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并不意味着要面面俱到,所有领域都超出竞争对手,有时只需在特定领域、特殊层面超出竞争对手,比对手做得更深入、更到位,即能获得竞争优势。这一优势可以是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地域、某个领域内。
3.所谓的“卖点”,是指卖产品、服务具备了前所未有、别出心裁或与众不同的特色、功能、内涵。这些特色、功能和内涵包含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产品、服务与生俱来的,另一部分是通过营销策划人员的想象力、创造力来产生“无中生有”的。不论它从何而来,只要能使之落实于营销的战略战术中,化为消费者能够接受、认同的利益和效用,就能达到产品畅销、塑造品牌的目的。
4.知名营销人叶茂中据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时感性的诱惑,来得比理性的说服更为重要。因为理性的说服是后天的学习成果,而感性的诱惑是先天的本能。”
《痛点营销》一书致力于传播以下理念——
第一,没有痛点与诉求就没有成交机会,营销的本质就是去发现用户痛点,对用户进行痛点营销、痛点说服,促成交易。找痛点,是营销人员必备的一项基本功;
第二,营销人员要养成痛点思维,善于观察用户、研究用户、发现用户痛点,将工作重心从营销产品、服务转移到营销“痛点解决方案”上来,致力于为用户解决问题、提供差异化价值;
第三,痛点营销旨在消除传统营销工作的盲目性,主张所有营销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用户痛点和需求来展开,反对“一刀切”,反对大海捞针,反对主观思维,反对大投入,崇尚用户思维,崇尚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崇尚价值的传递,崇尚精准营销;
第四,痛点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营销部门和营销人员的职责,上至企业决策层,下至一线执行层,包括企业研发部门、市场部门、销售部门,都是企业痛点营销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企业需统一口径,在共同的用户思维和痛点逻辑下,完善分工,紧密配合。
从人性的角度考量,设计的类别可大为简化,只有两种——人性化设计和反人类设计。
从生理学角度看,痛点,就是人体柔软脆弱的部位,按压触碰或者刺激之后就会感觉到痛。
从社会学角度看,痛点,就是那些让人感到不安、羞怯、沮丧、紧急、难受、煎熬、愤怒等一切负面情绪的爆发点。
从消费心理学视角看,痛点,就是能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产生抱怨、不满、苦恼、愤恨情绪的一切让人感到痛苦的接触点。
所谓痛点,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更高更挑剔的需求。
我们将痛点分为核心痛点和外围痛点。
马桶的发明,解决了人们卫生舒适如厕的核心痛点,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使用上的不便(外围痛点)。
核心痛点,对应的是空白市场,是蓝海市场。能满足核心痛点的产品或服务,是一项伟大的革命。他们的突破性产品或服务不仅填补了空白,满足了用户的核心需求,也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如今,空白市场、蓝海市场越来越少。
等待企业和商家去发掘的更多是用户外围痛点所对应的夹缝市场、细分市场、精众市场。能捕捉到这些商机,精耕细作某一领域,专注某一个痛点。由于世界人口基数庞大,如果深耕某个领域,那么也会切到一块诱人的蛋糕!
.人们花钱的两个方向
第一层面:“止疼型”需求。
第二层面:“愉悦型”需求。
发掘用户痛点,提供基于用户痛点的市场营销方案,具体有以下几个切入点
消费主权时代,消费者的权力主要表现在1
线下如何为线上赋能?依靠有温度的消费环境、有温度的体验。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用户的诉求变了,眼界提升了。他们越来越喜欢追求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而排斥千篇一律的标准化、统一化。
户思维也有三个明显特性
用户思维主导下的企业用户关系中,用户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满足,更有情怀、精神、文化和思想层面的满足。目的是让用户开心、快乐、愉悦,知识有收获、思想有提高、精神有升华,这是用户思维的真谛。
消费者变化
个性化
非主流、个性化、独一无二是消费者新的诉求方向。个性消费最初是温饱满足后的有钱有闲阶层的一种消费,如今,个性化消费面在逐渐扩大。
第二,消费两极化。
当前消费趋势两极化日趋明显:一极是向上高消费、奢华消费;另一极则是向下低消费、实惠消费。
第三,娱乐化。
第四,社交化。
第五,更加重体验。
第六,更挑剔。
第七,更多的选择。
消费者触点的循环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针对以上四个接触阶段,企业应找出足够多的触点,把控好细节,完善每一个触点的顾客体验,提升顾客满意度。
