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柴武为什么葬于栾城

西汉柴武为什么葬于栾城,第1张

西汉柴武为什么葬于栾城 西汉开国功臣韩王信为何成为第一个反叛的诸侯王?

韩王信,战国末年韩襄王之庶出孙子。

项梁叔侄拥立楚怀王反秦后,他“将其兵从沛公入武关”,领兵夺取韩国故地,再随刘邦平定天下,被封异姓诸侯王,封地于颍川。

次年,刘邦认为韩王信“材武(勇武)”过人,且封地居天下战略要地,为防万一,诏令其将封地改迁太原以北以防御匈奴,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

韩王信以晋阳距边境过远为由,请求建都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得到刘邦允许。

同年秋,“匈奴冒顿大围信”。

韩王信多次派使者“使胡求和解”。

汉廷“发兵救之”,听说他屡遣使者向匈奴求和,疑其“有二心”,派特使专程去斥责韩王信。

韩王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

”此举引发了著名的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解,韩王信又主动充当匈奴侵汉急先锋,“为匈奴将兵往来击边。

”且诱降代相陈豨造反。

公元前197年,他又与匈奴骑兵占据参合城。

汉将柴武劝降未果,攻取参合城,“斩韩王信。

韩王信在回绝柴武劝降信中自述三罪,可视为其成为首个反叛者的理由:一,由平民而封王,却未在荥阳之战中为刘邦尽忠。

二,匈奴攻马邑,自己“不能坚守,以城降之”。

三,如今反而为敌军带兵作战。

但最根本理由,还是坚守马邑时,因派人求和而遭汉廷责斥的“恐诛”二字。

因为他在拒绝劝降书中提到过文种、范蠡和伍子胥。

显然,他从这些人身上深刻体味到何谓鸟尽弓藏,故不得不反!

引言:公元前201年的秋天,天气已逐渐变得凉爽,地处塞外的马邑城更是遍布着一片肃杀萧条的氛围,城外,数十万匈奴部队包围了这座城市。

城中,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正在大殿里来回踱步,时不时的看着门外,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突然,一个风尘仆仆的侍卫冲进了屋子,男子顾不上责备问道:“怎么样?陛下发兵救援了吗?”侍卫回答道:“大,大王,陛下已经发兵三十二万前来救援,可,可是……”侍卫没有接着往下说。

“可是什么!”男子催促着问道。

“陛下,陛下他责问大王与匈奴私派使者之事!看样子陛下很生气,恐怕不好办啊!”男子一听,一下子瘫坐在地上,眼神呆滞的看着前方,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对着两侧侍卫吩咐道:“开城吧!咱们投降了!”韩王信画像他叫韩信,不过不是那个汉初三杰的韩信,而是原先战国时期韩国王族的后裔,在楚汉战争时期被刘邦封为韩王,故史书上称其为“韩王信”。

在刘邦建国后,他因功成为刘邦敕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中的一个。

可惜好景不长,没两年韩王信便在内忧外患之下投降了匈奴,成为汉初第一个反叛的异姓诸侯王。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韩王信成为第一个叛乱的诸侯王呢?一.事件原委——刘邦的恻隐之心作为韩国王室的后裔,韩王信早在刘邦出兵灭秦时就投到了刘邦帐下,后来在楚汉相争时期,韩国故地成为刘项双方争夺的焦点,为了收取韩国故地百姓的民心,刘邦把韩国旧贵族韩信搬了出来,封他做了韩王,他也成为刘邦手下异姓诸侯王中唯一一个原战国七雄的后代。

但是,当刘邦灭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之后。

他突然发现,韩国这个地方实在是太重要了,它位居天下的中心位置,北边是巩县,洛阳,南边是宛城,叶县,东边还靠着交通要地淮阳。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何况这韩王信还是一外姓人。

于是刘邦耍了个心眼,夸了韩王信一番,表扬他智勇双全,在韩国这小地方实在难以施展才华,代国更适合你,把他调到代国做了王。

相比于繁华的韩国,代国可谓苦寒之地,不仅偏僻,还要时刻遭受匈奴的威胁。

更惨的是,当时正赶上匈奴如日中天的时候,韩王信上任几个月首都就被匈奴二十万人马包围了。

韩王信一面派人向刘邦求援,一面派使者与匈奴暗通款曲,结果反而把自己搞得内忧外患,刘邦对他更加猜忌。

万般无奈之下韩王信只得投降匈奴,成为第一个反叛的诸侯王。

明年春,上以韩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汉初异姓诸侯国分布图韩王信的反叛源于刘邦的私心,看中了韩国这块肥肉,逼得韩王信离开,还把他扔到了危险性极大的代国,从这方面看刘邦做的确实有些不厚道,但为了大汉江山长远之计,这样一块战略要地的取舍哪里还顾得上厚不厚道呢?有的只是帝王的权术罢了,韩王信只是刘邦的牺牲品而已。

