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算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吗

印度算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吗,第1张

是的。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印度河流域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种姓的、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

按照印度的说法控制了,印度方面则声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了部分东北部地区(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 实际上,克什米尔地区由两个国家分治: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地区(自由克什米尔和克什米尔北部地区),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地区(查谟-克什米尔邦)。

清朝前期,清政府还拥有对克什米尔大部分地区的主权,当时称其为“拉达克”,属阿里高原的一部分。1846年,英国武装吞并了拉达克地区,并将其与英属克什米尔合并,总称为克什米尔,其疆域一直保留至今。

中国实际上从那时不再拥有对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帕米尔高原始终无法有效统治。但中华民国政府始终将帕米尔高原西边 的喷赤河视为是中国的极西点。在19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富汗签订边界条约,正式 承认放弃瓦罕帕米尔。

克什米尔

1、历史背景:

克什米尔(英语:Kashmir),又称“喀什米尔”,青藏高原西部和南亚北部的交界处的一个地区。历史上,“克什米尔”这个词原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一处峡谷。而现在,“克什米尔”以被用来泛指包括克什米尔谷地、查谟、蓬奇、吉尔吉特、俾路支斯坦和拉达克(Ladakh)等广大地区。全区面积约2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0多万,其中穆斯林占77%,印度教徒占20%。

2、管理:

克什米尔地区现在由三个国家分治: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地区(自由克什米尔和克什米尔北部地区),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地区(查谟-克什米尔邦),而中国则控制了东北部地区(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

印巴之间的矛盾是这片土地上的主要矛盾所在。巴基斯坦声称‘除中控克什米尔以外的地区都是巴基斯坦领土’。而印度则一直没有正式承认中国和巴基斯坦对该地区的控制权,并声称包括中巴于1963年签署的边界协议中,所划归中国的喀喇昆仑走廊地区等地区都属于印度领土。印度认为中国控制了克什米尔东部的一些领土,而这些领土现时分别被划入了中国的西藏及新疆自治区,即班公错附近地区,印度称之为阿克塞钦地区。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期间,这里是为西段作战线。可是中国政府压根就不愿意去搭理新德里的这种叫骂,国内媒体也没有任何报道。毕竟所谓‘中控克什米尔’问题压根就不是为世界多数国家所承认的。

中国政府对于这片土地的控制权也是毫无争议的。1963年根据边境协定巴基斯坦将一部分巴控克什米尔(喀喇昆仑地区)划给中国,这是中巴之间的政府交涉问题,而印度所声称拥有中国控制的阿克塞钦地区(属新疆和阗县)即克什米尔东部的主权,也是一种无稽之谈。根据中巴两国在1963年所签署的《中巴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的协定》,巴基斯坦放弃了对此地区的领土要求,并承认该地位中国政府所有。虽然这两者都是新德里所坚持的‘印度土地’。但却没有人愿意去理会。

古代印度与古代埃及都是奴隶社会。

印度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古老的印度文明,雅利安人在这里建立的奴隶制国家。

古代印度即进入奴隶社会之后,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通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按高下依次分为四个等级。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两岸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

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后,对外不断征服,疆土不断拓展。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由于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和外族的侵入,200多年后,帝国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埃及终于被西亚的波斯所灭。

扩展资料:

古埃及文明形成于公元前3150年,古埃及有自己的象形文字系统,完善的政治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因此又称为法老时代或法老埃及。

在3000多年的古埃及文明时期,他们建造了巨大的金字塔、神庙、方尖碑,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体系。古埃及文明对后世的古希腊、古罗马、犹太等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

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泰国,缅甸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古印度文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古埃及文明

印度宗教,诸种宗教的传入,让印度的神话又多了些神秘。

印度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起,印度文化就开始传入东南亚地区。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化传入中国被铸造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一史实及其结果,已为世人所共知。

印度文化传入东南亚非限于佛教,还包括婆罗门教、印度教及其他文化形态。随着印度诸种宗教的传入,印度的神话、宇宙进化学说、法律、哲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刻、古字体及其他有价值的文化形态也被商人、传教士、旅行者和移民等相继带进东南亚。

由于古时东南亚各国的地理位置、生产力水平、条件、历史背景和传播时间长短等互不相同,各国统治阶级对外来宗教所持态度也不一样。到后期(尤其15世纪后),又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及其他宗教的传入,东南亚各国对印度文化吸收的多寡和深浅程度存在明显差别。

然而,不论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程度如何,印度宗教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产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在印度文化传入东南亚之前,东南亚各国都有各自的本民族文化。传入之后,或相互影响,或相互融合,进而创造出一种适合当地人民需要、与当地民族文化相适应的新文化形态。

印度文化传入东南亚社会的时间,虽然始于公元前3世纪,但是,逐步深入传播的时间是在公元3世纪后。到了13世纪,伊斯兰教入侵印度,原有的印度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基本上停止了印度文化的继续传播。然而,原已接受印度文化影响的国家仍旧通过相互传教、友好交往、通商和移民等方式开展文化交流。事实上,印度的文化影响并未止息。

