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千年古镇因钱镠改名,两登央视美食节目,极具水乡情韵却免费

这个千年古镇因钱镠改名,两登央视美食节目,极具水乡情韵却免费,第1张

提起江南古镇,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 周庄、同里、 直、西塘、乌镇、南浔 这六大江南古镇来。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的区队长在一次例会上,不知道怎么就讲起了 旅游 ,她说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江南六大古镇,很美的,甚至还问我们“甪”的读音。

因为这六个地方太有名气,去的人趋之若鹜,虽然不像杭州西湖那样,一不小心就有被挤进水里的危险,但也是人满为患。于是,有些人就另辟蹊径,寻找人少但同样好玩的水乡古镇。

在后来被人们发现的水乡古镇里,绍兴有四个,分别是安昌、斗门、柯桥和东浦。它们合并起来被称号为绍兴四大古镇。其中,安昌古镇最富盛名,可谓是绍兴古城 历史 里不可多得的瑰宝。

安昌原来名叫长乐。唐朝末年,董昌在越州(今绍兴)自立为帝。董昌部将钱镠反对其称帝,奉唐昭宗之命出兵讨伐董昌,在长乐屯兵。 董昌之乱被平定后,长乐遂被改名为安昌。 自钱镠平定董昌之乱算起,安昌古镇已有1100多年,是真正的千年古镇。如果算上长乐时代,安昌古镇的 历史 更加悠久。

钱镠平定董昌之乱后,被唐昭宗任命为镇海、镇东节度使,后被封为越王、吴王,再后来建立吴越国。他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休 养生 息政策,经济繁荣,土地膏腴,人文荟萃,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少有的安居乐业的国家。安昌作为吴越国境内的一部分,自然是经济富庶,文化昌盛,逐渐形成一个繁华的城镇。明朝弘治年间,安昌新建的街区开市,开始形成一边是民居,一边是街市的格局,并一直保留至今。

从地图上看,安昌古镇像一块巨大的梯形田野,又像是一个货轮的甲板。十数条小河纵横交错,组成了安昌古镇里的水系,其中一条主河道自西至东从古镇中间穿过,河上无数座古桥横卧。

我去的时候是九月份的一个中午,甫一走近古镇,便看见一座高大的单孔石拱桥,桥栏正中写着“石芝桥”。稍走几步又看到一座“高桥”。

距离高桥不远有一座三孔石拱桥,叫安昌桥。安昌桥上盖有红柱黛瓦的长廊,侧面匾额上刻着“清风第一廊”,左右木柱上挂着一副楹联,写着“大明弘治开街市,盛唐乾宁名安昌。”简单的一副楹联,概括了安昌古镇的由来和繁盛。

再往前走一段,和安昌桥相连的,还有一座双孔石拱廊桥,叫做阳明桥。在这两座桥边,有一条宽阔的河道,河的南面是民居,河的北面是街市。古街上的青石板排列整齐但凸凹不平,带着浓郁的 历史 痕迹,两旁是古旧的木质门面商铺。商铺为两层楼房,高且局促,让街市稍显逼仄,踏在青石板上,仿佛走进了幽深的 历史 隧道里。

把民居和街市连接起来的,是横跨在水面上的形态各异的石桥。这些桥大大小小几十座,能叫得上名字的有安康桥、颖安桥、寺桥、弘治桥、安吉桥、三板桥、中南桥、水阁桥等。它们每一座皆有故事。

站在这些桥上凝望,桥上是悠悠的河水,两旁是古朴的民居和街市。游人在街边的长凳上小憩,或者坐在临水的茶馆里喝茶聊天,好不惬意。一条乌篷船从桥上轻轻驶来,在水面划出几道涟漪,又悠悠驶去,消失在另一座拱桥后。

乌篷船是绍兴独特的风景,安昌古镇当然少不了它的身影。游走在古镇的街头,随时可以看到水面上停泊着一排乌篷船,或者一只孤舟在水面上悄然驶过。

走在安昌古镇里,犹如走进了水城,到处是水,水上到处是桥,水桥相映,尽显江南风韵。如果把这里形容为东方的威尼斯,也丝毫不为过。水是古镇的血脉,桥是古镇的骨架,船是古镇的灵魂。安昌古镇因水而鲜活,因桥而便捷,因船而灵动。

