夜”变成了“头屑不见秒来电““我X(去),这也能卖出去”换成“轻松卖闲置,放心淘二手” ,“玩的不够大,别喝美年达”也替换成原来的 “自然健康每一天”、“鲜听我说”等。这些品牌商已经跟逗比的奇葩在一起了,那就跟着一起逗比就好,这样才能“臭味相投”,完全继承和延续原来IP赋予的韵味。

我们想想,如果DR团队,面对《求婚大作战》这条咸鱼时,如果再端着,再去毕恭毕敬、端端庄庄宣扬自己唯一的爱和永恒,或者继续到处洒银子抛钻石,说自己这是一场成功的品牌植入,那会有多尴尬,反而是这种自黑式营销,看似“破罐子破摔“,却做到了营销中的”入乡随俗“,借力打力。

我们看之前电影版《将爱》的PS海报、动画片《蓝精灵》的恶搞版歌词,浙江卫视为电视剧《兰陵王》制作的吐槽视频等,也都是将自己放下一个身段,才做到了与受众亲密接触。

我们说“病毒营销”,首先得承认自己“有病“,然后利用好这个”病“,放下身段,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病原体”,加速扩散

事实上,那些拿着喇叭鼓吹自己多么正义,多么高尚,多么正经的品牌往往没人瞧得起;那些利用物质或金钱奖励诱导分享的霸屏式传播,或者直接售卖式吆喝,往往都很低级趣味。如今,大家转发和喜爱多数情况下不是因为你正经,不是因为钱,而是能引起情感共鸣,打心底欣赏,而是品牌和受众一样,不端着,接地气。

二、品牌摆脱了自嗨,才可能实现众嗨

简单的说,品牌要舍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套路,做去中心化的传播。

而在这些“有毒”的影视剧IP中,品牌商自嗨就只会招来观众的嫌弃。

过去的传播,多是中心化的传播,企业品牌商在上,高举高打,讲求抓传播入口,强调遵命与执行,比如找央视,但这类传播只是企业导向,现在传播需要用户导向,因为消费者根本不需要独乐乐以企业为中心的头条话题,而是需要众乐乐高度参与自由交互的平等沟通。

这其 中正确玩法是做“情境化营销”,即基于消费者所处的情境,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渗透,让观者产生共鸣,进而触发“心动”的消费行为。

具体方法至少包括3种:

1、 根据影视剧剧情需要进行借势植入,而不是生搬硬套。

比如《最强大脑》播放期间,对于那些关注智力开发、喜爱智力竞技的观众,如果出现相关的产品,记忆度就会自然加深,六个核桃就刚好乘机而入。再比如在世界杯期间,即使已经到了下半夜,铁杆球迷们都会在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这时候如果出现啤酒、足球等广告,除了迎合消费者热血沸腾的心理外,还能激发消费动机。

2 、根据品牌自身气质和产品特性,尤其是消费者使用场景进行植入。

比如之前说到的,在影视剧的感情戏桥段或是对于明星的爱情故事,观众都在期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配对,浪漫的求婚仪式,矢志不渝的爱情宣言等。于是那些钻石品牌、能创造刺激新奇的科技产品就可以借机发挥。如在吴敏霞张效、吴京谢楠、戚薇李承铉、陈一冰夫妇、齐溪宋宁等求婚现场,我们都能看到DR钻戒的身影,当年汪峰拿着大疆无人机求婚章子怡也直接上头条。这些营销既满足了明星求婚与众不同的需求,表达出明星个人的价值主张(DR钻戒以男人一生只送一人为的创意源点,大疆无人机未来无所不能的品牌理念也符合明星们的价值观),增强了话题性,也让DR钻戒、大疆无人机自己的品牌曝光顺理成章,并无违和感。

再比如在《小时代4•灵魂尽头》中,对于小时代4最强CP林萧陆烧的求婚画面,郭敬明钦点一枚Darry Ring稀世粉钻作为真爱信物,当陆烧求婚林萧,并为林萧戴上了婚戒的那一刻,不仅画面让人动容,Darry Ring也是“占尽便宜”。

3、创造特定的情境,以使得品牌自身与影视剧IP保持一致。

比如在与《功夫熊猫3》的合作中,伊利每益添推出“添猫号”系列产品,在承包了北京地铁1号线广告后,伊利每益添酸奶直接将地铁“添猫号”车厢1∶1原版复制进北京金源燕莎购物中心,同时配上曾引爆社交圈的智能手拉环和东方梦工厂原版明星阿宝,在商场营造了一个“功夫江湖”的特定场景。消费者可以在购物中心内拥有与地铁同样的即视感,可以与呆萌的明星阿宝合影,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拉环测试健康指数、玩H5游戏。这对消费者特别是阿宝粉丝来说,能够唤起他们关于前两部《功夫熊猫》的记忆,并在体验中将功夫熊猫与每益添的低糖理念潜意识融合。

