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的资料有什么感想

刘伯承的资料有什么感想,第1张

刘伯承的资料有什么感想 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你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主要是由第二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发起的,而第四野战军主力则于5月间从长江中游挥师南下,目标直指盘踞华中地区的白崇禧集团。

为了确保四野在湘鄂赣地区顺利寻歼桂敌,西柏坡电令已经到达江西赣州的二野四兵团暂归四野统一指挥,兵团司令员陈赓接电后颇为尴尬,但仍然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命令。

(抗战时期的林彪)这是人民解放军著名将帅之间的历史传奇,因为陈赓是黄埔一期毕业生,1924年11月毕业后并没有被分配到黄埔军校教导团,而是留校担任黄埔二期入伍生的连长,此后相继担任第三期步兵科副队长、第四期步兵科第一团七连连长等职务。

而林彪考入黄埔第四期时,被编入步兵科第二团八连,虽然两人不是直接的上下级,但就军中资历而言,陈赓仍然是林彪名符其实的“教官”。

1927年南昌起义的时候,原第二方面军特务营营长陈赓转任第3师6团一营长,而林彪是第25师73团的一名连长,陈赓仍然是林彪的上级。

据说在起义军南下途中与敌钱大钧部作战中,陈赓还在火线上指挥过林彪,有“你再不执行命令我就q毙你!”的故事,只是未经考证不好定论。

不过总体而言,陈赓在早年确曾是林彪的“师长”,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两人的军职才正式颠倒过来。

(抗战时期的陈赓)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彪出任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体组建的第115师师长,而同样是一方面军出身走过长征的陈赓被任命为第129师(四方面军为主)386旅旅长,从此成为刘邓麾下的名将,进而成为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已经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但林陈二人在这十余年中毕竟没有直接隶属关系。

现在二野第四兵团既然配属给林彪指挥,则陈赓就成为了林彪的直接下级,两人虽未见面,但终究还是在电波中确立了指挥关系,共同开始对蒋军残余的南线大追歼。

而就在第四野战军主力和二野四兵团横扫中南期间,陈赓曾经三次违抗林彪的军令,续写了一段将帅传奇,其实电影《南线大追歼》里有关于这个细节的特别描述,包括陈赓故意关闭电台的桥段。

第一次是西进和南下之争,在四野主力向湖南纵深压迫之际,林彪电令第四兵团自赣州出动,西渡赣江经宜春、萍乡杀入湖南,配合正面的四野主力侧击白崇禧集团。

陈赓接到命令后,认为桂敌必然继续收缩,以四兵团现有位置西进至多形成击溃战,实难有大的作为,应该贯彻毛泽东“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南下广东,合围所有中南地区的蒋军残余。

在考虑成熟之后,陈赓果断致电西柏坡并报四野前指、二野司令部,建议他率领四兵团直插广东,封闭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的退路,同时也说明部队集结完毕,随时准备执行四野的作战计划,而黄埔师弟林彪非常坚决,第一时间回电:“我决心已下,不可更改,立即执行”!就在陈赓倍感为难之际,西柏坡指示到达:二野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的两个军,统由陈赓指挥南下广东,再深入迂回广西和云南。

(陈赓和粟裕两位大将)陈赓如释重负立即开拔,指挥五个军直扑粤北,1949年10月初兵临广州城下,余汉谋所部望风而逃,广州这个华南第一大城市已唾手可得。

此时陈赓又接到林彪来电,命令四兵团等部停止前进,主力转而向西进入桂(林)柳(州)地区,以达到与四野主力会歼白崇禧的目的。

陈赓对着地图思谋良久,认为所部距离目标1300余里,以时间计算不如调动其他四野部队为宜,并且还将延迟广州解放的速度,于是再次电陈利害。

西柏坡高屋建瓴回复所请:“同意陈赓意见,决定四兵团仍照原任务执行”,而林彪审时度势后也以为然,开国将帅们的战略眼光的确不是盖的。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陈赓命令兵团主力不许进城,马不停蹄追歼余汉谋集团,终于在阳江消灭其主力60000余人,取得“阳江大捷”。