在安昌古镇,过去最有名的风俗要数水上婚礼了,而这一婚俗和水、桥、船都分不开。在宁波及宁海一带,婚嫁时十里红妆最为有名,而在绍兴,水上婚船队胜似十里红妆。据说,过去大户人家嫁娶时,运送嫁妆的船队浩浩荡荡,绵延数十里。婚船经过时,大人和孩子都站在桥上看,小孩子看不到,就会踮起脚,爬在桥栏上往前挤。我在游绍兴古城区八字桥时,当时的导游告诉我,八字桥上的一个石窝就是被观看婚船的小孩子踢出来的。

因为现代交通的发达,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水上婚礼浩浩荡荡的场面也许不会再现,人们现在热衷于在古镇古街拍婚纱。 历史 的古感配合现代的喜庆,也别有一番风味。

在这条河道两旁,分布着城隍殿、中国银行旧址、穗康钱庄、石雕馆、民俗风情馆、宣卷馆和师爷博物馆等景点。它们每一处都记载着安昌古镇的辉煌。

在绍兴,酱制品成为一绝。绍兴人的厨房里,也总是少不了酱油的身影。安昌古镇有一个百年老字号——仁昌酱园,更是把酱文化发挥到极致。它创建于清光绪十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 历史 ,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酱油制作工艺,如今走进仁昌酱园里,还能看到园子里存放着几百个尖顶酱缸。仁昌酱园先后登上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和《 美食 中国》栏目。

要说安昌 美食 ,当然少不了腊肠的身影。到了冬季,安昌人开始忙活起来,把猪后腿精瘦肉剁成肉糜,灌入优质猪小肠里,做成香肠,挂在自家门前或者院子里。这时,每家每户门前都挂着腊肠,成了安昌古镇独特的风景。

现在的安昌古镇游人越来越多,我去的时候虽然是工作日,在镇子里游逛的游客还是有不少,然而和江南六大古镇相比,还是少了很多。走在那古朴而幽深的街巷里,似乎能呼吸到 历史 的味道,乌篷船影悠悠晃过,满眼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那江南水乡的情韵扑面而来。

Tips

门票: 免费,镇里的展馆需要门票。

交通: 用导航软件搜索“安昌古镇”,自驾或者骑行前往即可,或乘坐绍兴118路、806路、816路、专1028 路在安昌人民医院下车,步行前往。

“记得小时候,用酱油拌米饭,洒几粒葱花,那真是又鲜又香啊—”

好的酱油是会讲故事的,有滋有味的。

酱,是上天赐给江南人的恩惠,因为只有江南才会有黄梅天,才会有生出好闻又好吃的浓浓酱香的“黄霉天”。

从前的江南人家,各家的廊檐下会或多或少地排列几口或大或小的酱缸。

酱缸、酒缸、染缸—人们口口相传的绍兴“三只缸”,酱缸是排在第一的。 酱缸的产地在安昌,其代表正是仁昌酱园。

从安昌古镇老街东首城隍殿,望街河南岸,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白墙上写着偌大的四个字—仁昌酱园,这便是 百年老字号“仁昌酱园” 的所在地了。

仁昌  酱园

早在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 绍兴人徐仁昌 出资1200银元,在安昌镇水阁桥头办了一家酱园,以“仁昌”为字号,自此开始了仁昌酱园的生产经营。

徐仁昌是位颇有远见的生意人,他深信,做生意一定要讲究质量,信誉至上。因此,他制定了严格的生产制作标准,高薪聘请有酱油酿造经验的老师傅把关。

就这样,在他的悉心经营下,仁昌酱园生意兴隆,在老百姓中树起了良好的口碑。

之后,徐仁昌因病无力经营, 第二代传人章申甫 以22000银元盘进酱园。

章申甫不但沿用“仁昌”之字号,而且仍秉承“仁信昌隆”之经营理念,仁昌酱园在绍兴酱园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走进仁昌酱园露天晒场中,到处可见装有酱料的大酱缸,空气中弥漫着酱油特有的香氛。

酱园有缸二千余只,100多年来,与传统的手工技艺一道代代相传。

2000余只七石缸露天整齐排列,酿酱的老师傅随时不断掀起缸盖,进行“翻缸”。

日头不够晒不出香味,日头太猛容易晒焦 。 因此,要结合日头,不停地翻动与捂盖,确保晒制均匀,从而酿出传统酱制品醇厚的味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仁昌酱园确实是安昌古镇的一道美丽景观。

