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智能商业》——迄今为止,读过最好的剖析“互联网”的书

曾鸣《智能商业》——迄今为止,读过最好的剖析“互联网”的书,第1张

读过不少写“互联网”的书,书柜上现在还陈列着几本,乏善可陈,索然无味。

直到去年接触到了“曾鸣智能商业二十讲”。

最初是在得到APP上,后来这个课程不知为何下架了,现在在喜马拉雅的“湖畔大学”,可以免费听。

曾鸣教授,阿里巴巴集团的“总参谋长”,马云的合伙人,在当今中国商界,绝对是风云人物。

他在阿里巴巴内网的标签,获赞最多的前三位,第一是“德高望重”,第二是“阿里巴巴战略家”,第三是“本质思考”。在公司内部的标签,更能说明问题。

曾鸣教授2003年担任阿里巴巴的战略顾问,2006年全职加入阿里巴巴,负责公司战略。一个有着学术背景的人,在一家野蛮生长的企业,似乎是这个时代诠释“互联网”和“商业”的最佳人选。

这本《智能商业》是去年(2018年)11月出版的,出版之后我第一时间看了目录,发现和他的“曾鸣智能商业二十讲”内容几乎是重叠的。因为当时有一些别的书正在读,也就没有第一时间拜读。

前不久一个周末,当我在书店随意翻拣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当然已经不是在畅销书展台上了。于是没有犹豫地拿起它,伴着一杯咖啡,在书桌旁度过了一个下午。

虽然绝大部分内容,在“二十讲”中都有涉及,但我仍然禁不住内心赞叹。我认为,《智能商业》是我迄今为止,读过最好的剖析“互联网”的书。

关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书,前者推荐曾鸣教授的这本《智能商业》,后者推荐吴军博士的《智能时代》。

关于吴军博士的《智能时代》,在之前已经用了两篇文章的篇幅,做了详细介绍。

那关于《智能商业》,自然也该整理一下。内涵太丰富,无力写全书的笔记,仅写一小部分,算是导读吧。

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

在之前,如果我面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一定是——互联网的本质是联结一切。

作者用一个拆字游戏来诠释互联网本质的三个方面——联、互、网。

联指联结,联结的背后是完成在线化。

互联网这个词英文实际上对应了两个不同的词,一个是Internet,一个是Web。

Internet指的是把所有的机器连在一起的那些基础设施,经历过三次大的浪潮,即我们所熟悉的:PC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网时代。

Web指互动方式,也经历了三个阶段。Web1.0门户广播;Web2.0搜索和互动:以关注为典型代表的创新型互动;Web3.0社交SNS网络。

实现智能商业的第一步,就是实现在线化,让产品和服务等核心流程在线化。

在线化之后,真正的考验是能否通过各种方式,完成与客户的互动。只有完成了连接和互动这两步,结网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企业才能用网络的方式完成协同、分工和合作。

当今市值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巨头,其中有五家几乎是“纯互联网企业”。美国的Google、Amazon、Facebook,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

这些互联网企业巨头,究竟做对了什么,使得他们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企业?

作者首先总结出三个重要方向上的创新。而这些企业在这三个方向上,最少把握住了两个。

第一,在线化。

微软能够在搜索这个领域中站稳脚跟,是因为它占据了浏览器这一入口,那么,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如今的庞然大物,则是因为它开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第二,智能化。

数据和算法,构成了智能的基本要素。“搜索”是第一款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智能服务。而谷歌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推动了整个商业的智能化进程。

Amazon把零售和物流全流程在线化,使得零售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同时,Amazon也可以说是“推荐”这一领域的开山鼻祖。

第三,网络化。

很多人都认为谷歌是一家搜索公司,其实从商业的角度看,谷歌是一家广告公司。谷歌在商业模式上的重大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所推出的精准营销的广告方式;二是谷歌的广告系统最赚钱的一部分,叫AdWords。Adwords是一个由千万级的小广告主,和千万级的网站所组成的高效生态。

