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怎么保证其安全性

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怎么保证其安全性,第1张

物联网时代早已到来。安全性问题已经研究了10多年。怎么保证其安全性:

需要有国际法保护的 *** 作系统。至少有国家保护的 *** 作系统。因为, *** 作系统是物联网的精髓。

人人懂得保护隐私的重要性。保护隐私应该立法。因为,物联网的开放性,就好比人人可以进入“超市”购物、砍价、付款、闲聊,谁要赤身裸背在超市闲逛,那谁也没办法。即安全性需要人人重视。即便你无所谓,对计算机不做严格管理,也可被别有用心的黑客当炮灰或堡垒。

国家必须对物联网立法,用法管网,才能建立正常的安全秩序,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上网者的后台必须是实名制。一旦有问题,依法上后台查阅,谁也跑不了。就像现在正在实行的“电话实名制”。最好是线路也实名制,终端IP也实名制,利于快速破案。

商家必须实名制登记,其商铺、网店可以虚拟,但店铺必须国家工商注册,并有注册号可以查询真伪。提供查询的机关必须是国家管理部门,而不是一般的没有资质的社会团体。这样,人们进入商铺或网店就踏实多了。

是如何确保设备本身安全。某些设备或设施可能无人值守地运行,因此不受频繁的安全性影响。报告称,使这些设备防篡改可能是有利的,因为这种类型的端点强化可以帮助阻止潜在的入侵者获取数据。它也可能抵御黑客或其他网络犯罪分子的攻击。

作为一种最佳实践,安全端点强化可能意味着部署一种分层方法,要求攻击者绕过多重障碍,旨在保护设备及其数据免遭未经授权的访问和使用。企业应该保护已知的漏洞,如开放的TCP/UDP端口,开放的串行端口,开放的密码提示,Web服务器、未加密的通信、无线连接等注入代码的位置。

另一个保护设备的办法是根据需要升级或部署安全补丁。但请记住,许多设备供应商在构建和销售设备时并不关注安全性。正如调查报告指出的那样,许多物联网设备被破坏后是不可修补的,因此无法保证安全。在投资的设备采用工业物联网之前,需要评估设备的安全功能,并确保供应商对设备进行彻底的安全测试。

当物联网设备试图连接到网络或服务时,要小心地管理物联网设备的身份验证,以确保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公钥基础设施(PKI)和数字证书为物联网设备身份和信任提供了安全基础。

如何保障物联网的安全?

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

(l)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取代人来完成一些复杂、危险和机械的工作。所以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多数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场景中。那么攻击者就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设备,从而对他们造成破坏,甚至通过本地 *** 作更换机器的软硬件。(2)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感知节点通常情况下功能简单(如自动温度计)、携带能量少(使用电池),使得它们无法拥有复杂的安全保护能力,而感知网络多种多样,从温度测量到水文监控,从道路导航到自动控制,它们的数据传输和消息也没有特定的标准,所以没法提供统一的安全保护体系。(3)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核心网络具有相对完整的安全保护能力,但是由于物联网中节点数量庞大,且以集群方式存在,因此会导致在数据传播时,由于大量机器的数据发送使网络拥塞,产生拒绝服务攻击。此外,现有通信网络的安全架构都是从人通信的角度设计的,并不适用于机器的通信。

物联网信息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日益广泛,尤其是在物联网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信息安全的定义为:在既定的安全级别下,信息系统抵御恶意行为或意外事件的综合处理能力,而这些恶意行为(事件)可能危及数据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那么在这个背景下,研究RFID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就是为了保障物联网中信息系统提供的服务是可靠的、安全的、机密的、可控的状态。

物联网RFID系统安全漏洞

RFID系统安全漏洞分析 
RFID系统作为物联网体系架构的基础,也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RFID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物联网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安全。

攻击RFID系统主要方法 
RFID标签是物联网信息系统的重要部分,它们储存了大量的商业价值信息,这对于非法用户、黑客们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一旦造成信息泄露或篡改,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物联网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策略

在推广和应用物联网技术之前,应该首先解决信息安全与防护的问题。隐私信息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身份信息、财产信息、位置信息、个人信仰、个体特征等。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也是共同的需要。在物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研究并应用隐私信息保护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法律法规保护政策:通过法律政策来规范化物联网信息系统对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和使用过程。

(2)隐私信息使用方针:通过终端用户本着自愿的原则,以及根据需要与物联网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等供应商达成协议来使用个人隐私信息。