二.韩王信的小九九——聪明反被聪明误虽说离开祖地让韩王信颇为不满,但换来的代国面积比韩国大,而且刘邦下诏书时还塞给他一颗蜜枣,夸奖了韩王信,并且代国也是军事重镇。

只是这突然的调度,韩王信的内心开始盘算了。

来到代国以后,韩王信马上给刘邦上了一道奏章,请求把代国的首都从晋阳迁到马邑,还给了刘邦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更好的抵抗匈奴。

刘邦一看这是好事啊,没多想就同意了,实际上,迁都正是韩王信搞得诡计,这里头韩王信聪明着呢!1.守护地盘:代国距离匈奴太近了,可如今已经是自己的地盘了,他不想被匈奴夺去,迁都理论上确实可以更好的抵御匈奴。

2.安抚刘邦:代国位置重要,刘邦把他安排过去,他就得让刘邦放心,想让领导放心就先得摆正态度,做做样子,这封奏章就是这个作用。

3.找好后路:祖地被夺让韩王信内心多少有些不安,这是不是刘邦不信任自己的前奏呢?保不齐哪天屠刀就到自己身边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找好退路,马邑距离匈奴活动区域很近,关键时刻好跑路!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

”上许之,信乃徙治马邑。

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

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

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汉高祖刘邦剧照不过韩王信这招自以为是的好棋最后却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此时匈奴单于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冒顿单于,韩王信很快便被匈奴大军包围,再加上刘邦的猜忌,只得投降。

三.绝非偶然——韩王信早已是惯犯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气节的民族,自古就有文死谏,武死战之说,面对外敌入侵时更是同仇敌忾。

在汉朝之前,赵有李牧,秦有蒙恬,都很好的打击了匈奴的气焰。

怎么到了韩王信这儿就变得这么没有骨气,没几天就投降匈奴了呢?实际上,在刘邦安排韩王信到代国之时,韩王信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在投降上,韩王信早已经是个惯犯!在楚汉相争最艰苦的成皋荥阳拉锯战中,面对项羽的重重包围,刘邦采用了郦食其的借箸代筹之计逃了出去,为了迷惑项羽,刘邦留下一批将领继续坚守,韩王信就是其中之一。

很快,荥阳被破,周苛,枞公等将领宁死不屈,英勇就义,而韩王信却奴颜婢膝的投降了项羽,捡了一条命。

可投降了一段时间,攻守之势逆转了,眼见着项羽不行韩王信又逃回刘邦那里,考虑到此时正是关键时刻,刘邦宽恕了韩王信,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三年,汉王出荥阳,韩王信、周苛等守荥阳。

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汉复立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

五年春,遂与剖符为韩王,王颍川。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成皋荥阳之战示意图可以说,韩王信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自私占据了他内心绝大部分。

只要能活命,只要对自己有利,他都可以去做,什么尊严,什么气节都可以抛弃。

所以当刘邦把韩王信安排到四战之地的代国之后,他的投降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对于他的反叛刘邦是要付一定责任的!四.意义深远——韩王信的蝴蝶效应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而韩王信的叛乱,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次普通的叛乱,实际上他的意义非常深远,他就像那只蝴蝶一样,因为这场叛乱,造成了汉朝后来上百年的变化!1.引发白登山之围与和亲政策由于韩王信的叛乱,刘邦气愤的带领三十多万士兵北上攻打韩王信和匈奴,结果中了匈奴冒顿单于的计谋,数十万人马被困在马邑附近的白登山上,最后靠着刘敬和陈平的美人计才让刘邦得以逃出生天。

白登山之围是西汉建立后最大的一次危机,他差点葬送了汉朝数十万精锐,并且导致汉朝对匈奴政策采取防守与和亲,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开始逆转!白登山之围示意图2.引发刘邦对异姓诸侯王的大清洗韩王信的造反让刘邦看到了异姓诸侯王的可怕与不可靠,而且韩王信只是那些异姓诸侯王中相对较弱的一个,刘邦从韩王信造反,开始了对异姓诸侯王的大清洗,做皇帝八年,刘邦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清除异姓诸侯王!在韩王信之后,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燕王卢绾,赵王张敖,淮南王英布等先后或被杀,或叛逃,或造反。

也使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成为经典。

3.引发刘邦进行白马之盟因为韩王信的造反让刘邦开始反思秦朝和项羽的失败,只不过刘邦错误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他们的失败是因为在有人造反时没有亲族帮助,所以在刘邦晚年进行了白马之盟!刘邦对天立誓——“非刘姓而不王,无功不得封侯”,这条定律成为汉朝的祖训,历代汉朝皇帝都以此为为戒,这才有了“李广难封”的故事,而这条铁律一直延续到汉成帝时期大肆分封王氏外戚而终止,延续了一百多年!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今王吕氏,非约也。

”——《史记.吕太后本纪》结语:相信,连韩王信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一个造反会引发那么多的连锁反应,他成了汉初异姓诸侯王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不过,他的这只螃蟹,并不怎么美味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3197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6
下一篇 2022-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