阿里巴巴,特别是淘宝,则是将网络协同和智能化这两个方面做成了一个紧密结合又互相促进的生态。

最近中国发展比较快的互联网企业,也都是在这三个轴上有新的突破,才有可能在一个领域里面奠定自己的领先地位。

比如中国互联网企业第二梯队的引领者TMD:头条、美团、滴滴。

作者把这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统称为“智能商业”。

通过上述观察和分析,当然也综合了曾鸣教授多年的商业智慧,作者认为,是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的力量,推动了这几家企业的高速发展。

作者认为,当今和未来的智能商业,有其商业DNA,而这DNA双螺旋的组成部分,就是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

网络协同会推动数据智能的发展,数据智能反过来也会驱动网络协同的扩张。

这是本书最重要的中心思想,也是曾鸣教授关于“智能商业”最重要的观察与总结。

一、网络协同

所谓网络协同,指的是通过大规模、多角色的实时互动来解决特定问题。

在商业世界里,网络协同正在取代工业时代相对封闭的体系(例如传统的供应链体系),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合作范式。

比如阿里巴巴的淘宝,淘宝本身的组成和演化,是网络协同最典型、最完善的证明。

作者用“点-线-面-体”来形容网络协同生态体系中的各个不同的物种,同时也用于企业在网络协同中的战略定位。

现在,淘宝上的任何一次交易,或多或少都要通过这些服务“点”:广告(阿里妈妈),搜索引擎,导购人员或公司,商品页面展示(店铺装修公司),客服(阿里旺旺),快递员……难以计数的“点”隐现在交易线上,在这些功能各异的点的协力合作下,交易线才能完整地在互联网上形成。

连“点”成“线”,互动结网,协同演化。

“点”与“点”的互动,依赖越来越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会发生越来越多的化学反应。

按需是网络协同的目标,共享是网状协同的价值观,而社群是网状协同的有机组成模块。

二、数据智能

数据智能的本质,是机器取代人直接做决策。 这和传统的BI(商业智能)部门完全不同。BI部门,只是分析数据,提供决策支持,最终的决策者还要回归管理者身上,而数据智能强调的是决策直接由机器决定。

数据智能怎样才能融入到具体的商业里面去呢?

简单来说要做三件事情:数据化、算法化和产品化。

数据化本质上是将一种现象转变为可量化形式的过程。

算法是“机器学习”的核心。算法化是智能商业的“引擎”,而不仅仅是“工具”。

产品,是数据智能和商业场景的最终载体。

首先,产品设计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其次,连接“端”和“云”,实现数据的双向传递。

产品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反馈闭环,而反馈闭环是任何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

今天,大家心目中实力强劲、强大无比的公司,也仅仅是在在线广告、在线零售和在线社交三个方面取得了足够大的进步。绝大部分的经济领域都还是一个个基本空白的竞技场。

在未来10年里,智能商业的发展依然要靠三条主线的突破。

第一,在线化。

IoT(物联网)毫无疑问是下一轮在线化的巨大机会。

IoT的本质是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在PC互联网时代,人是被键盘锁定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是被手机锁定的;到IoT时代,人的五官得到极大延伸。

第二,智能化。

算法会像云计算一样成为一项基础设施。谷歌、阿里云这样的公司会提供开源的算法服务,而大部分应用只需要自己设定参数,然后调用相应的算法服务就好了。

第三,协同网络的扩张。

我们能看到未来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现有的智能生态会持续“爆炸”,多元物种会蓬勃发展。

第二个趋势是颠覆式的技术形成新的黑洞。区块链是目前已经看得到的一个颠覆式技术。接下来,AR也会有很大的可能性,技术进步的速度丝毫没有放慢。

未来,智能商业的成功,最关键的一步往往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以上,只是曾鸣教授《智能商业》这本书,六大部分中,第一部分的部分观点,但足以看到其在商业上的真知灼见。

其后,还有曾鸣教授关于 商业模式、组织创新、战略变革 等维度的总结和思考,令我这半个圈内人士叹为观止。

比如,部分人每天挂在嘴边的“ 赋能 ”,其内涵竟如此丰富,远远不止分享、帮助、激励甚者鸡血。其背后是组织模式的创新和变革,Google和阿里的成功离不开“赋能”的影响。

看后面有没有机会另起一篇关于“赋能”的文章,以正视听。

期待未来。

14.《第四次革命》

13.

