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第1张

郡国并行制 西汉郡国并行制的弊端有哪些?

秦末二世暴政,天下大乱,前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有刘邦项羽争夺帝位,垓下城破,西楚霸王自刎江东,汉高祖刘邦称帝,在大肆分封诸侯王的同时又继承秦制,于是汉土郡国并行。

刘邦封王,一方面是答谢贤臣良将的追随,一方面是拱卫王室,汉初虽无事发生,但任何的政治制度都有其致命的缺点,西汉时的郡国并行制,也有其弊端。

一、分封只有一时之利,君臣猜忌诸侯无善终周武王伐纣,收天下之土而分给亲族、功臣、旧贵族后代,周武王何其聪明,知道功高震主,“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

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如若分封的都是王室子孙,世世代代拥立天子,自然可以以逸待劳,武王的想法是好的,周朝也存国长久,然而东周时诸侯并起,战国时周天子已经是名不副实,拱卫王室的人,却拿着手里的利刃,刺向了天子。

秦的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秦地,周平王迁都时秦襄公护送有功,受封诸侯,周室的手段一直都是封侯而守卫王室,但可惜却被自己的利刃所伤。

秦始皇即位后吸取教训,将全国分为36郡,900多县,还“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没有诸侯了。

没有兵器了,六国遗族还能举兵反秦?然而自陈胜吴广起义以来,不出三年而暴秦亡,为何?不只是暴秦苛政,同样是因为封疆大将手握重兵而没有回援,王室子孙、地方县令无兵可用,中央政权缺乏拱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既然分封、郡县都行不通,那不如合起来用吧,汉承秦制,在郡县的基础上加封诸侯王,不仅满足了手底下人的封王拜侯的想法,还能赢得他们的“忠心”。

可惜好景不长,人的野心是没有办法满足的,既然当了王,谁又不想当皇帝呢?君臣相互猜忌,楚王韩信本是忠心耿耿,结果被刘邦怀疑有反叛之心,被诛,接着韩王信反、梁王彭越反、淮南王英布反、燕王臧荼,赵王张傲被顺手剪除,只有长沙王吴芮低调行事,刘邦屡次试探无果,放过了他。

所谓“人心隔肚皮”,君臣猜忌的结果,无外乎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二、分封隐患之大,祸及子孙后世剪除了异姓诸侯王,刘邦的心也不好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但人家好歹是皇帝,一边谈笑风生灭了身边的“不定时炸d”,一边又不免“兔死狐悲”,感叹没有忠臣能够镇守边疆,于是杀白马,立盟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又大封同姓王,看似高枕无忧,但同姓王却因此做大做强。

高祖在时,天下尊之,但到了文帝,诸侯王国势力过大,甚至出现了第一例同姓王国反抗汉廷的济北王叛乱,三年后文帝的弟弟淮南王举起了叛旗。

到了汉景帝,皇帝与诸侯王彻底撕破脸皮,景帝削藩,诸王不服,爆发了七国之乱。

汉高祖看到的只是同姓宗族对自己的敬畏,至于自己的儿子,没有功绩得不到同姓王的认可,为了加强皇权而极大影响了这些王的利益,如何不反?三、封国实数无奈之举,诸侯之阻拦必除之刘邦之前本就是一个秦县的亭长,说难听点就是一个地痞流氓的出身,却屡败屡战,一步一步成为了可以和项羽一争天下的枭雄,他的逆袭之路,其身边的助手是功不可没的,而为了得到他们的帮助,自己只能开些空头支票。

当他夺得帝位之日,就是兑现这些支票的时候,到了汉景帝时期,诸侯王成了最大的阻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七国之乱闹得很大,却也正中景帝下怀,正好一并除掉。

周室分封天下,诸侯林立,周天子势衰而诸侯强;秦始皇立郡县,推行秦法,暴秦天下共击,两者都有弊端,因此汉高祖取两者之精华,独创“郡国并行制”,然而好景不长,高祖在时尚无忧虑,然而自己的子孙文帝、景帝却受到极大影响,不得不与同宗开战,此外郡国并行使得各国做大做强,比起中央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央的政令到不了郡县,封国百姓只知王而不知皇帝,由此可见,郡国并行制有存在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还是弊大于利。

【刘邦设同姓王、郡县(功臣)、外戚三三制稳固大汉帝国】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论文,严禁抄袭剽窃。

【极不稳定的秦始皇集权制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诸侯王诸侯国,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900多个县,实行严厉的中央集权制,秦始皇觉得他的功劳比三皇五帝还要大,就自称“始皇帝”,以后会有二世、三世、乃至于万世,幻想秦帝国的江山“万世永存”。