这所有的情境营销都是基于用户体验,而不是品牌。

三、品牌愿意做小做少,才可能获得更大更多

直接的说,就是品牌商不要贪多。

比如在《择天记》中,“韩束一叶子面膜”的植入借势就到达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先是罐装:

接着实物:

最后招牌都用上了:

《深夜食堂》备受诟病也是贪多,不但广告植入品牌达到19家,除了锅碗瓢盆,连个垃圾袋也要植入广告,而且单个品牌露出多次,比如百威(含雪津啤酒、JA苹果酒)共出现14次,含3次口播,而百事可乐也出现了12次,统一也出现了10次,并有6次口播。最后这些品牌商IP效应没沾到,反而惹来一身骚,被网友拉出来吊打。

这既告诉我们不要在热门IP上扎推,在影视剧借势植入过多的时候,我们或可以选择植入少的IP合作;又教会我们不要一味求多,多次冒险的露出不如一次恰到好处的曝光。

比如在《言叶之庭》中,饮料品牌三得利的露出就显得小而巧妙,在男女主角初次相遇的那一幕中,女主角正在喝三得利的金麦啤酒,在感受到男主角的视线后,她很自然地转动了手中的啤酒罐,露出金麦两个汉字。

而之前说的求婚场面,钻石品牌的露出也遵循了“少即是多”的原理。尽管在求婚的画面中,戴上某品牌的钻戒只是手指间的一个细小动作,但整个画面都聚焦在次,且加强了剧情,把观众带入了故事情节中。

总之,以上都是套路,起决定性的还是人。无论影视剧IP是不是毒药,我们都该给自己随时准备解药,时刻提醒自己,别被表面迷糊了自己。

| 糖果

今夏,选秀节目进行到第四档,总算出现了些让人惊喜的新元素。

7月11日,《明日之子》乐团季(后文简称《明日之子4》)低调上线。继《青春有你》开局就亮出选手性格牌,《创造营2020》主打导师噱头,《少年之名》紧紧抱住“唯一男团选秀”的title,改做新生代乐团选拔的《明日之子》,玩起了 热血高校 的概念。

热血漫风格的宣传片,由摇滚乐团八三夭 *** 刀的主题曲《有一群伙伴比啥都浪漫》,把前几季星推官的概念改为“高校教师团”,摄影棚全部按照教室课堂打造,《明日之子4》一开篇,就在竭力摆脱选秀综艺的同质化宿命。

让观众欲罢不能的是节目组从天南海北挖出来的新面孔。 当男团、女团选秀执着于各大公司练习生以及艺人回锅肉时,《明日之子4》网罗了一大批名不见经传的国内外高校学生,他们大多 素面朝天、学生气、混不吝,尚未接受商业化包装 ,参加节目的初衷甚至有点“不正经”——找几个兄弟,一起玩一辈子音乐。

乐器也为选手增加了不少神秘元素。用唢呐吹欧美流行曲,把架子鼓加入《创造101》主题曲的编曲中,带着马头琴闯荡选秀综艺,抱着贝斯即兴表演,不同于其他节目中抱着吉他简单哼唱的文艺青年,花式玩乐器的00们,合力构建起了有想法、有才华、特立独行的群体标签。

遗憾的是,虽然选手质量尚佳,但目前看来, 《明日之子4》破圈力度不大, 几天下来都未冲上热搜,开播当日在骨朵热度指数排行榜上,仅排在34名。受制于当下乐队的生存环境以及哇唧唧哇的运营之殇,这些充满生命力和少年气的原生态“怪咖”的未来之路,不免让人忧心。

01

乐器加持下的怪咖少年

《明日之子4》的最终目的,是组建一支五人新生代乐团。按照常规乐队配置,成员一般包括 主唱、吉他手、贝斯手、键盘手、鼓手 ,个别乐队还会加入小号、唢呐、笛子等特殊乐器。从首期节目来看,vocal过硬的主唱还未出现, “玩转乐器”成为选手身上最大的标签。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赛程的推进,廖俊涛与毛不易、周震南等《明日之子1》选手的兄弟情,可能会滑向过度营销的漩涡中,反而掩盖其个人特质。

