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什么?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什么?,第1张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1、代表人物: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2、主要观点:认为评价应当注重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专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是以作为评价的准则。

3、评价:

好的方面:看到了评价不仅要关注预期的结果,还要关注非预期的结果;评价的指向不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是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不足之处:评价中,把目标搁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效果,结果可能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

此外,目的完全“游离”的评价是不存在的。因为评价者总是会有一定的评价准则,游离了课程编制者的目的,评价者很可能会用自己的目的取而代之。

该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宜作为评价的准则。课程评价既要描述,也需要批判。

扩展资料: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对目标评价模式的批判是击中要害的。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而且还重点分析产生特定结果的各种条件和所运用的方法,可以对课程的全貌进行评价。

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但它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在评价中把目标搁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效果,结果很可能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

二者之对比:

两者都承认科学的课程评价对课程的改进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大的区别就在于:目标评价模式看中“预设”,目的游离模式看中的是“实践”。这一点是考生在对两者进行对比时需要特别把握的,也是考试命题的入手点、解题的题眼。

实际应用:

这两种评价模式都有着自己的合理性,但同时都存在在不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设计,既要有预设目标对于教学过程的指导并以此进行评价,同时不能忽略教学实际,随时关注学生“意想不到”的表现,并纳入到课程评价所要考察的范围内,关注过程性的评价。

目标评价模式

这一模式由“现代课程之父”、“课程评价模式之父”泰勒提出。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模式评价模式的不足,泰勒提出目标评价模式,看重“预设目标”的重要性,认为预设目标是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依据,是进行课程评价的决定因素。

强调目标在评价中的突出作用是泰勒目标评价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042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1
下一篇 2023-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