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哪个城市元朝没有破城

四川的哪个城市元朝没有破城,第1张

四川的哪个城市元朝没有破城 蒙元大军横扫欧亚,所向披靡,可为啥36年没攻下小小的钓鱼城?

如果你真的认为蒙古人打不下钓鱼城?那就大错特错了,兵威正盛的蒙古军团,加上数量众多的汉人降将出谋划策,全力一博,小小钓鱼城,如何能坚持的住?就算有山城之险,城内军民一心,也很难抵挡住蒙古军团的兵锋,说到这里,有很多读者会感觉奇怪,如你所说,为何小小的钓鱼城能够抵挡蒙古军团达36年之久?其原因如下,我详细分解一下。

一,蒙古对宋用兵的战略性失误众所周知,十三世纪初,蒙古军团在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统帅下,平西辽、灭西夏、吞金国,锤花剌子模,此后一路向西,共灭四十余国,蒙古军团的巅峰战斗能力,让西方诸国心胆俱裂。

由于在西线战场战果颇丰,而蒙古人口又少,分兵作战难以取得最大战果,以至于在窝阔台汗以及之后的贵由汗在战略决策之时,将进攻重点放在西线,对南宋的策略始终是游击劫掠为主。

从蒙古忽必烈汗即位之前,整个蒙古对宋策略,都是以劫掠为主,而不是占领为目的。

这一点可以从历史记载中看出。

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年)蒙古军团进攻蜀地,1238年蒙古军团再次进攻西川,1239年劫掠川东,1241年再破成都、泸州等二十余城。

因蒙古铁蹄不断袭扰四川,导致当地政权瘫痪,官员牺牲很大,为此宋庭派官员入蜀主政,将四川政治中心从成都转移到重庆,这也是宋庭派遣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的原因所在。

到1252年,蒙古人又重新掠夺成都,由此可见蒙古军团虽然多次占领四川,但是并未实际控制四川。

这是蒙古为何在四川的战果不大的原因之一,不以夺取土地为目的,就无法对钓鱼城这种能够自给自足的山城,形成巨大威胁,所以也间接导致钓鱼城能够坚守的原因之一。

二,蒙古内部斗争以及宋朝降将的献计献策,使得蒙古对宋政策的战略转移到了襄樊由于成吉思汗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捉襟见肘,导致其后蒙古人内部逐渐分化,派系斗争不断,自1241年窝阔台大汉去世,到1264年忽必烈即位,历时23年之久,换了五任大汗。

这就让攻宋的步骤时紧时松,也让钓鱼城在这动荡的乱世中,能够坚守36年的原因之一。

其后,忽必烈历时四年打败阿里不哥,夺得大汗之位后,立志灭亡南宋,建立大帝国的想法下,接受南宋降将刘整等人“无襄则无淮,无淮则南宋唾手可得也”的建议,将战略重心从四川向荆襄地区转移。

于是,蒙古军队给予钓鱼城压力大为减轻,而处于荆襄地区咽喉之地的襄樊,承受蒙古六年之久的围攻。

三,钓鱼城独特的地理位置,是蒙古军队难以短时间逾越的天然屏障钓鱼城位于重庆市东钓鱼山顶,山势陡峭,钓鱼山下南、北、西三面有嘉陵江、渠江、涪江环绕。

面对蒙古军团对四川的持续进攻,南宋也做出积极防御,1240年,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开始在钓鱼山上筑城。

1243年,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重点打造钓鱼城,将钓鱼城分内外两城,外城墙建在悬崖峭壁之上,以防蒙古大军。

而钓鱼城内有良田,又有源源不绝的水源,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会因为蒙古军团围困,导致因断粮缺水而崩溃。

从1243年,余玠等人在夜以继日的打造钓鱼城,到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汗亲征钓鱼城时,已然过去十五年,这十五年虽然有蒙古军队断断续续骚扰,但是形不成气候,钓鱼城无大战事。

四,蒙古军队的缺点以及蒙哥汗的骄傲十三世纪是蒙古人东征西杀的时代,兵锋之强,当世无敌,善于野战的蒙古军团,极其擅长穿插迂回战术。

蒙古人的战法是,不计师之多寡,地之险易,敌之强弱,必合围以歼灭之。

然而这战法到了蜀地就打了折扣,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蜀地山高林密,多崇山峻岭、江河岔道,自古就有“车不得方轨,马不得成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