并且陈赓意识到,白崇禧集团残部必然企图通过雷州半岛出海逃跑,因此以第13军、第15军重兵驻于咽喉之处廉江,准备与四野合围残敌。

狡猾的白崇禧为了夺路出海,首先派出鲁道源兵团大举向东突围,试图以此佯动“声东击西”调动我军,四野前指电令四兵团除留一个师扼守廉江外,主力北上与四野在运动中会歼鲁道源,陈赓接电大吃一惊。

四兵团首长一致认为:一个师是无论如何阻挡不住桂系主力的,设若雷州半岛有失,则白崇禧可以轻而易举从海上逃走,如果四兵团主力卡住半岛入口,则不仅白崇禧插翅难逃,鲁道源早晚也是瓮中之鳖。

几经思索后陈赓第三次抗命,以委婉的语气同时致电四野和军委,建议所部以控制出海口为主要任务,西柏坡以巨大的权威平息了将帅之争,回电迅速而简短:“同意陈赓同志建议”。

1949年12月1日,白崇禧残部在博白战役中被二野和四野各一部全歼,纵横民国20多年的桂系集团灰飞烟灭。

而林彪与陈赓之间关于战役细节的军事争论,以及互相之间的尊重也由此传为一段佳话,每每陈赓提出反对意见时,林彪最多只是苦笑。

1955年9月,林彪被授予元帅军衔,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

这次军衔制,我们参照的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军衔,并根据我们的国情做一些修改。

例如在元帅级别,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就把它分为大元帅、元帅、次帅、军兵种元帅,但我们没有照搬照套,只分为大元帅和元帅两个级别。

大元帅这一军衔是专门为毛主席准备的,连制服都做好了,但毛主席拒绝了这一军衔,所以这一军衔就没有授出。

现在,大元帅制服还阵列在军事博物馆里呢。

元帅军衔一共授予了十人,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罗荣桓。

大将军衔也是授予了十人,分别是粟裕、陈赓、徐海东、谭政、萧劲光、许光达、黄克城、王树声、罗瑞卿、张云逸。

授予上将54人(后来又有王建安三人晋升,所以共有57名开国上将)。

其中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是国民党的起义将领。

在授衔前,董其武得知在预备授予上将军衔的名单里有他时,专门找了杨成武谈话,声称自己为革命做的贡献太少了,不应该授予上将军衔。

杨成武将此事报告中央,毛主席说,授予董其武上将军衔是必需的,他当年跟随傅作义将军打鬼子,对国家和民族是立有大功的,解放战争中又在绥远率部起义,后来又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立下赫赫战功,必需授予上将军衔。

除了上述三人外,55年授衔时,有160多位国民党起义将领也被授予将军军衔,几乎占到了总授衔将军人数的1/10。

例如曾泽生中将、张轸中将、邓兆祥少将、林遵少将等等。

当时有人提议,也应该给在北平起义的傅作义将军授予上将军衔,但被周总理否定了。

周总理认为,傅作义将军在起义时就是二级上将(相当于55年的大将),现在再授予他上将军衔,对傅作义将军来说不是褒奖。

如果要授衔的话,授他元帅军衔才合理,但他又不符合授元帅的条件,加上当时他又到地方工作了(任水利部长),所以他就没有被授衔。

李克农从来没有亲自带兵上战场打过仗,但他在隐蔽战线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被授予上将军衔。

据传,在李克农上将因病逝世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专门放假三天,庆贺这位强大的对手的逝世。

洪学智在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65年军衔制取消,到1988年重新实行新军衔制时,他又一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他是我军唯一一个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

在55年授予时,少将李贞是唯一的女将军。

他的丈夫甘泗淇是上将,这也是当时唯一一对夫妻将军。

在酝酿授衔名单时,张琴秋、陈少敏、曾志等为革命出生入死、亲自上战场带兵打过仗的女指挥员也在名单之列,但由于她们当时已经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了,所以就没有授成。