12.《生命3.0》

11.《机器人与人》

10.《黑洞简史》

9.《实感交互:人工智能下的人机交互技术》

8.《语音处理及人机交互技术》

7.《语音用户界面设计》

6.《终极算法》

5.《与机器人共舞》

4.《人工智能产品经理》

3.《人工智能的未来》

2.《人工智能时代》

1.《失控》

正  ·  文  ·  来  ·  了  ·

14、《第四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力图去识别和解释一些深刻的技术力量,这些力量正影响我们的生活,信仰和身边的所有事物。这是一场革命,一场由信息和通信技术驱动的革命。

在过去,信息被看作是人与人,人与世界沟通的工具,但事实上,信息已经变成了社会发展发展甚至是解释外部世界的力量,正深刻而又无情的创造和重塑人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改变人类的自我认知,重组人类与自身以及与他人的联系,并升华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改变,是从日常的经验、心理和行为这些角度,对发生在眼前的迅速和不间断的变化进行调节的结果。

在未来,创新的结果不再是由最初的颠覆性力量所决定,而是退化为一种稳定和大体一致的模式,比如汽车和图书出版,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和调整后,它们都最终会趋向于稳定。

人工智能必然会重新构造人与世界之间的桥梁,形成人与人之间新的政治哲学。文莱世界的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要更为复杂,我们需要进行一场严肃的哲学探索——逆流而上,为自己建造一艘救生艇。

【书评】 逆流而上前,为自己建造一艘救生艇

13、《万物重构》

这本书和《生命3.0》一脉相承的是“烧脑”,只不过烧脑程度不一了。这是一本关于哲学与科学书,包括科学的来源讨论,作者详细的阐述了“云 - 物 - 大 - 智”(云计算 - 物联网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发展次第论。

如果你是人工智能方向的产品经理,我建议读一读这本书,它和其他书不同的是哲学、科学的思考,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未来的商业竞争,需要请回哲学思维,机器也许不需要哲学,但是人是需要哲学的,哲学可以让人在智能社会中拥有最后的尊严,人要有哲学思维,然后有科学思维,而后可以使用技术思维成就人生。有了哲学,人就不会在智能丛林中迷失掉。

正如本书序言所写,过去,我们通过利用工具,延伸了四肢。未来,我们将通过人工智能延伸大脑。

人类到底会走向何方,取决于人类本身。就如果作者所言,智能社会已在眼前,当我们准备迈入新时代的时候,为你展开的是一幅美好画卷,还是一片惨淡未来,答案不必外寻,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手中。

不审视则宽严皆误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就是具有审时度势的清醒头脑。在智能技术被过度解读的当下,只有清醒地认识智能技术,才能做到“知其雄,守其雌”,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方向,掌握自己的命运。

要想有效地应对即将来临的变化,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放下惧怕变化的包袱,然后不盲从,不迷信,在科学方法论的引导下,努力学习并掌握智能社会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应具备“知行合一”的精神,不要纸上谈兵,而要做到身体力行。

未来智能社会的个体大概有八大机会,如下:

1、在智能社会中,洞悉人性的人将占据优势,这是推进科技和技术服务人类的前提,唯有了解人的需求,才能够创造性的满足他们。

2、任何一个小企业都是社会智能大协作的产物,那些推进大规模协作的人,将能够抓住属于下一个时代的机会。

3、做成一件事情,不仅依赖于线性的积累,也需要做决策基础上,瞬间“敏捷开发”,汇聚事业所有元素,快速达成初始目标,并在目标基础上加速迭代以臻完善。换句话说,年轻人更有机会成功。

4、维持简单的人能够抓住机会,追求事物界面的简单极致,善于调用最大的资源来维系这种简单极致,这需要庞大的支持系统。

5、杰出源于开放,办企业做事业的人需要保持最大的开放性,唯有开放,才能够引入新的价值源泉,产生杰作。

6、未来的领导者需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要具备对产业前景具备宏大叙事的能力,这是凝聚共识的前提,也是实现资源汇聚的机会。