而蒙古军队的骑兵战术,在四川的崇山峻岭间实在施展不开,而到了钓鱼城这险要之地,蒙古军等于自废一半武功。

偏偏镇守此地的王坚是个硬骨头,威逼利诱,绝不投降,蒙古军团死命进攻,却被视死如归的川兵一次次被杀退,这令从小征战,少有败绩的蒙哥汗大为光火,不顾术速忽里舍弃钓鱼城,绕道夔州的战略方阵,坚决要打下钓鱼城。

骄傲的蒙哥汗,面对易守难攻的钓鱼城,是下了大决心必破之的。

于是,蒙古军团和钓鱼城内守军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铁血攻防战。

这一打就是将近半年。

五,水土不服的蒙古军团,病倒在蜀地的盛夏里。

蜀地多崇山峻岭,很多地方仍然属于未开发地区,原始森林多且密集,又属于热带湿润气候,多瘴气,在酷热难当的夏季,蒙古军团大面积感染疫病,心急如焚的蒙哥汗,在攻城督战之时,遭受飞石撞击,不治身亡(亦有感染疫病而死一说。

)自蒙哥汗一死,整个蒙古内部陷入内乱,本在荆襄之地颇有收获的忽必烈,赶紧北撤争夺汗位,无暇顾及南宋,等到忽必烈夺得大汗之位。

这位受过汉文化熏陶的大元皇帝,将攻宋的战略重心放在了襄樊,这又让钓鱼城得到喘息之机,这之后,蒙元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沿江而下,攻取临安,等到南宋灭亡后,忽必烈在四川屯粮驻军,压缩钓鱼城生存空间,1279年,在忽必烈答应不伤害百姓的情况下,钓鱼城这座孤城终于开城投降。

弃城后,城内32名守将,全部拔剑自刎。

综上所述,蒙元大军横扫欧亚,所向披靡,为啥36年没有攻下钓鱼城的原因如下。

东西两线作战的蒙古大军,重点放在了西方,对宋作战,多以劫掠人口、物资,而缺少长远规划,漫无目的的进攻,就无法形成最强大的攻坚力量,钓鱼城的坚韧,非使大力不能破。

忽必烈不同于之前的蒙古大汗,他是有理想有文化的,他分析整个天下局势以后,将本来进攻四川为主的战略目标,进行了更优化的原则,从而使钓鱼城免于战火,毕竟忽必烈攻打襄樊之时,是使出大力气的,一围就是六年,水陆合攻,围点打援,有一股不破襄樊,誓不摆休的强硬意志,如果这股力量全力进攻钓鱼城的话?如何?就算蒙古军队损失惨重,但是钓鱼城也必将破城。

钓鱼城内的兵、民,全都是坚韧不拔的四川猛士,勇猛、善战,绝不屈服,就是他们的舍命拼搏,才换来钓鱼城36年不败,因为打造的在好的城池,也需要勇敢的人去守卫,东西永远是死的,人是活的。

钓鱼城之战,是南宋末年,一次著名的防御作战案例,整个坚守时间长达36年,具体战役时间是1258年-1259年。

1235年,宋蒙战争爆发,当时蒙古人已经平定了北方,窝阔台兵分两路,一路攻四川,一路攻荆襄,由于当时蒙军主力西征,并不在攻宋,且主要目的是为了劫掠,所以两路军未获成功而退。

1253年,蒙古灭大理,战略上对宋形成了合围之势,1256年,蒙哥率军从四川攻宋,其弟忽必烈从中原南下攻宋,这时候,钓鱼城之战就爆发了。

钓鱼城,今重庆合川,地势上三面环水,嘉陵江,渠江,涪江贯穿其中,东面又有鸿沟阻挡,蒙古骑兵无法展开优势。

第二,就是钓鱼城在被围之后,守军意志坚定,守将王坚斩了蒙古劝降使者,并积极备战,钓鱼城虽然陆路断绝,但是水路并未完全切断,城内还是可以源源不断获得补给,并且王坚深通谋略,不仅死守,并且乘机多次夜袭蒙古军。

第三,天气气候原因。

攻城中,又连降20多天大雨,六月重庆天气炎热,蒙古军瘟疫流行,士气大挫。

第四,南宋积极救援。

在被围之后,南宋对四川进行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内外夹攻,给蒙古大军带来很大的困扰。

第五,蒙哥战死。

由于几个月攻城不下,蒙哥亲自督战,中流矢,伤重而死,蒙古人只能被迫撤退。

而此时,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所以此后数年蒙古无暇顾及南宋,直到忽必烈建大元后,挥军灭宋,1279年在南宋行将灭亡之际,钓鱼城守将王立在蒙古人答应不屠城之后,开城投降。

至此,钓鱼城之战结束。

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时代,充分显示了其防御作用,它成为了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087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3
下一篇 2022-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