另一位颇具发展潜力的吉他手兼主唱张旸,有点朴树身上内敛孤傲的气质,也是最擅长自我表达的选手之一。初次登台,就输出了一系列极具个人价值观的金句,把本来对于他的妙语连珠并不感兴趣的朴树比作猕猴桃,“里面是绿色的,是有生命的,翻腾的,但是外面是被包裹住的感觉。”创作能力和音乐审美均在线,即兴作曲被邓紫棋称赞“改几个字就可以直接出专辑了”。

想在四十位选手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在这样的情况下, 不同的乐器又成为了突出选手性格的工具。

因为脸上有大片胎记,键盘兼主唱沈钲博性格孤僻、不善交际,但沉浸在音乐中时又有些歇斯底里的疯狂,钢琴的冷硬、多变与他自身经历形成对照, “孤僻的钢琴少年” 引发不少观众共情,并有可能成为之后最具反差、成长线最为完整的选手之一。

而乐队中 体量最大、最为狂野的鼓 ,则与鼓手胡宇桐的形象完全吻合。在选择队友环节,高分的他先后被三位选手拒绝,但仍然逻辑清晰、目标明确,持续输出压迫感,向“猎物”宣誓主权、被拒绝后再三请求、曲线救国寻找第二人,被拒后马上更改最优选择,被网友调侃为“霸道总裁选妃记”,贡献了节目中最精彩的真人秀部分。

常规 *** 作之外,《明日之子4》还网罗了一些 特立独行乐器怪咖

比如有人用提琴弓拉吉他,有选手花几个月时间自制电鼓,上海音乐学院的闫永强用唢呐改编演奏的《The Spectre》,让二手玫瑰乐队主唱梁龙回想起当初因为加入民乐元素而被质疑“伪摇滚”的经历,带动了关于中西方音乐融合的讨论,也直接点出了节目的母题—— 什么是年轻新乐团?

乐器的高存在感帮助这些选手集体区别于其它选秀艺人 ,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为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仰望关系埋下伏笔。 而花样翻新的玩法以及日系摇滚、英伦摇滚、放克、电子等多元音乐类型又让他们成功跳出了摇滚老炮儿的模式 ,这些年轻乐手,更“怪”,在将传统与新潮结合的混搭尝试上,更能锐意创新。

02

去韩化的草根素人

新面孔一直以来都是《明日之子》系列的一大看点。

《明日之子4》的选手们到底有多“素”呢? 在节目开播之前,绝大部分人的微博粉丝都是三位数。 往前翻几个月,都是些参加校园音乐节时的心情和照片。

首期节目中,40位选手竞争36个名额,两两组队诞生18支初代乐团。从节目组公布的资料来看,最大的选手26岁,大部分是00后,除了《明日之子1》的廖俊涛,《创造营2019》的贺俊雄,《青春有你》的卢俊杰,以及参加过《一起乐队吧》的胡宇桐,大部分选手都是综艺市场的新面孔, 其中不乏伯克利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在校生,在提供新鲜感的同时也保证了基本专业水准。

网络选秀尤其是101模式的开启,基本终结了电视选秀时代百花齐放的草根逆袭叙事,放眼看去,如今的选秀艺人,皆是唱跳俱佳、彬彬有礼、深谙媒体话术、镜头感十足,标准的韩国造星标准有效却难免枯燥,观众的亲近感和代入感也被大大减弱。

从《明日之子4》第一期节目来看,“去韩化”的意味十分明显。 在造型方面,终于抛弃了韩系逗号刘海和小奶狗式蓬松发型,换掉了千篇一律的小西装搭配紧身黑色牛仔裤。草根出身的选手们大多选择了简单的卫衣、T恤,或者是地下乐团流行的帽子、花衬衫。有网友调侃“含丑量100%”,但也从侧面说明了这群少年终于摆脱了偶像艺人“那味儿”。

另外,由于欧美摇滚文化的盛行以及个别选手的留学经历,他们身上也展现出 国内男艺人少有的随意和性感,冲击着固化的饭圈审美。

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头卷发,以斗牛士服装亮相的杨英格。身高185cm的他是一名国际超模,虽然没有接受过音乐专业训练,但舞台表现力和镜头感十足,将王菲的《打错了》演绎成英伦复古风,现场伴随音乐随性地扭动身体,在与选手的即兴互动中,将舞台氛围推向高潮。朴树也称赞他,“是中国人非常少有的(性感)。”