自从入选“舌尖上的中国”后,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到仁昌酱园看“舌尖上的中国”,品传说中的料理。

仁昌酱园主产酱油和米醋,酱油主要是母子酱油,米醋则是玫瑰米醋。

母子酱油的原料经蒸熟发酵、晾透晒干后,放入七石缸,再加入上等的酱油, 经过半年以上日晒夜露、搅拌倒缸,待酱料完全成熟,灌入绸袋上木榨挤压, 出来的酱油酱香浓郁、口感醇厚、鲜甜可口。

因为该工艺以酱油代替水(为母)放入酱饼(为子),故名母子酱油。

母子酱油每年生产一批, 黄梅天做酱饼、发酵,大伏天晒酱,秋天成油,又名“伏酱秋油”。 仁昌酱园从创建至今,一直采用该工艺生产母子酱油,这也是酱园百年来长盛不衰的秘诀。

仁昌酱园还生产乳腐等其他酱制品,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夕,乳腐由宁波出口香港,转口马来西亚、新加坡,曾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每年出口约二三千坛。乳腐种类有太方、行方、红方、醉方、棋方、白方等。

闻着满园的酱香,徘徊在幽静古朴的酱园,在蓝天的映衬下,在水波的涟漪中,像是月牌里走出来的美人,收敛着旧时光,却依旧璀璨夺目。

想起还要回到鼎沸的现代生活,与那工业化流水线上的食品天天打交道,由不得羡慕起古镇人的生活。

至少,他们还能吃到地道的酱,从老祖母的私房菜里,品尝古老纯正的味道。

水从来都是阴柔的象征。绍兴的水,并非长江黄河那种奔腾的大动脉。此地一向藏富于民,安昌、东浦这样的小镇,也不输千年的府城。绍兴的水,不仅滋养鱼米之乡,还酿成天下名酒,更是在 历史 上多次扮演载舟覆舟的角色。从鉴湖女侠秋瑾,到以坤生闻名的越剧艺术,阴柔的力量丝毫不让阳刚,绍兴人最明白这个道理。

和威尼斯一样,绍兴安昌镇内没有出租车,只有出租船。既为水乡,衣食住行都和河有关。本文除注明外均为 黄哲 图

行八百里鉴湖,如游镜中

江南处处水乡,但到了绍兴,水网的比重大到不可思议。从绍兴地图上不难发现,除了南面的会稽山区,老城几乎如同精密部件卡着尺寸,把水网以外的旱地都填满了。

从迎恩门出老城,往高铁绍兴北站方向的一路,名副其实是“走过的桥,要比走过的路还多”。而且这一路,一直对平行水面上的同方向者不停“超船”。桥两旁,尽是些开阔的湖面,以为看到尽头了,不想水面层叠绵延,居然还相当清澈。我联想起此地乡贤和书圣王羲之的那句,“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难怪另一位绍兴名人秋瑾,号鉴湖女侠。镜者,鉴也。

除南部会稽山区,绍兴市域水网密布的北部,一直到东西两侧分别进入和深入杭州和宁波境内,都属于鉴湖水系。另一位乡贤贺知章称“八百里鉴湖”,原来也不是诗人的夸张。又有一说,鉴湖乃贺监湖的简称,也是绍兴人对这位终老故乡的大唐名公发自内心的爱戴和纪念。

㹧犭茶湖是鉴湖水系的核心和精华所在

沟通所有大小湖泊的浙东运河绍兴段,长达100多公里。运河由西向东穿绍兴古城而过,和大体由南至北的府河给府城这个西瓜切了十字刀。由于府河这老天爷所切的一刀,切得不那么规则,后来人工开凿的笔直运河,索性还借用了府河的小江桥到大江桥那一段。

难能可贵的是,遗留下来的不只是运河,还有来往船只的慢节奏,以及累计数十公里的古纤道。随着城市的扩张,大部分道段如今已是大隐于市,不知道的,会把绿化间仿古效果甚是逼真的公园步道误作古纤道。

在一位老绍兴指点下,我来到了原生态且免费的“真正的鉴湖”——㹧犭茶(读作“昂桑”)湖。这湖因自古盛产㹧犭茶而得名。这种有着生僻名字的鱼,其实大部分国人都很熟悉:上海人叫它昂刺鱼,四川火锅中它更著名的大名叫做黄辣丁。

