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古代锻造?

什么是中国古代锻造?,第1张

什么是中国古代锻造?

[拼音]:Zhongguo gudai duanzao

[外文]:forging of metals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锻造分为冷锻和热锻两种。

冷锻工艺

齐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000多年)冷锻工艺已应用于制造工具。1978年以前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红铜器如刀、凿、锥和一些饰物均经过冷锻,锤击痕迹非常明显。在秦魏家出土的青铜锥也是经过冷锻的。1953年和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殷代(公元前14~前11世纪)冷锤打的金箔碎片厚仅0.01毫米,厚度差不超过±0.001毫米。到北宋时期,文献中已有冷锻铁铠甲的记载。沈括著《梦溪笔谈》(成书于1086年)卷十九《器用》载:“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令(冷)锻之,比原厚三分减二乃成,其未留箸头许,不锻,隐然如瘊子,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笋土也,谓之'瘊子甲'”。由于冷作硬化的作用,瘊子甲“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成书于1634年)有冷锻锯条的记载,用“熟铁锻成薄片,不钢,亦不淬。出火退烧后,频加冷锤坚性,用锉开齿”。

热锻工艺

商代中期(公元前14世纪)用陨铁制造武器,采用了加热锻造工艺。1972年河北藁城和1977年北京市平谷县出土的商代铁刃铜钺(图1),经研究分析确定铁刃是用陨铁加热锻造成形(厚2毫米),再与青铜钺身铸成一体的。




春秋后期出现了“块炼”熟铁(即铁矿石在约1000℃温度下固态还原的“海绵铁”)的技术,将熟铁经过反复加热锻造以挤出氧化物夹杂并成形。1954~1957年在西安半坡战国墓中出土一件铁锄,其锻制方法是将熟铁坯料先加热锻成薄片,折合后再锻造成形。当时的铁制兵器大都采用热锻工艺。战国后期的块炼渗碳钢也经过反复热锻,以求碳分布均匀。1965年河北易县出土的战国后期钢剑(全长1004毫米,钢部长985毫米)采用海绵铁先锻成薄片,渗碳后叠在一起经加热锤锻成剑,并经淬火。同时出土的铁兜鍪(铁盔)用89片铁甲缀成。为了减轻重量,铁甲多为薄片,大都经过加热锻造。1960年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古城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前1世纪)铁铠甲,其铁片厚度仅1~2毫米,为热锻铁件。

1973年在郑州发现的窖藏东汉末年的铁器遗物中,锻件占很大比重。其中有荥水县王湾村出土的两条铁锁链,一条长2400毫米,每环长75毫米,是熟铁经热锻焊连成链索的(图2)。《天工开物》中总结了古代大小器物的锻造方法并附有图画,谈到战舰和海船用的千钧锚,“锤法先成四爪,以次逐节接身”,即采用分段锻造,然后锻焊成整体。古代锻造图见于1930年山东滕县修道院出土的汉画像石(图3)。图中左边是用皮囊鼓风器送风,中部是在铁砧上锤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7216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