形象之外, 素人选秀最大的看点还在于选手与成熟商业体系的矛盾、冲突、不适、反叛,甚至是最后被驯服。 在第一期节目中,这样趋势也已经初露端倪。

如果从专业性来看,这些00后选手大部分只能算得上是一块璞玉,尚未形成合作意识,缺乏舞台表演经验,音乐风格不明确,创作和vocal功底都有待提高。 但在“外行看热闹”的综艺生态中,这种稚嫩反而为他们的个人表现增加了反差萌。

比如在面对郎朗、朴树、邓紫棋、梁龙、周震南、欧阳娜娜组成的“高校教师团”时,吉他手张嘉元在演奏过程中手指僵硬,甚至有轻微的颤抖,这种第一次登上舞台的紧张和生涩反而 增加了人物弧光,满足了粉丝对于“养成”的渴望

更具戏剧性的是,看起来温文尔雅的他一开口说话居然是一股东北大碴子味儿,甚至“呛声”郎朗:“我第一次上台就面对这种级别的人,搁谁不紧张啊!”草根身上的乡土味被发挥到极致。

与铆足了劲儿想要出人头地进入 娱乐 圈的签约艺人不同, 《明日之子4》的选手们大有一种 游戏 人间的潇洒感,这是区别于其他选秀艺人的最大魅力,野蛮生长的少年感喷薄而出, 当观众看多了被偶像工业流水线输送出来的标准艺人,这样的草根自然让人觉得趣味盎然。

不过素人选手的弊端也在首期节目的播放量和热度上有所体现,没有经纪公司助力、粉丝造势和大众的戏谑,被观众认识并记住,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03

Super band 还是 Idol band?

有这样的提问并不让人意外,因为节目组对于真人秀环节的设定和剪辑,确实让人摸不清这些选手日后的发展方向和路线。

首期节目中,“兄弟情”与专业技能比重不分上下,因为是两两组队结成“同桌之好”,所以在选人与被选过程中,喇叭喊话、表白与接受、纠结与拒绝,充满了官方带头磕CP的粉红感,甚至还掀起了改名风潮—— 明日之子又名明日相亲大会,乐团版心动的信号,男子高中版非诚勿扰……

这样的呈现方式首先戳中了年轻女性观众的兴奋点,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磕糖”的CP粉已逐渐成型,特立独行的年轻音乐人似乎还是走上了偶像艺人之路。而那些冲着“弥补新生代乐团市场的空缺”宣传语而来的乐队粉却有些摸不清头脑,自媒体“摇滚天堂”直接发文表示并不看好这些选手的未来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日之子4》中的选手们可能将会面临双重失落 ——因为并不符合传统偶像的设定,新鲜感之后,CP粉散去,小众化甚至是先锋音乐将会提高受众门槛, 乐队的粉丝黏度并不可观 ,可以量化的打投、周边产出等数据都要画下问号,这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原有乐队迷也会对他们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在老炮儿盛行的乐队圈,小众是可以为之骄傲的资本, 大众化、商业化反而可能会成为他们的原罪。

长此以往,这些选手将会长期游离在饭圈与小众音乐圈之间,难以找到自己的目标受众。

更让人忧心的是,按照《明日之子》前三季的方式,节目中的优秀选手会在比赛尚未结束时就被制作单位哇唧唧哇签下,这让这些选手的未来命运更加充满未知。因为这个由天娱传媒核心团队成立的公司,被不少粉丝批为, “最擅长做的事就是,把好苗子找出来,然后藏起来。”

在《明日之子4》的豆瓣安利贴中,经常会出现“前辈粉丝”的劝退忠告,“《明日》系列,前期让你多有希望,后期就让你多绝望。”有网友总结了前三季部分选手的现状,除毛不易之外, 大部分人从主流视线退出,靠着腾讯“发粮”,成为OST歌手或者综艺新人。

客观来讲,背靠腾讯视频,拥有《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创造101》等节目制作经验的哇唧唧哇资源和能力并不差,问题在于由于高密度的选秀节目,公司的消化能力远大于吸纳能力,这势必造成艺人签约后资源分布不均,也成为“出道即巅峰”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由于市场体系的缺失,多年来,乐队野蛮生长的同时, 配套的专业人才和专业场地却迟迟未到。受疫情影响,乐队演出的两个主要场景Live House和演唱会音乐节在未来一年的发展也并不明朗 ,这都将成为年轻乐团走出节目之后要面临的困境。

在“热血高校”中闯荡的选手们,是冲出一条生路,还是只能在“毕业”后感慨“青春永不落幕”,一切还未可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5863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8
下一篇 2023-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