㹧犭茶湖位居鉴湖水系中心,长年密林环绕、远离交通要道,因此除了两个农家乐和一废弃的拓展基地,基本未得到开发。而同样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还有㹧犭茶湖避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赫然在避塘的南岸入口处。

绍兴的避塘,可谓大有学问。滨海地区也常见的避风塘,和与古运河孟不离焦的纤道,这两种截然不同事物的功能,在它身上居然同时具备。

国宝级的避塘,技术含量和 历史 一样珍贵

先把万年牢的原木基础密匝匝打在水底,就像威尼斯建城时所做的那样,这样一来,水系本身依然连通,却巧妙地改变了水的流速,把湖分出了风险区和安全区。木础上铺一米余宽、数以千万计的条石板,供纤夫等人来往行走、起码可以双向通行无碍。累计超过三公里长度的避塘步道上,每五百米设一座桥,桥洞足够小船开过,尤其风波起时,船可以就近进入安全区避风。

避塘历经五百年以上的天然和人工损耗,依然坚固如初。风平浪静时,本来还有点觉得理所当然。结果马上被事实教育,见识到了老祖宗的智慧和伟力。只见暴风骤起,如镜的湖面也变成黑铁。眼看大雨马上来临,但避塘上的垂钓者,风险区一侧的赶快转移阵地到另一侧,安全区一侧的只是笃悠悠穿上了雨衣。至于避塘两侧的湖水,果然其动静,就是处子和脱兔的区别。

越地生活节奏依然悠闲,令人艳羡

一碗绍兴酒

这份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成了此地自春秋越国起在生产和军事两方面,和中原抗礼甚至争霸的资本。越人天然擅长水陆两栖作战,再加上鱼稻满仓,才有余粮和余力酿酒。有了酒这样的王牌紧俏产品,也让此地更快完成早期资本积累。绍兴就这样在 历史 上成为先富的典型。

黄酒,不只大江南北,从日本到南洋,全世界都只认绍兴的,这一地名就是酒种的代名词,只因最大的秘方偷也偷不走——鉴湖水。我曾和台湾的浙江籍老人交流过,他表示,“现在我们只喝金门高粱了。离开了故乡的风水宝地,再酿出的绍兴酒就不是那个味。”

善饮的秋瑾曾写下“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诗句,还每每酒后舞剑,“盘旋起舞,光耀一室”。

徐锡麟坐镇、马云加持的黄酒小镇,前途不可限量

中日建交35周年之际,日本曾出品一部以绍兴酒作为主题的 美食 电影《幸福的馨香》,把男主角设定为此地出身的日本中餐厨神,并到此实景拍摄酿酒过程。化身“王师傅”老牌男星藤龙也,还特地学了几句当地土话,居然有模有样。

《幸福的馨香》剧照 资料 图

今天,这里更出名的身份,是马云看好的网红黄酒小镇。这位“风清扬”,在此地品尝了黄酒棒冰后,欣然留下“玉照”。此地已经醉了千年——“四明狂客”贺知章、“放翁”陆游,还有辛亥革命党中著名的“大胆”徐锡麟,都是此乡出身的豪客。今天徐锡麟故居,还摆着他昔日的酒杯。

鲜为人知的是,酒乡还养育过老一辈“鉴湖女侠”。大宋的末代皇后全氏,就是其中名垂青史的一位。南宋末年,大厦将倾,大臣们纷纷投降逃难,东浦乡间走出的全皇后,却在国破之际变卖首饰,回乡沽酒以慰劳士气。

正如黄酒别称陈绍,京津一带长者间也曾习惯把竹叶青称“孝贞酒”,典故也出于此。原来那位好玩乐的明武宗,除了在大同留下游龙戏凤的故事,也曾来此微服私访。喝到最对龙胃的佳酿,原来出自一对守寡自立的婆媳之手。这回,风流皇帝非但没做荒唐事,还御赐酒坊孝贞字号。直到民国年间,孝贞酒坊的竹叶青还是国内头牌。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东浦酒业,掌门的正是余氏孝贞的后人。是否对味,一尝便知。

如今作为网红经济大省的首批网红特色小镇之一,东浦黄酒小镇依然保留了昔日女将掌门的习惯。随便踱进一家小店,鲜鱼、酱货再来盘小菜,不为吃,为的是品酒。大姐不光服务态度没的说,更是有着鉴湖女侠的爽快,绍兴酒每种随便尝尝,坐下来和菜一起吃喝的才算钱!