韩练成中将是个比较特殊的将军,他一直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后来由于身份暴露,在张治中的帮助下出逃香港,又辗转千里来到解放区,加入西北野战军。

鉴于他这特殊的经历,在授衔前,周总理曾找他谈话,说如果按照国民党起义将领的待遇的话,可以授予上将军衔。

如果按照共产党解放军的待遇,只能授予中将。

周总理征求他的意见,结果韩练成选择了中将军衔。

洪水少将是我军唯一一个外籍将军,他是越南人。

在越南人民军里,他也被授予少将军衔。

他是少有的双料将军。

叶飞上将出生在菲律宾,他8岁才回到中国。

虽然他回国了,但菲律宾并没有取消他的国籍,所以,他是我军少有的双重国籍的将军。

除了他之外,还有中将卢胜、少将庄田都是出生海外的华侨将军。

上将贺炳炎、彭绍辉,中将余秋里,少将左齐是我军有名的独臂将军。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孔捷嫌自己军衔低,哭鼻子,闹事。

这样的事在当年也的确发生过。

例如原来任东北野战军作战处长的苏静,还有钟伟这两名少将就因自己的军衔问题闹过情绪。

许世友得知自己将被授予上将时,也很不服气。

他找到周总理,说凭他的功劳应该授大将军衔才合适。

周总理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粟裕也才是大将啊!结果许世友无话可说了。

因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而他当时是粟裕手下的一个兵团司令。

55年授衔时粟裕又是总参谋长,职务比他高,他哪里好意思在军衔上与自己的上司看齐啊! 有人嫌自己的军衔低,也有人嫌自己的军衔高。

例如说粟裕,本来是打算授予他元帅军衔的,但被他推辞了。

毛主席曾夸他“两让司令,一辞元帅,粟裕高风亮节。

”大将许光达也认为自己的军衔过高了。

因为在红军长征时,他正在苏联养病,所以他认为在党和军队最危难的时刻他没有与之共患难,实在有愧于大将军衔,所以他写信给中央,建议授予他上将军衔,将大将军衔改授他人。

但中央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他又建议降级别,这回中央采纳了。

许光达就成为解放军里唯一一个戴着大将军衔,却领着上将待遇的将军。

徐海东大将也曾提出过降衔的事。

他在1940年之后就一直在后方养病,没有上前线打过仗,所以他认为授予他大将军衔不合适。

但中央还是根据他对革命的贡献授予他大将军衔。

虽然当时中央说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参加授衔,但也有例外的。

在55年的时候,陈毅和贺龙都已经到地方工作了。

他们一个是外交部长,一个是国家体委主任,都不在军队工作了,但还是被授予了元帅军衔。

这特殊情况与我军的发展历程有关。

在红军时期,我军主要有红一、红二和红四三个方面军;在抗战时期主要有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有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

如果不授予陈毅和贺龙元帅军衔的话,那红二方面军和新四军就没有元帅了,那就太对不住红二方面军和新四军的将士了。

在55年授衔的将军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将领。

如粟裕大将是侗族——当然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是侗族,他一直以为他是汉族,等到他去世后才被确认是侗族。

如果当时能够确认他是侗族,按照我党我军的少数民族政策,他一定会被授予元帅军衔的,那样我军就有一位少数民族元帅了。

乌兰夫上将是蒙古族、韦国清上将是壮族,韦杰中将是壮族、阿沛.阿旺晋美是藏族等等。

在1988年我军重新实行军衔制时,也曾经想再次给指挥员们授予元帅和大将军衔,连名单都拟好了,但在审议时没有被通过。

后来,元帅和大将军衔被取消,让这荣誉永远留给了55年那20名高级将帅。

88年的新军衔制,一开始,上将军衔还分为一级上将的和上将两个级别的,但在授衔名单中由于意见不统一,虽然设有这一军衔,实际上并没有哪个将领被授予过。

93年我军正式取消一级上将军衔,以上将封顶,一直沿用到现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5327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1
下一篇 2022-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