全渠道全触点营销模式将打破企业原有的线上与线下分割、营销沟通与销售实现分割、城乡分割、新老产品分割、新老渠道分割的现实,成为新环境下企业营销策略的必然选择。
营销3.0时代,即当今我们所经历的时代,这是一个“价值观为中心的时代”。营销者不再将消费者仅仅视为消费个体,而是把他们看作具有独立思想、心灵和精神完整的人类个体,即超级消费者。这是一个完全消费者中心时代。传统营销中注重的“交换”与“交易”被提升成“互动”与“共鸣”,营销的价值主张从“功能与情感的差异化”升级为“精神与价值观的相应”。
面对营销环境的诸多新形势、新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针对新形式、新需求、新环境,制定针锋相对的营销策略。把握市场,研究需求,抓住顾客痛点,重塑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痛点营销:站在消费者立场上重构营销
(1)研究用户不可自以为是
恋爱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单相思。研究用户需求也是如此,切忌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感同身受的痛点就是目标顾客的痛点,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就可以大卖。
(2)具有同理心,和用户感同身受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同理心(empathy),通俗来说,就是换位思考,是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企业营销人员在研究用户的时候,也需要有一颗同理心,主动理解用户的诉求,理解他们的处境,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帮助解决问题。
要摆脱“为自己做产品”的单向思维,设法做到和用户感同身受。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把控,实现对产品设计的精准拿捏,满足用户在生活、社交、娱乐过程中所需要的功能、特性、服务,提供直击用户内心痛点的产品功能。
(3)识别伪需求
有些需求,去问客户的时候,他们提出的往往是表面需求,其背后还有潜在的、不好说出口的需求。营销人员要去伪存真,发现伪需求背后的真实意图、真实需求。
没有痛点与诉求,就没有成交机会
深度了解用户的目的,在于发现他们的痛点和诉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找不到用户的痛点与诉求,也就找不到营销和销售的切入点,难有成交机会。
痛点,前面我们已讲过。所谓诉求,简单来讲,就是客户的需求点。在需求点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发掘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的哪些需求点、诉求点。
用户需求可以分为显性需求和潜在需求。
潜在痛点,顾名思义就是用户暂时没有体会到亦无意识的痛点,随着生产方、服务方由于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而提供出更高品质、更佳体验的产品和服务,而激发出了用户更挑剔、更无理的需求及其背后对应的隐藏痛点。
简单来说,潜在痛点就是用户曾经不敢想象、不敢奢望的一种需求。这种需求有时甚至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变态的。
所以,它们未能进入用户的思维范畴。
对应地,外在痛点就比较好理解了,能够看得见的、有感触的痛点都是显在痛点。
无论做推销,还是做营销,如果抓不住用户痛点和诉求,抑或说企业的营销方案、产品方案、服务方案无法满足用户的诉求,无法消除用户的痛点,那么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交易就难以达成。
痛点与诉求是让人改变的内在驱动因素。营销人员与其竭尽全力去说服客户认可某种产品,还不如去试图让客户承认自己的痛点与诉求。因为客户消除痛点、实现诉求的决心往往比新产品对他的吸引大得多。
做营销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无法抓住客户的核心诉求和痛点是很难取得成效的。
痛点解决之前,它是问题,意味着不适、痛苦、抱怨、隔阂、分歧、误解。
痛点解决之后,则是机遇,意味着舒适、机会、商机、达成一致、合作、财富。
痛点营销,针对客户对于价格、品质、品牌、性价比、销售人员、售后服务的痛点,分别采取倾斜式的说服策略,打动客户,促其作出购买决定。
化解了用户痛点,问题消失,用户的烦恼化解,通则不痛,成交机会来临,双方信任度提升,交易环节简化,交易成本降低,双赢结局,皆大欢喜。
简单来说,痛点就是用户在正常的生活当中所碰到的问题、纠结和抱怨,如果这个事情不解决,他就会浑身不自在,会很痛苦。
营销工作要做的,就是发现某个问题,然后解决某个问题,最后堂而皇之、义正词严、毫不客气地提出来,告诉消费者:“我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有这个问题,就选择我。”
把握不准用户痛点的企业营销,就是在瞎忙活。从一定意义上讲,发现用户痛点,比企业的营销战略更重要。发现痛点解决的是影响方向的问题。方向错误,无论怎样的营销战略和营销执行,都难以实现企业的预期目的。