7、抛弃机械式思维,使用量子思维来迎接充满可能性机会的世界,在智能社会中,用概率思维来和世界共舞,智能机器会给予概率的报表,人与智能机器协作,是这个时代的机会。

8、想象力是人类最后的尊严,想象力和智能社会的结合,能够产生无数可体验的平行世界,技术正在支持创意极客,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12、《生命3.0》

这是一本相对烧脑的书,也是一本特别的书,从生命的角度畅谈人工智能,但事实上不得不承认这也一本堪称经典营销案例的书。

这本书给出了“AI”的一个讨论语境框架,而不是在各种似是而非的怪圈打转,给出了y一个全新的生命定义框架:

生命1.0(生物阶段):靠进化获得硬件和软件,如细菌。

生命2.0(文化阶段):靠进化获得硬件,但大部分软件是由自己设计的,我们人类。

生命3.0(科技阶段):自己设计硬件和软件,人工智慧。

生命缘起1.0的时候,它是受环境影响然后适应环境的迭代,而在泰格马克的眼中,未来的人类智能是由自我意识和目标的迭代,灵与肉的重新设计。或者说,人 类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神。

1.0的人类理解不了人来自哪里,所以需要一个神,3.0的人类期待自己成为神——神人。

也许,讨论AI工具化是一个庸俗的方式,但解决工具化的这个思路更符合人类的现实意义,不管是悲观者还是乐观者,“智能”都应该是人类能力的延申,至少首先应该是这样的,也许只有这样,才由可能真正规避未来不可期“失控”。

本书探索的是“智能”到底会变成怎样,跟进一步的是人类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未来?这是一个哲学性的话题。

所以,作为最有最有灵性的生命,最终所有的问题都会回归到自身生命的终极思考,生命是如何进化,为什么会进化到今天,以及以后会是怎样?

与其问“未来会发生什么?”,不如问“我们希望未来发生什么?”

书中总结了超级智能可能带来的12种未来,分为4种结果:

1、人类灭绝

2、人类丧失了统治地位

3、人类限制超级智能的发展。

4、人类统治超级智能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最后会回到“善恶论”,现在的我们可能根本无法去想象未来的演化,就像几千年的人们想象不到我们在用的手机电脑一样。

《黑客帝国》中有一句“人类才是病毒”,人类的未来可能确实会被某种形式所超越。

11、《机器人与人》

正如本书的序言所说,这本书旨在让更多人参与到机器人学的技术决策中,决定机器人能够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 

作者期望有更多的非专业领域的读者阅读此书,“因为今天做出的设计选择将会在未来几十年里持续影响所有人的生活”,机器人不应成为人类的奴隶或霸主,它们应成为人类的伙伴,在未来,不管是战场、医院、生产线、还是应对老龄化中,机器人都可与人类协调工作,而不是完全取代人类。

以“无人驾驶”为例,我们在考虑无人驾驶技术带来的的便利,当无人驾驶技术真正成熟,“汽车”就可能变成一项服务,而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产品”,它能惠及到能源、环保、交通、安全,解决出行难的问题,也可能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但同样更看到的是它所带来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法律。首当其冲的就是责任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伦理问题。

2、环境复杂性。过于复杂的环境带来的是过于高昂的成本和不可预料的问题,没有一种算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无人驾驶应该如何选择呢?

3、原有相关的受益者。与汽车相关的配套产业将会变成怎样?由此带来的政府、民众的收支和开支问题。

4、公众。涉及公共空间的分配和公民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保险。

从产品的视角出发,整个围绕“无人驾驶”的商业模式会变成怎样?钱从哪里来,成本会变成怎样?出了问题又应该怎么办?无人驾驶如何才能真正与传统汽车竞争?

关于无人驾驶汽车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跳出当前的限制、成本和习俗进行思考的能力,谁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无人驾驶,并重新发明个人出行的工具?