但是,秦帝国仅仅存在了15年,就土崩瓦解轰然倒塌了。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帝国亡于暴政,是天下之人的共识。

但是很少有人从国家制度的角度观察考虑问题。

秦始皇死后,陈胜、吴广首义而天下响应,仅仅三年时间,秦帝国灭亡之快,这是为什么?秦帝国的体制有巨大的缺陷。

秦始皇吸取周朝分封制的教训,取缔了诸侯国,既没有分封异姓王,也没有分封同姓王,实行绝对的中央集权制,地方实行郡县制,这种大一统的郡县制,存在巨大的制度缺陷。

中央政权缺乏诸侯王的拱卫,帝国的军队也不是“铁板一块”。

秦帝国的军队多达110万,蒙恬的长城军团有30万精锐,驻扎在北方长城一线;秦南越军团50万人,驻扎在岭南南越地区;秦关中军团30万人,以关中为中心分散驻扎在全国各地。

秦帝国110万的军队,在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反秦之后,竟然没有一支完整而强大的军队站出来保卫秦帝国,那么长城军团、南越军团、关中军团都干什么去了呢?公元前210年,百万秦军新兵大轮换,陈胜、吴广900戍卒乘势起义,严格地讲陈胜起义是兵变。

天下反秦之后,正因为百万秦军不是铁板一块,长城军团首先土崩瓦解了。

长城军团中的楚国人,都投奔了陈胜的楚国军队,六国人则投奔了六国贵族的复国军队。

秦南越军团中的六国人想复国,秦人想保卫秦帝国,整个南越军团陷于大规模内乱,而不可能挥师中原而救秦。

秦关中军团驻扎全国各地,虽有30万人但是兵力分散,而无法集中使用。

秦帝国不得不选取30万骊山徒,以王离带来的长城军团中的10万秦人为骨干,组成40万章邯秦军团,去对抗百万反秦军起义军。

章邯骊山徒秦军团,击败周文、吴广、陈胜、项梁之后,则北击赵代。

刘邦一路西进歼灭分散的秦关中军团,秦王子婴投降;项羽战胜了章邯秦军团,坑杀秦军20万,秦帝国灭亡了。

秦亡之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是义帝熊心,实权掌握在项羽的手里。

项羽为什么不实行先进的郡县制,而选择了已经腐朽的分封制呢?项羽看的很明白,秦帝国亡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郡县制虽然先进,但是起不到“诸侯王拱卫周王室”的作用,百万秦军也不是“铁板一块”,一旦天下有变,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就会迅速的土崩瓦解。

【刘邦确立汉帝国郡国同行的三三制原则】刘邦是秦帝国的掘墓人,他对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缺陷,有着超乎常人的认识。

在三年反秦和四年楚汉战争中,刘邦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他对拱卫中央的分封制也有深刻的认识,异姓王分封制容易造成封建割据。

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谁都想当皇帝或者拥兵自立,刘邦建国之初,异姓王燕王臧荼就起兵造反了,其他几个异姓王无不蠢蠢欲动。

