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公司现在变得怎样了

自动驾驶公司现在变得怎样了,第1张

  寒冬已至,淘汰随时发生在每一分每一秒之中。在自动驾驶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量产落地之前,烧钱的现状还无法改变,凛冽的寒冬也将持续下去。就目前来看,距离真正实现自动驾驶还有一段距离,但随着5G技术的赋能和国内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完善与促进,自动驾驶梦想成真将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近两年,“市场下行”四个字犹如城市上空的雾霾一般,将大部分车企笼罩在压抑的黑影之中。

  2019年年过一半,从全球车市的数据来看,基本也都呈现出了下滑的趋势。国内车市更甚,不仅整体车市不景气,就连一时风头无两的造车新势力也危机频现。

  车市寒冬来袭,形势严峻。自动驾驶领域,凛冽寒冬更是早已“摧枯拉朽”,让涉足前沿科技的企业,不断跌向破产深渊,“投资黑洞”也不断吞噬着行业愿景。

  寒冬已至,淘汰赛打响

  就在近日,一家名为Oryx的自动驾驶公司正式宣布关停,创始人David Ben Bassat告诉公司的45名员工,尽管公司还剩大约4000万美元,足够再运营3至4年,却仍将公司关停,并努力将剩余的4000万美元资金返还给投资者。

  事实上,这早已不是第一家关停的自动驾驶公司了,在2014、2015年那个自动驾驶热潮兴起的年代,不少人投身其中,试图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但当热潮褪去,又有不少人最终被拍在了沙滩上。

  来自前苹果iPod工程师的Bryson Gardner就是其中一员,他创立Pearl AutomaTIon之初便是押注了汽车行业的自动化趋势,作为开发自主驾驶技术的第一步,公司产品定位在无线后视摄像机上,这样的做法算是自动驾驶公司中比较保守的。

  然而保守着陆的Pearl AutomaTIon还是未能得到理想的销售情况,随后便在成立仅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迅速滑落直至关停。

  相同的倒闭命运也发生在Drive.ai身上,该公司曾是自动驾驶领域的明星企业,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研究用深度学习的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自动驾驶。根据之前Drive.ai所称,其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达到了L4级别,这在当时的自动驾驶领域,属于相当前沿的位置。

  时至今日,高阶自动驾驶系统也大多处在条件有限的行驶道路之中,更别提对于当时的 Drive.ai来说,想要真正实现的日常自动驾驶有多难,频频无法实现诺言的它,最终在一次次质疑声中势颓。

  压力同时还来自头部企业的突飞猛进,谷歌旗下的Waymo是行业内不折不扣的“领军者”,根据去年48家主流自动驾驶公司提交的数据来看,Waymo的98辆自动驾驶汽车行驶了约202万公里,是排名第二通用Cruise的近3倍。

  “先头部队”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压缩了尾部企业的生存空间,使得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间接加速了尾部企业的消亡。

  寒冬已至,淘汰随时发生在每一分每一秒之中。

  背靠资本,难以落地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是一项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资本在该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决定着每家企业的生存和消亡。可是经历了前些年的投资浪潮之后,现阶段的自动驾驶行业已经趋于冷静,想要获得大规模融资已经变得非常困难,若非拿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技术进展或是产品,是无法获得资本注入的。资本和技术上的瓶颈是现行自动驾驶公司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然而现实是,两种瓶颈总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Drive.ai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企业,2017年9月之前,其已经完成五轮共7700万美元,约合5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可之后的一段时间里,Drive.ai未能落地所宣称的L4级自动驾驶,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内,Drive.ai未能获得任何一笔融资,工程师也相继离职。曾经辉煌无比的Drive.ai最终没能避免衰败的命运。

  不光是尾部企业,诸如Waymo这样的头部企业也不能摆脱资金上的压力。今年年初,Waymo开始对外销售其LiDAR(激光雷达传感器,只要与与Waymo核心业务RoboTaxi不存在竞争关系的公司,均可以购买其产品。此举可看出Waymo想要通过销售旗下产品反哺公司的意图。

  这还不够,甚至有消息传出Waymo或在寻求更多的外部投资。据悉,Waymo母公司Alphabet每年向Waymo至少投入10亿美元,却仍然无法满足Waymo的“大胃口”,自动驾驶的烧钱速度可见一斑。

  不仅是资金上的瓶颈,技术上的瓶颈更是困扰自动驾驶公司们的“老大难”问题。如人们所说:“从1到10很容易,但从0到1,却难如登天。”正是这0到1微小差距,压倒了绝大多数的自动驾驶公司。

  且不说高阶自动驾驶系统的落地,就拿上述Pearl AutomaTIon所研发的无线后视摄像头来看,即使拥有WIFI连接、便于安装、无需在车身上钻洞等诸多便利,但因商业化程度不高,500美金的售价比同类型产品高出两倍之多,高昂的售价并不能让消费者为之买单。

  在零部件的生产成本方面,头部企业Waymo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出售激光雷达传感器也是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方法之一。但是真正落地自动驾驶系统距离消费者还有多久呢?

  2016年,Uber曾预测2020年左右,汽车将不再需要人类安全驾驶员,数万辆完全自动驾驶的Uber出租车将出现在13个最大城市。

  然而随后却被“打脸”,公司内部高级技术团队负责人表示,这些数字只是假设和估计。我认为这份文件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准确。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从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速度来看,如今再也没有人敢说出这样的话了。

  反之,即使是“领军者”Waymo也变得更加小心谨慎,首席执行官John Krafcik说到:“自动驾驶汽车要在公路上普及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在恶劣天气、建筑工地或紧急设备密集的地区等复杂环境中行驶,它们可能全程需要人的帮助。”

  或许在自动驾驶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量产落地之前,烧钱的现状还无法改变,凛冽的寒冬也将持续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海外自动驾驶的残酷,国内自动驾驶的发展更倾向于“抱团”,长城携手BAT、长安联合腾讯,华为等,均依托于5G技术获得了喜人的成绩。

  就目前来看,距离真正实现自动驾驶还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5G技术的赋能和国内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完善与促进,自动驾驶梦想成真将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来源: 汽车头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6397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2
下一篇 2022-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