准确地找到用户的痛点、痒点和兴奋点,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烂熟于心。
第二,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充分了解消费者对行业的看法或认可度。
第四,详细解读消费者消费心理。
变“找卖点”为“找痛点”
先说卖点,卖点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战略上的卖点,是指企业、品牌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
第二个层面:战术上的卖点,即企业具体产品、服务上的卖点。
“找痛点”则不同,它是一种彻底的用户思维,是营销人员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建立在他们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去发现他们痛点背后的需求,再配合以针锋相对的营销策略,打蛇打七寸,才更容易打动消费者。
痛点是基于心理感受对比的体验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痛点的本质就是基于对比。痛点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基于同行业的竞争而作出的对比后形成的判断。痛点营销的核心就是基于对比的有针对性的营销。
第一,是和用户自我期望值的对比。
第二,和同类产品、服务的对比。
第三,和自身产品、服务的对比。
如何才能做出差异?要从企业现有资源中提炼出卖点,做出差异,形成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再做那种常规的、没有任何差异性、不痛不痒的产品和服务,很难在市场上有所作为。
如何才能摆脱“红海”,发现“蓝海”呢?需要进行差异化竞争,我们知道不管什么行业,要想完全比竞争对手做得好是很难的,但如果做得跟竞争对手不一样,就相对比较容易。一旦做到不一样,做出差异化,我们的竞争优势也就出来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是苹果,我是梨;你是梨,我就是香蕉,反正就是要和你不一样。不一样,就没得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竞争。
单纯的差异化定位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要结合用户痛点进行。例保险丝业务。
如何做到用户至上呢?核心原则就是洞悉人性。
第一,为用户创造利益。
第二,把握关键时刻,死磕用户体验。
第三,从用户出发。
我们做的所有的投资,我们发展的一切一切都围绕着三点:要么降低成本,要么提高效率,要么提高用户体验。如果跟这三个没关系的,我们坚决不做。”
刘强东强调的三点恰恰是尖叫点思维的三个落脚点。
第一,降低成本,性价比让用户尖叫。
第二,提高效率,给用户极致的体验。
第三,提高用户体验,让用户惊喜。
场景思维,能够帮助企业相关人员(痛点体验官、营销人员)在没有足够数据支持的情况下,通过想象的方式,去构建消费场景,去研究相应场景中的消费者,看他们想要做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有什么痛苦与麻烦?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才是他们需要的?他们为什么不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
场景思维,让人豁然开朗,明白什么更重要,什么应该优先去解决。
任何一个成功的商业应用、商业推广都是为场景设计,为体验存在。它可以精炼到只有一个界面,但是必须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谁?
第二,在哪里?
第三,要干什么和有什么好处?
第四,如何促进传播?
以此为据,去思考场景化的需求,才能争取到营销的价值,即用户是谁,他在什么环境下,你提供什么,让他得到怎样的好处,形成怎样的口碑。
稻盛和夫先生在《六项精进》一书中提出了“六项精进”
这就是所谓的“六项精进”,企业在倾听用户痛点、提升用户体验时,同样需要“六项精进”——
(1)跟自己死磕(死磕产品、服务、用户体验),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不断突破自己的恐惧、胆怯,锐意进取,学习新思维;
(3)永不松懈对产品、服务品质的追求;
(4)致力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5)在用户体验提升上渐行渐远;
(6)每日换位思考,研究用户的不便、烦恼、痛点,设法去改进,精进,精进,再精进
第一,界定核心用户。即要准确清晰地描述企业要服务的用户群,列出他们的基本属性与特征。
第二,界定核心需求。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他们选择什么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核心需求?企业产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和竞品相比,在满足用户核心需求上有什么优势?
第三,界定核心价值。确定企业产品、服务的核心优势是什么?能为用户创造什么差异化的价值和收益?