(3)匿名身份应用:使用间接的匿名信息来代替实名制信息,防止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以及被非法用户用于非法活动或行为。

(4)数据加密解密:对于重要的数据信息,比如商品交易信息,个人的位置信息等,可以使用复杂的加密及解密算法来混淆或置换这些隐私信息,防止被非法用户窃取。

物联网安防安全技术产品包括防火墙、防毒墙、入侵防御(IPS)。防火墙技术是通过有机结合各类用于安全管理与筛选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帮助计算机网络于其内、外网之间构建一道相对隔绝的保护屏障,以保护用户资料与信息安全性的一种技术。防毒墙相对于防火墙来说,一般都具有防火墙的功能,防御的对象更具有针对性,那就是病毒。入侵防御(IPS)相对于防火墙来说,一般都具有防火墙的功能,防御的对象更具有针对性,那就是攻击。
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七条
国家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
第八条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企业的名称、住所、组织机构和章程;(二)有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三)有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并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条件的营业场所;(四)有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五)有固定的网络地址和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计算机等装置及附属设备;(六)有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并取得从业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七)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最低营业面积、计算机等装置及附属设备数量、单机面积的标准,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规定。审批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除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规定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总量和布局要求。

物联网的安全和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一样,永远都会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由于物联网连接和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机器或物以及相关的数据,其“所有权”特性导致物联网信息安全要求比以处理“文本”为主的互联网要高,对“隐私权”(Privacy)保护的要求也更高(如ITU物联网报告中指出的),此外还有可信度(Trust)问题,包括“防伪”和DoS(Denial of Services)(即用伪造的末端冒充替换(eavesdropping等手段)侵入系统,造成真正的末端无法使用等),由此有很多人呼吁要特别关注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系统的安全和一般IT系统的安全基本一样,主要有8个尺度: 读取控制,隐私保护,用户认证,不可抵赖性,数据保密性,通讯层安全,数据完整性,随时可用性。 前4项主要处在物联网DCM三层架构的应用层,后4项主要位于传输层和感知层。其中“隐私权”和“可信度”(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问题在物联网体系中尤其受关注。如果我们从物联网系统体系架构的各个层面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现有的安全体系基本上可以满足物联网应用的需求,尤其在其初级和中级发展阶段。
物联网应用的特有(比一般IT系统更易受侵扰)的安全问题有如下几种:
1 Skimming:在末端设备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读取
2 Eavesdropping: 在一个通讯通道的中间,信息被中途截取
3 Spoofing:伪造复制设备数据,冒名输入到系统中
4 Cloning: 克隆末端设备,冒名顶替
5 Killing:损坏或盗走末端设备
6 Jamming: 伪造数据造成设备阻塞不可用
7 Shielding: 用机械手段屏蔽电信号让末端无法连接
主要针对上述问题,物联网发展的中、高级阶段面临如下五大特有(在一般IT安全问题之上)的信息安全挑战:
1 4大类(有线长、短距离和无线长、短距离)网路相互连接组成的异构(heterogeneous)、多级(multi-hop)、分布式网络导致统一的安全体系难以实现“桥接”和过度
2 设备大小不一,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不一致导致安全信息(如PKI Credentials等)的传递和处理难以统一
3 设备可能无人值守,丢失,处于运动状态,连接可能时断时续,可信度差,种种这些因素增加了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复杂度
4 在保证一个智能物件要被数量庞大,甚至未知的其他设备识别和接受的同时,又要同时保证其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隐私权
5 多租户单一Instance服务器SaaS模式对安全框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国内外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WSN和RFID领域有一些针对性的研发工作,统一标准的物联网安全体系的问题还没提上议事日程,比物联网统一数据标准的问题更滞后。这两个标准密切相关,甚至合并到一起统筹考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物联网信息安全应对方式:
首先是调查。企业IT首先要现场调查,要理解当前物联网有哪些网络连接,如何连接,为什么连接,等等。
其次是评估。IT要判定这些物联网设备会带来哪些威胁,如果这些物联网设备遭受攻击,物联网在遭到破坏时,会发生什么,有哪些损失。
最后是增加物联网网络安全。企业要依靠能够理解物联网的设备、协议、环境的工具,这些物联网工具最好还要能够确认和阻止攻击,并且能够帮助物联网企业选择加密和访问控制(能够对攻击者隐藏设备和通信)的解决方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1218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04
下一篇 2023-06-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