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子期的故事简短点

伯牙子期的故事简短点,第1张

故事:

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d琴了。

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扩展资料: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最擅长d琴。荀子《劝学篇》中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d琴技术之高超。而且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钟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下面整理了《伯牙子期》的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原文及翻译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伯牙善于d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d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d琴。

注释

绝:断绝

鼓:d。

曰:说.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山高耸的样子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水流宽广的样子

谓:认为

之:他

必:知道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一日,伯牙乘船夜游,随心d琴,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便知此人是知音,于是,让其上船、为其演奏,此人便为钟子期。这就是他们相遇的情景,简单来说就是巧遇。

人物简介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人,据说是楚乐尹钟建之后,在楚国境内当樵夫。

俞伯牙,名瑞,字伯牙。春秋楚国人,他虽为楚国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伯牙子期

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d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伯牙子期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d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d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象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d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象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伯牙子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247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3
下一篇 2023-0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