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在哪个伟人身上体现

论语在哪个伟人身上体现,第1张

论语在哪个伟人身上体现 《论语》是记载哪位文人及其哪个人言行的一部书快《论语》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谢邀。

《论语》产生的背景其实是一本糊涂账。

换句话说《论语》的成书时期过了两千多年,在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争议。

有说是春秋,有说是战国,还有更加笼统,就是春秋战国。

这可是差了好几百年,在这几百年中,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

总之,《论语》的出现,是周王朝没落的事儿了。

王朝的学术重心下移,孔子才有机会私人办学。

孔子培训班开了以后,主要授课内容就是对春秋战国战乱的不满,以及对西周社会的留念。

至于说到《论语》对中国的影响(除了东亚以外,对世界几乎没有影响),四个字,尊孔复辟。

主要体现在《论语》成了教科书,每一个读书人的必读之书,这个影响就非同小可了。

《论语》被列入大学设置博士即被封建君主命令为国家大学专科而设置教授的,凯始于汉文帝;被封建君主看作经书而成为石经之一的,始于后汉灵帝的石刻五经(蔡邕传作六经)。

此后魏正始、唐开成、五代蜀主孟昶、宋太宗、高宗到清高宗等均有石经。

被作为四子四书之 一而加以集注的,始于南宋朱熹。

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以《论语》为主的《四书》内出题,而且用朱注的,从元仁宗开始到清末兴办西式学堂以前。

《四书》成为所有读书人必读的最重要经书。

到了民国初年,北京大学仍存在经学科。

废除经学科的始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

后来,章太炎等仍主张学校必须尊孔读经,不少老学者仍自称为“新儒家”,民国时代还常提倡尊孔,读经。

承邀。

《论语》是孔子的后代弟子们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语录体的形式编辑成的。

孔子是春秋晚期人,《论语》成书大约在战国前期。

那个时期,周王朝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周朝中央政令名存实亡。

一般认为这时候孔子不论是周游各国还是教书讲课,中心只有一个:“克己复礼”,努力恢复周朝的道德礼制,这一点从《论语》的主要思想可以证明。

这是当时的时代背景。

孔子号称弟子三千,得意者72人,这些人遍布各地,《论语》出来后被其弟子弟孙带到各地,有刻意传播的意思,但是那时候百家思想杂陈,儒家仅是其一,并没有成为主导。

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一定在焚的对像中,但是散落各地的毁灭不完,在孔子家的的夹缝墙里以后发现藏有,秦以后再整理时有《齐论》、《鲁论》、《古论》等多个版本,现在的《论语》是各个版本相互参照编辑成的。

所以我认为《论语》产生当初没有被那个诸侯国特别认可,没有特殊的政治背景。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被称为“四书”,和“五经”一起成为科举必考课。

战国时期儒学逐渐被各诸侯国接受,逐渐成为封建统治者树立的正统思想,秦始皇统一后“焚书坑儒”想给其致命打击,由于其影响太深,到汉以后再次兴起而且越来越不可收拾,影响了中国思想意识几千年。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精典和核心,它的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思想形成了统治人们几千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五四运动极大的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随着新文化、新思想的兴起,此消彼长儒学的地位在慢慢弱化,还会继续弱化,这是必然的规律。

但是儒学中的积极元素和现在倡导的思想道德观有许多契合点,而且为人们普遍认同,这些东西会比较长时间存在。

世界各国对儒学的认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道德观里缺失的正是儒学中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会越来越多的影响世界,但是很难成为其它国家的主流意识,这是不同文化的必然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551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