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N与IP RAN在竞争中走向融合

PTN与IP RAN在竞争中走向融合,第1张

 

  宽带化、IP化已经成为电信网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光与IP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碰撞和融合。

  目前,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网络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光与IP的融合,不再仅仅只是单个领域,而是面向全网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融合。为此,本期专题将从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等多个角度,展示光与IP的融合。

  随着移动数据业务的迅速发展,流量和带宽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传统基站E1上联的方式正逐步向以太网上联转变。原有的以MSTP为主的回程网络本质上仍然是TDM技术,无论是扩展能力还是带宽成本,都已经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基站承载网络IP化改造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新形势下,业界对移动基站回传的关注度不断增加。

  基站回传,主要集中在基站(BTS)与基站控制器(BSC)之间的传送网络,称为RAN(RadioAccessNet-work)。在新一代承载方案的选择上,出现了两种竞争性技术:PTNIP RAN。从通信理论基础来看,传送网络本质上的区别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时分复用和分组复用的本质区别,典型的就是SDH网络和IP网络的差别;其次是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差别,典型的就是IP与ATM网络的差别;最后就是动态寻址和静态寻址的差别。

  PTN和IP RAN,无论是基于IP包的分组还是MPLS标签的交换,都是分组复用网络,但是PTN是面向连接的,而IP RAN是无连接的,以IP地址来寻址,PTN是静态配置寻址,不具备动态寻址的能力。这两种技术分别来源于语音通信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在厂商层面目前也形成了两大阵营。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爱立信、UT斯达康、烽火通信等支持PTN方案,思科主推IP RAN方案,而华为、中兴通讯、阿尔卡特朗讯则可提供两种解决方案。

  国内三大运营商都在积极探索MSTP后的新一代移动回传承载方案。PTN阵营以中国移动发展最快,其现网之中已经有20万端PTN设备。今年2月,中国移动牵头组织了PTN设备互通测试,对其主导的基于G-Ach+Y.1731的PTN OAM方案进行了前瞻性的互通验证。在IP RAN阵营,国内运营商如中国电信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IP RAN试点,3月,中国电信在国内多个地方进行了端到端IP RAN分组化承载技术试点,用以测试IP RAN方案对3G基站IP化的承载能力。中国联通则采用双保险战略。在3月进行了8个城市的分组传送实验网测试后,又于近日进行了7个城市的PTN承载HSPA+业务试点。同时,中国联通也考虑引入IP RAN方案,目前正在北京、长沙、沈阳、常州、珠海等地进行规模化的IP RAN商用试点。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网络的IP化是主流趋势,基于IP/MPLS技术的IP RAN方案非常适合IP网络,这也将是未来的一大发展方向,然而国内的大多数通信网络仍然基于传统的传输网络架构,这使得根植于传输网络的PTN技术更能够与现有网络有效兼容,两种技术之间的选择也令运营商难下决心。从整个产业角度来看,PTN、IP RAN所基于的网络基础不同,演进路线不同,然而两者的核心技术是一致的,最终都是为了承载IP化的全业务。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有关专家表示,基于MSTP的网络适宜向PTN过渡,而新建的以太网架构则可以考虑采用IP RAN方案。

  运营商对新技术的探讨和试验,带给了产业链不断完善的机遇。如今,两种方案也在向更加融合的方向发展。PTN是从承载基站回传兴起的,但如今所扮演的角色绝非如此,从接入到汇聚再到交换,厂商都能提供对应的PTN设备,PTN的分组传送能力正在向全业务承载的各个领域渗透。而路由器厂商也在增强路由方案的OAM性能,让路由器提供更高的QoS。中国联通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总工程师唐雄燕认为,未来不排除根据不同的业务应用场景和网络部署现状,在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业界专家认为,两种技术在相互借鉴,并越来越趋同,这种技术差异缩小甚至消失的趋势对运营商而言非常有利,没有了技术选择的后顾之忧,运营商只需从具体产品应用案例、成本、产业链支撑等角度去综合考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6340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1
下一篇 2022-08-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