10、《黑洞简史》

黑洞这个概念是如此诱人,它将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与对潜在危险的恐惧感巧妙结合,令人难以自拔。

黑洞是一种怎样的天体?既然光都无法逃逸,为何会有“霍金辐射”?

黑洞内部究竟有什么?相对论为何无法解释?量子力学如何描述微观视角下的黑洞?

时空凹陷如何制造奇点?白矮星、中子星、类星体的相继发现,对黑洞理论的发展和人类寻找黑洞带来怎样的启示?

这本书,深入浅出,把黑洞的发现过程及目前的研究进展描述得很详细,芭楚莎对科学理论生动简明的叙述以及对科学家背后人格的深刻洞察,这本书兼具娱乐性和严谨性,笔触轻盈,富有哲理。非常值得一读。

读这本书,也许对你的工作不会太大的帮助,你的专业也很可能与之不相关。

在作者充满智慧的笔触下,你能看到人类理解黑洞的曲折历程,也能看到各路神仙如何各显神通的否认、鄙视黑洞理论,然后啪啪打脸,但真正受到启发的是“如何保持那种天才般的好奇心,以及如何保持耐心的在与业界大佬对抗中追求真理”。

就像钱德拉一样,尽管被主流意见的异样眼光看待,让钱德拉内心无比煎熬,但他确信自己的分析是正确的,他认为时机会证明一切,他也保持了极大的耐心。

这一点,除了自信之外,还有好奇心,以及与之匹配的高贵品质。

[ 金句摘要 ]

1、如果没有人类对自然怀有的永远童心——那种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就不可能有发现并认识黑洞的辉煌旅程。

2、牛顿,请原谅我。——爱因斯坦

3、如果一个想法在一开始不是荒谬的,那它就是没有希望的。——爱因斯坦

4、......这种大胆的言论以直率的方式抛出,招致一位顶级物理学家的无情嘲讽,一场力量悬殊的对决就此开启。

5、必定会有一条自然定律来阻止恒星的这种荒唐行为——亚瑟·爱丁顿

6、世界就是这样子终结的,不是伴着巨响,而是伴着呜咽。——钱德拉塞卡

7、我们应该保持完美的美好感情以及创造美好感情的能力,并在那遥远而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美好的感情。——罗伯特·奥本海默

8、与其说是被质疑,不如说是被鄙视。...这种情况,在爱因斯坦去世前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9、作为一名有幸置身其中的物理学家,我再也找不到如此令人兴奋的时代了。——约翰·惠勒

10、当今被论证的科学理论,未来也许会发现它们是错误的;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理论,未来也许终将成为真理。——罗伊·克尔

9、《实感交互:人工智能下的人机交互技术》

科幻现已成真。

这本书成书于13年,深入讲解基于触摸、手势、语音和视觉等自然人机交互领域的技术、应用和未来趋势。

尽管有些技术已经过时,但如果你是产品经理,推荐深度阅读。它涉猎的范围很广,足够指引我们按图索骥。

不过,这本书,并不是很容易读懂,我大概只能读懂三分之一。

8、《语音处理及人机交互技术》

从人的发音器官到人的听觉系统,懂语音声学特征,到汉语语音韵律特征。

这是一本教材,也是一本技术参考手册。

语音信号处理始于贝尔电话的发明,在上世纪40年代就可以把语音的时变频谱用语图表达出来,60年代日本开发了特殊的硬件进行语音的识别,在60年代中期形成了一系列的数字信号的方法和技术,70年代,单词识别装置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8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应用到语音信号处理,在今天,语音的识别率达到了95%。

语音信号处理学科,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除了它的实用性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始终与当时最前沿的学科保持紧密联系,并一起发展。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在1950年说:

7、《语音用户界面设计》

深入浅出的语音交互读本,非常适合希望从事或者正在从事交互设计相关工作的人。如果你也对语音交互感兴趣,这本书必读不可。

目前语音的识别率, 理性的判断应该是整体处于95%左右,也就意味着认为要5%甚至更多的概率,机器是无法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这还不包括更为复杂的场景应用。