东浦黄酒小镇,如今还普遍保留着女将当垆沽酒的盎然古风

最臭,也最香

除了府城,绍兴城郊有着“金柯桥、银安昌”之说。如今柯桥已经是新兴的城市副中心,而依然停留在以宋代留下的,周长2公里许乡道这一界内的安昌,还保留着古镇岁月静好的模样,和散不去的陈年味道。

安昌有小绍兴之称,同样是一城环抱、数水穿城,和府城唯一的不同是,安昌的正门在东。入门后,镇口水路有三座风雨桥,造型各异,爬坡、波折、圆满,代表家庭的三种状态。古时此地嫁娶,披红挂彩的乌篷船绕道也要按顺序走完三桥。今天绍兴甚至杭州的城里人结婚,也有不惜路遥、来此讨彩头的。

三座精美的风雨桥,就能看出安昌镇的“师爷经济”之实力雄厚。

与其说是家庭生活的状态,职场生涯又何尝不是如此。物质的相对丰富,让大量年轻人自古就得以从单一守家待地的农耕劳动中解放出来。何况比起绍兴府城,安昌离省城和交通要道要更近和方便得多,因此,当地子弟无不以读书和外出工作为正途。

“天下文章出浙江,绍兴名声最响亮”,其实还有后半句,“老爷之外有师爷,天下师爷出安昌”。闻名甚至改变了中国 历史 的绍兴师爷群体,累计人数逾两万人,大半都出自安昌。而这座镇子的规模,至今也没有突破万人级别。

此地风物建筑,随处可见越人实惠的基因,和藏在二堂不露面,却替老爷当家的师爷们的职业特点。环河的镇子主街两旁的民居,看似寻常,实则考究和坚固程度都禁得起天灾和战火考验。等走进去一看,更是别有洞天的低调实力派。

主街最深处的斯干堂,被辟为中国唯一的师爷博物馆。从前的主人是号称“中国最后一个师爷”的娄心田。

所谓斯干,既是《诗经》中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代表读书人的心灵追求,又是斯文干练,师爷的职业要求。而最大的斯文是国格,最大的干练是精忠报国。生于清代的他,一直服务到抗战,可谓鞠躬尽瘁,足对得起这两个字。

安昌在全国出了名,得感谢《舌尖上的中国》去那里拍了百年老铺仁昌酱园。其实,早在多年前,杭州人就习惯周末到安昌大采购了。除了酱园的酱腌菜,更有各种大包小包的糟卤荤肉。安昌每条街,只要能挂东西的地方,肯定挂满了各种鸡、鸭、香肠、腊肉甚至猪头。至于臭冬瓜、臭苋菜和臭豆腐,大多就在安昌本地的餐桌上消灭了。

《舌尖上的中国》让全体华人都隔着屏幕闻到了仁昌酱园的酱香

为什么在整体清淡著称的江南,竟也有安昌这样集体代代重口味的奇葩?道理很简单:此地有着庞大的外出求学和务工人员群体。而古今中外对路菜的要求,是便于携带、好贮存、不怕变质,尤其在缺乏冷藏冷冻手段的古代。所以,从前招师爷,先不考业务能力口试笔试,甚至先不用听口音——来,干工作前先请客吃饭:能把三臭抹嘴吃完,依然面不改色心不跳?那么好,欢迎加入安昌师爷的队伍!那么就着家乡的酱卤糟货,咱先把这杯满满的陈绍干了。

后记:共享经济大本营,方便!

以安昌为最后一站,我满载包装严实的酱鸭、咸菜和黄酒,搭网约车十几分钟后就到了萧山机场。女司机竟然眼熟,原来刚才和我一同在仁昌酱园选购。

这位祖籍萧山、习惯了定期来安昌买买买的杭州大姐介绍,“这边去萧山机场,比从杭州去方便多了。”而萧山人虽然荣升省会人已一甲子,但无论是饮食、口音还是文化,其实还是更亲近绍兴。“送到你,我再接一个回杭州的,每周采购顺风顺水,不要太完美。”

如今国内出行,完全用不到现金不是新闻。但无论进城下乡、甚至跨市,完全靠网约车搞定,几乎随叫随到,甚至连偏僻地带都只有车等人、没有人等车,如此方便却是难得。紧靠网络经济之都,又有2022杭州亚运东风下的杭绍一体化,游绍兴,日后想必只有更方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0373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