刘邦剿灭燕王臧荼后,把发小卢绾封为燕王。

楚王韩信窝藏要犯钟离昧,试图蓄积力量造反而被人告发后,刘邦从陈平之计“伪游云梦”,兵不血刃的活捉了韩信。

刘邦把韩信用枷锁枷了,马车拉着韩信往长安走的路上,刘邦一直在思考解决异姓王的问题。

刘邦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真的不想杀韩信,但刘邦也害怕异姓王造反。

刘邦经过一路思考以后,刘邦产生了人情化解决异姓王的成熟办法。

刘邦走到洛阳的时候,就把韩信释放了,削夺韩信楚王而降封韩信为淮阴侯。

异姓王和侯爵有巨大的区别,异姓王不但有封地还有军队,侯爵只有封地而没有军队。

异姓王有军队很容易造反,而侯爵们没有军队想造反很难。

刘邦释放韩信降封淮阴侯,就是想让韩信做个榜样,给其他异姓王传递一个信息,主动地向皇帝请求“去王封侯”而撤藩。

刘邦作为一个善良而伟大的政治家,他真的是有情有义仁至义尽了,他真的希望异姓王能领情而撤藩。

但是,刘邦错了人性是自私的,其他几个异姓王不但没有主动撤藩,反而加快了谋反的准备工作,耿耿于怀的韩信到处扇阴风点鬼火。

巨鹿太守陈豨在韩信的挑唆下,终于在代地造反了,并且和韩信约定里应外合。

陈豨造反把韩王信拉下了水,韩王信又把燕王卢绾拉下了水,异姓王大面积造反开始了。

刘邦率大军平叛,绞杀了陈豨,韩王信投降了匈奴,忐忑不安的卢绾也逃到匈奴。

韩信的奴仆向吕后报告韩信准备造反“截杀吕后和太子”,吕后和萧何,在长安设计擒杀了韩信,韩信作为异姓王造反的始作俑者,罪有应得的被诛灭九族。

韩信死后,彭越和英布再也坐不住了,积聚力量准备造反,彭越准备要造反的事情,被彭越的家臣太仆告发,彭越被逮捕斩杀夺爵,九江王英布起兵造反,并射伤了刘邦,最后被刘邦打败后逃亡到蛮夷,被蛮夷所斩杀。

赵王张傲、长沙王吴臣请求撤藩封侯,均得于保全而善终。

至此,刘邦也彻底解决了异姓王问题,先后分封了九个刘姓王。

刘邦建立的汉帝国,是郡县制和同姓王并存的,郡县制抑制同姓王,同姓王屏藩中央政权,实际上就是三权分立的“三三制”。

汉帝国皇权的存在,依靠三种政治力量,同姓王、功臣集团、外戚集团,这三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所以汉帝国的皇权是稳固的。

刘邦生前已经看出吕氏外戚逐渐做大,为了避免异姓王死灰复燃,刘邦和同姓王、功臣集团、外戚集团杀白马盟誓:“有异姓敢称王者,天下共诛之!”刘邦从法制层面规定了异姓不能称王。

【同姓王郡县制并存的三三制利大于弊】汉帝国同姓王、郡县制、功臣外戚三三制,有着巨大的优势,就是三种势力相互制约。

虽然,解决了异姓称王问题,却出现了外戚专权和同姓王尾大不掉的弊端,汉朝也多次出现外戚专权称制,同姓王尾大不掉的“七王之乱”。

但是,正是有了刘邦制定的三三制,相互制约的政治机制和三种政治力量制约的机制,才让汉朝一次次的渡过了难关,汉帝国才得以成为400年天下的世界性强国。

刘邦生前就安排好了丞相的人选,曰:“安刘氏者必勃也!”吕后虽然把持了皇权,不遗余力的迫害铲除刘姓同姓王,但是刘姓同姓王和功臣集团,始终制约着吕后及吕氏外戚的势力。

吕后专权15年,违背了刘邦的盟约,分封了好多吕姓诸侯王,但是始终动摇不了汉帝国的根基。

吕后一死,刘姓同姓王和功臣集团立即联手,同姓王即刻从河北、山东进兵潼关,朝廷中的功臣们立即抱成一团。

周勃深入长安北军大营,夺取了北军的军权。

周勃对将士们说:“高祖曾杀马盟誓,异姓敢称王者天下共诛之。

”一举荡平了外戚吕氏集团。

汉景帝时,同姓王尾大不掉,晁错提出了“削藩”,引发了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功臣集团和中央掌控的郡县的作用得于发挥。

梁王坚定地站在中央一边,顶住了七国军队的进攻,周亚夫率领的汉军三个月就平息了叛乱。

“七国之乱”后,削弱了同姓诸侯王的势力,汉武帝时期以“酬金夺爵”,继续削弱同姓王的实力,之后又颁布“推恩令”,同姓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就基本解除了。

汉帝国郡国同行的制度下,三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一直存在,三三制的原则就是稳定,不容许任何一方势力独大。

只要有一方势力做大,在帝国皇权的号召下,另外两方势力就会迅速联手,从而抑制或消灭另一方的势力。

同姓王问题解决后,外戚专权成为汉帝国最大的毒瘤。

好在汉武帝削藩并没有彻底绝灭同姓王,同姓王屏藩中央的功能长期存在。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改制,王莽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过于超前了,铸半两钱而废五铢钱,成为掠夺人民的暴政。

绿林、赤眉起义后,西汉长沙王的后裔刘縯、刘秀在南阳新市起兵。

刘秀逐渐在战争中崛起,终于在公元25恢复了汉帝国。

大家仔细想一下,刘秀为什么能推翻外戚新莽,还是得益于刘邦制定的郡国同行的三三制原则,任何事物有利就会有弊,主要看这种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显然,秦帝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弊端,明显的大于汉帝国郡国同行的弊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607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