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机器会在处理任务的过程,当用户感受到挫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用户是难以真正接受这个技术的。

同时,我们也正面临着更多的冲突和混乱。

以语音触发控制为例,我在家里说:“把室温升高到24度”时,我所指的是空调,而不是我的烤箱或是别的什么设备。所以,我们不能像现在这样,每个设备都有一个完全独立的交互系统。

语音的未来,一定是“平台化”的,这与全屋智能的思路是一致的, 单点的智能最终都会淘汰,因为不能真正的解决用户的痛点,或者说,单点一定会带来额外的麻烦。

当人们彼此交谈时,由于我们通过对话创造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所以我们愿意以更加宽容的方式进行彼此交流。

当人与机器进行交流时,起初人们还是会以同样的宽容态度对待,但一旦发现系统缺乏“人性”时,人们就会转变成对待机器的态度。

未来的世界,界面会变得无处不在,当你需要他们时他们就在那,也许会很遥远,但终究会有那么一天,而语音会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体验。

尽管这个技术成为主流之前,语音交互设计仍处于早期状态,再过些年,人们一定会更加关注这个领域, 现在是语音设计的好时代 。

6、《终极算法》

我们生活在一个算法时代。你的手机、电脑、汽车、房子和家用电器都是基于算法。只是,我们感觉不到每天有如此多的算法在为我们工作而已。

算法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实际的数据和计算来“学习”你想要它做的事情。它是执行任务和获得智能的核心,现行所有的AI都是基于算法而发挥作用的。

比如电商平台的推荐算法,可以根据你的行为预测你的购物倾向性。这种以计算为基础的智能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种种特定的问题,那么算法是万能的吗?——一种机器自己给自己编写程序,输出我们想要某种结果的算法。

如果给它关于星球运动、斜面和钟摆的数据,它能发现牛顿定律。

如果给它关于DNA的晶体图像数据,它能发现双螺旋结构。

如果给它你手机里所有的数据,它能学习预知你接下来会做什么并想办法帮助你。

也许从大量的癌症病人的病历数据中它甚至能找到一个治疗癌症的办法。

佩德罗·多明戈斯指出:“ 如果这种终极算法存在,那么它将可以通过数据获得世界上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知识。这个算法的发明将会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进步之一 。 ”

如果存在这种终极算法,是否意味着人可以完全依赖过去的“所有知识”(数据)来决策未来?机器通过掌握所有你的“数据”,变成一个虚幻的“你”。

但数据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它表达的是过去,而未来将要发生什么,并没有证据表明它能够应用在所有的现实世界中。

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观察,人类在很多生活中存在完全不可预知的临时性决策,可能是某一个外部刺激或者是内心深处一瞬间“触动”,而做出决策,也就是“大数据是没有意义的”。至少我们现在能理解的情况是这样。

人类期待出现救世主,所以自己创造了上帝。 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只有当上帝有用的时候才相信上帝的存在,AI也会是一样,它在特定场合下才能显示它的优越性。

神话算法,本身就是一种市场的功利性。

5、《与机器人共舞》

马尔科夫从多个维度描绘了人工智能从爆发到遭遇寒冬再到野蛮生长的发展历程,直击了工业机器人、救援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语音助手Siri等前沿领域,进而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智能增强(IA)的终极关系,以及“人与机器谁将拥有未来”这一核心伦理问题。

关注人工智能,或者说关注人类的未来命运,这一本是必读的书。

2045年,对人类来说究竟是最艰难的一年,还是会掀起一场技术盛宴的一年,抑或是两种可能都会同时发生。

就如20世纪中诺伯特·维纳曾经提出的一个警示:

“ 我们可以谦逊的在机器的帮助过上好日子,也可以傲慢的死去” 。

对机器而言,他们只能完全从功利的角度,忠实的执行人类赋予的“决策权”,而不会考虑更为丰富的人性价值,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威胁。

人机最大的矛盾,也是完全的功利与人性的矛盾。机器人真的会控制整个世界吗?