相对于痛点,噱头往往是这样的——
第一,引人注意的花招;
第二,短时期的卖点,但难以持久,一旦用户好奇心不再,产品也就难以再有更大的作为;
第三,噱头对应的只是用户的边缘痛点,因此,吸引的只能是小众用户,而难以打动主流用户,撬不开主流市场。
记得面试的时候,我们老板问过我一句话,你觉得做营销什么最重要?我想也没想,脱口而出,用户思维,如何为用户发声。后来被录用,以至于在后来的交谈中,我们老板说很清楚的记得那句话,也是录用我的原因之一,有广告基础,有用户思维。在这几年的工作中,不知为何,越来越偏离。上周开完会,会后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控用户,在用户身上一戳就痛,而不是断断续续的饶痒痒?所以用了几天时间去思考和整合,就有了这篇文章。
首先,开始之前先提出一个问题:
一般做生意为什么会失败?我认为没摸清市场、打透市场
那么,这就需要符合市场需求,找产品痛点。 然而,99%的人都找错。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曾说:顾客买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在现实的销售工作中,销售者却再三强调自己的钻头有多么好,而对客户墙上的洞却视若无睹。服装行业不再是款式新,医药行业不再是无副作用,餐饮行业不再是味道好,美容行业不再是效果好等等,这些都是基于最基本的需要,市场上,一抓一大把,打痛点,打差异化显得至关重要。就像西安的摔碗酒为什么能火,基于用户的跟风、拍抖音炫耀。
例如Google Glass定位:用于浏览器搜素,上市后被用于最多的是拍照
再比如:无线路由器
产品设计初心:无辐射,无天线显得好看,但消费者不买单,消费者认为有天线的信号好,其失败原因:颠覆消费者认知,从而不能被感知。
所以,营销必须有效地影响消费者的感受,必须要知道想引起他们的什么感受,痛点的本质,是用户未被满足的刚性需求。
需求、刚需、痛点关系
获取(进行)刚需的过程中,存在阻力因素,当阻力因素大到一定的程度时,就构成了痛点。
可见,痛点蕴含在获取(进行)刚需的过程之中。
这里也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阻力因素等同于痛点,把用户感知没有那么痛的阻力因素,看做是痛点。实际上,只有阻力因素大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构成痛点。
所以,需求不是刚需,也不是痛点,刚需和痛点也不是一回事。但痛点是从属于刚需的,就是说,如果一个需求不是刚需,那么也不存在痛点。
手机上一天到晚收到推销广告,恨不得卸载手机的通话功能,直到我遇上搜狗号码通?
缴水电煤气费,居然还要到银行排队,我买单看你脸色,直到我遇上支付宝钱包?
碰到头疼脑热的小病,跑医院能把人折腾死,又不敢乱吃药,直到我遇上家庭用药
一个人出差不知道吃什么好,看四周的饭馆林立却不敢乱入,直到我遇上大众点评
等等这一系列都是基于用户痛点设计出来的产品。
看一组图:
计划生育:生男生女都一样,否则儿子没对象。如果重男轻女,你儿子将来就娶不到老婆
酒驾:真爱生命,拒绝酒驾。你酒驾,小心命没了。
够狠!!但为什么会被视而不见呢?
看改后的广告
所以,痛点一定要有高感知、高关联,一定要有很强因果关系
首先,如何让用户关注你,而非使用你。
怎样找卖点?(独特的价值主张)
用消费者如何满足需求来定义
设计公式:直白清晰的头条 = 用户想要的结果+限定的时间+做不到怎么办
拆解:1、必须独特 2、必须跟客户想要的结果密切相关(而且这个结果可以验证) 3、用简单粗暴的言语表达(没有形容词用,名词或者量化词)
我们通过(独特的价值主张)帮助(XX 顾客)实现(XX 目标)
例如:达美乐披萨:新鲜出炉的披萨30分钟送货上门,否则分文不收
真正的价值主张都会具有三个属性:
第一:痛点消除
第二:体验匹配
第三:成本合理
什么才是好的价值主张 ?
1、清晰,通俗易懂。
清晰传达用户通过购买和使用你的产品或/和服务能得到的具体结果。
2、清晰表达与竞争对手的不同或先进之处。
避免炒作(像从未见过的神奇产品)、绝对(最好的)和商业术语(增值互动)
3、确保受众可以在5秒内读懂。
此外,多数情况下,公司价值主张和产品价值主张是不同的。我们必须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例如:DR
核心理念:一生只送一个人
价值主张:爱的唯一性和永恒性
遵循聚焦法则:集中优势兵力,爆破一个点
需求分为两种状态,固态需求和动态需求。
固态需求,指的是人的需求不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直存在的需求。比如,人需要呼吸,呼吸就是固态需求。
动态需求,指的是人的需求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存在,也可能消失。比如,天热的时候,人想吃冰激凌,天冷了,就不想吃了,想吃冰激凌就是动态需求。
动态公式,需要特定场景变为刚需,进行切分市场,进而做细分领域的第一名。
应用场景场景链接着用户和产品。
法则一:埋没在流行之外的场景都是伪场景。
下面两种西瓜买哪种?
再比如:吃炸鸡配啤酒,喝醉酒找e代驾
法则二:不能以支付为闭环的场景都是死场景
闭环是关键,用户在短路径里形成交易,例如:滴滴、微信、支付宝
法则三:能够实现条件反射的场景都是硬场景
打开手机,每个app都是场景,触点是未来,你会留下哪个?
场景营销方法:抓场景、借场景、创场景
小饿小困,喝点香飘飘(饿、困,抓场景)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过节,借场景)
这一刻,更清晰(创场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