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渗入东南亚后,给各国民族文化以巨大打击。有的国家的文化则不同程度地融合了西方文化的形式或色彩。要研究东南亚的历史和文化,就必然要涉及印度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其在社会各领域的影响等问题。篇幅所限,本文只试图在介绍印度文化向东南亚传播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就其传播的时间、方式、手段、效果等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对比,并提出个人的几点粗浅看法,既是抛砖引玉,也求教于各位专家同仁。

印度文化传入东南亚前(约公元前5~前4世纪),印度正处于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即将兴起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国内出现了许多小国。国与国之间时常发动战争,以扩充领土、争夺劳力。从大部分地区的情况来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发达,人口日增,铁器农具已普遍使用,许多农村修建水库和农田灌溉。"工业项目之多达到了令人瞩目的程度,专业分工已有很大改进,战车制造已与木工分开,弓匠与弓弦匠及造箭者也不同行。制革工人与皮衣匠或制裘匠又不同。

妇女以刺绣工、编织工和染匠等身份参加工业生产。"贸易日趋繁荣,随着经商人数的增多,商人已开始形成一个阶级。商品以丝、细布、刺绣、象牙、珠宝和黄金居多。货币已普遍流通。雅利安人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在印度南部和东南部扩大后,充分发挥婆罗门各学派的力量,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和文学的勃兴,如天文学、伦理学、数学、占卜学、军事学、语音学、文法学、音韵学、神话传说、古代逸事、神话学和音乐舞蹈等。

印度文化向外传播的另一重要时代特征是各类思潮相互争鸣。从公元前13世纪开始(即吠陀奥义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古印度哲学思想的萌芽,印度的哲学思维已经相当发达,奥义书的哲学家已开始探讨宇宙生成、人的起源等重要哲学问题。到了公元前6~前3世纪,除上述提及的婆罗门教外,还有佛教、耆那教以及流行于下层人民中间的印度古代的唯物主义派别——顺世论(Lokayata)。公元前3~前2世纪到公元3~4世纪,正统的婆罗门教形成了6个主要派别,又称为"正统六派哲学"。

与六派哲学并行发展的三派是佛教、耆那教和顺世论,称为非正统派或异流三派。公元10~17世纪,印度教也曾在国内经济力量较强的阶段先后传入东南亚某些国家。古时,印度宗教派系繁多,有的占据统治地位,在民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其社会制度、民族习俗、法律典章及行政机构等都程度不同地受制于宗教的权威。到了孔雀王朝时期,特别是阿育王执政阶段,由于羯陵伽战役的悲惨流血景象,使这位战争的发动者——阿育王的良心受到了责备,产生了悔恨与悲痛之情,激发了信仰和弘扬佛教的热情。

据印度史学家称,羯陵伽战后不久,他深受佛教教义的启迪,成为佛陀的在家弟子,和佛教僧徒关系极为密切。他不仅对佛教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还亲自到各地宣扬佛教教义。他主张推行"和平忍耐""德行同化"等新政策,认为佛陀的言论都是尽善尽美的。

他教导人民"遵守道德规律""培养容忍和宽大的美德""遵从父母之命""要有慈善之心"。佛教在阿育王的虔诚信奉和亲自宣扬、支持下,僧众日增,同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相比,其地位空前提高。后来,阿育王还鼓励和派遣高僧到国外讲经布道。

印度史学家对阿育王热心弘扬佛教及其对东方各国产生的积极效果给予极高的评价,同时也客观地评述了这位君主对当时印度国内并存的几种宗教所持的基本态度。阿育王虽然信奉佛教,但对婆罗门教及耆那教同样采取承认和信奉的态度。有人认为他同时信仰几种宗教,而偏重于佛教。看来这样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

孔雀王朝时代(尤指公元前3~前1世纪),印度的商业贸易及航海业发展迅速,并开始同国外进行贸易,除埃及、叙利亚及希腊外,同锡兰、中国也已经有了接触。有的史书提及公元前3世纪曾经通过海道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贸易关系。

印度文化的传播是伴随着宗教的兴起和发展而展开的,古时宗教之兴旺与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文化的繁荣与衰落。宗教融合并渗透于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之中。因此,宗教传播,实质上是指文化的传播。就印度情况而言,他向外传出的宗教,并非仅指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三者中的一种,应当包括三种宗教。尽管三种宗教由印度相继外传的时间不尽相同,然而,大量史料证明,它们在东南亚各国都程度不同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西方学者柯代斯先生笼统地把受印度文化影响的国家说成是"印度教化国家"。这未免有欠妥当,英国史学家霍尔先生似乎也不同意"印度教化"这样的提法。但是,他未以充足的论据说明他不同意这一提法的理由。笔者认为,作为整个东南亚地区来说,三种宗教分别对东南亚各国产生了影响,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如早期的婆罗门教曾经在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广泛流行,也曾经传入缅甸、老挝、马来西亚等国。

公元前后,小乘佛教由印度传到缅甸的直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继而由斯里兰卡和缅甸传入泰、柬、老等国;由印度尼西亚又传至马来西亚。

作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其历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其北之喜马拉雅山、西北的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将其与欧亚大陆孑然隔开,但其东北为中国,北面为中亚,西北为西亚,又与古代各文明均有联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0431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