人与机器如何共生的话题,取决于人工智能是拓展而是直接取代。以自动驾驶为例,AI是否可以真正把人类排除在驾驶舱外?一旦出现事故到底应该谁为此负责,如果是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那假设路中央有5个孩子,机器是应该选择开到路边撞死一个成人还是应该怎么办?

也许折衷的办法就是人工智能根据驾驶员的喜欢、习惯,提醒他是否应该参与驾驶的过程。

世界在埋头前进,交通系统在实现自动化,而我们对它的影响还只是一知半解。

如果我们足够幸运,也许未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把我们当作宠物养。有或者,彻底奴役我们。

《机器人与弗兰克》是一部意义深刻的影片。

在未来的老龄社会,我们可能需要制造大量的机器人帮助照看老人,然后我们研究更好的机器人,为的是某一天照看我们。

另一个话题,就是机器人对现有世界秩序的冲击,世界是否会由此丢失大量的工作机会。我们都知道,在当前的经济体系中,所有的产品,包括机器人本身,都完全是有成本和收益确定,而成本在急速的下降。

也就是,只要当机器人的成本低于人力的成本,则机器取代人类劳动势不可挡,完全是时间问题,也可以说是那些岗位而已。

也许,在2045年,最受冲击的正是我们曾经自豪的“社会中坚力量”——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阶层,任何可规模性、成系统性(程序化)的工作都会交给机器,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底层劳动力,反而会因为更为廉价的资源供给而幸免。

什么时候齿轮代替人类,完全取决于一个价格点。

人工智能(主张打造智能机器,创造可以取代人类的机器)还是智能增强(倡导以人为本,制造工具帮助人类挖掘自身潜能),所有的矛盾最后会同归于一笔经济账。

技术性取代将成为经济对经济成长来说暂时但必要的垫脚石。技术性失业,将可能蒸发对现代民主十分重要的中等阶层,整个世界会完全变成资本的世界。

不过,据美国劳工统计局预计,在2018年银行柜员的人数反而增至63.8万余人,比2002年增长了10余人,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事实比我们今天所有的预估都更为复杂——对未来的一知半解可能是更有恰当的名词。

奇点临近,人类将何去何从?

库茨维尔预测人类将超于自己生物的存在,哪一个时间的到来,会在2045年。

4、《人工智能产品经理》

未来已来,未来会走向何方,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我们如何适应未来的智能时代?

如何又能真正的理解AI,并以此作为一个契机,迎接未来的时代。

本书作为一个入门级的产品手册,梳理了一些 基本的概念,以及产品经理们可切入的途径 。

3、《人工智能的未来》

库兹韦尔预言在2045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储存在云端的“仿生大脑新皮质”与人类的大脑新皮质将实现“对接”,世界将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想象一下在未来,当你睡觉时,一些机器扫描你的大脑,收集一些细节,然后把这些信息细节再一个非生物体内保留一份“思想档案”,这个非生物体(也许是你的助理)的一举一动都很像你,甚至还能像你传递信息。早上醒来的时候,它和你讨论你的生活,计划,甚至思想。甚至你消失了也没有人在意到你,因为你的助理是第二个你。

甚至,你的朋友家人会更高兴,因为看起来你的身体更健康了,状态更好了。

因此,我们不再需要以前的身体和大脑了,如果我们把它处理掉,是不是也可以?你和第二个你,是可以替换的吗?

当第二个你说出它的感受和感知经验,而我们相信它们所说的都是真实的,它们就成为了真实的人,但我们如何相信它是真实的表达“我”的意识,而不会撒谎呢?

“智能的爆炸”,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将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在未来,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人还能称之为人吗?

讨论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将是“信仰的飞跃”,这会回到基本的哲学问题, 是物质先于意识存在,还是人类先产生了思想意识,才有了后面的物质世界?

我的观点是,在目前阶段,哪怕是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一类的机器本身并没有理解现实世界的含义,它们并不了解它们在做什么。

库兹韦尔的预言需要“坚定的信仰”才能真正期待预言成真的那一天。

也许你会看到,谁知道呢。

2、《人工智能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200年前的电力颠覆了人类世界,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必定掀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正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人类的工作,不管你是蓝领还是白领。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它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就像工业革命带来影响一样,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机器人犯罪,谁应该负责?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价值如何重新定义?未来的经济增长,是劳动力驱动,还是资本驱动?

机器使人类变得更加强大,我们迎来了与机器人共舞的时代,但 人类又该如何成为未来的领舞者?

1、《失控》

这是很“混乱”的书。

也许这就是一种失控吧,有的地方写得很兴奋,有的地方很混乱,有的地方很晦涩,打开了很多扇窗户,却不知道要通向哪里。

为什么那些看似简单无脑的初级生物能够产生群体智慧? 个体的无意识到群体的有意识之间到底是不是鸿沟巨壑?

“蜂巢思维”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控制他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他的神奇还在于,量变引起质变。要想从单个虫子的机体过渡到集群机体,只需要增加虫子的数量,使大量的虫子聚集在一起,使他们能够互相交流。他们互相之间构成了一个网络,网络的节点与网络本身构成了新个体,这个个体拥有了强大的力量。

每个节点都是中心,当每个节点互联链接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个体。什么场景会出现这种情景,是的,没错,未来的家居环境极有可能。

市场是如何形成的, 一群逐利的人,他们行为却可以导致市场的均衡,虽然它总是摇摇欲坠,但总是能回复平衡。

人类是自然界的进化,还是被创造的一种生物,或者是为了创造更高级生命而诞生的环境?

生命的进化终点在哪里?机器终有一天会进化成生命吗?

国汽车营销八大兵法

1.品牌战

一切市场竞争最后都要归结到品牌上。中国市场上的大部分汽车品牌都是引进的,如何快速实现品牌的本土化,对大部分合资汽车厂家来说显得十分迫切。民族汽车品牌的第一要务就是如何在外资品牌的挤压下成功突围,这决定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2.价格战

一个行业出现了过剩,价格战就不可避免。所以中国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将长期存在,但如何打价格战、何时打价格战却是一门艺术。没有策略的价格战,轻者“出了血”却不见效果,重者反过来会伤到品牌本身。

3.车型战

对任何厂家来说,新车型都是一种最有力的武器,所以大部分国内厂家都制定了“一年至少一款新车型”的策略。但随着市场上车型的增多,新车型的市场冲击力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状况,如何延长老车型的生命周期才是厂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网络战

网络就是市场通路。强企业,必定有强网络。桑塔纳十几年经久不衰,并不是产品特别的本身好,而是上海大众有一个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眼下各厂家的营销网络“圈地运动”正如火如荼,但有一种不良倾向需注意,就是不顾及老经销商的利益,盲目布点,重复布点。此外,申请专卖权的高额公关费用也滋生了腐败,成本会最后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对企业形象造成伤害。

5.服务战

现在,消费者买车越来越看重服务质量,这种服务不仅体现在售后,还体现在售前和售中。对厂家和经销商来说,服务是营销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将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所以说,服务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提高服务质量,喊一句口号很容易,关键是要落到实处,让消费者得到实惠,这就需要一种制度性的安排进行保证。

6.公关战

企业生存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公关日益显得重要。好的公关 *** 作,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使品牌形象迅速提升。但许多厂家把公关仅仅理解为收买媒体,以广告代替公关,其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另外,公关不仅包括媒体公关,还包括政府公关、经销商公关、公众公关、内部员工公关,任何一方都不可偏颇。

7.广告战

营销离不开广告,但广告并不是营销的全部。由于汽车业还存在较高的利润率,许多汽车厂家在广告上都是一掷千金,而广告创意和投放策略都显得十分低级。随着利润率和广告边际效果的同步下降,降低广告运作成本、提高广告创意水平、选择有效媒体就显得十分必要。

8.人才战

中国的大学培养了大批汽车工程技术、管理人才,但培养不出真正的汽车营销人才,所以大部分汽车厂家的营销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厂家之间的营销人才争夺战也逐渐激烈起来。解决人才问题的另一个思路是从其他行业引进营销精英,如吉利引进了官员徐刚,奇瑞引进了记者孙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9492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