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eSIM?

什么是eSIM?,第1张

eSIM指的是eSIM卡,即Embedded-SIM,嵌入式SIM卡。

eSIM卡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用户无需插入物理SIM卡,用户可以更加灵活的选择运营商套餐,或者在无需解锁设备、购买新设备的前提下随时更换运营商。

由于不再需要为设备设置一个独立的SIM卡槽,采用eSIM设计的设备将拥有更轻、更薄的机身,同时eSIM能够显著降低运营商的SIM卡采购成本、码号资源管理成本。

扩展资料

eSIM应用领域

eSIM卡在物联网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eSIM卡轻薄小巧、无需换卡和空中写卡的特性十分符合物联网连接的需求。据某研究机构预计,2022年eSIM卡市场规模将达到440亿元,而数码、车联网和公共设施将是2020年eSIM卡的三大主要应用方向。

除运营商外,互联网巨头和手机厂商同样在eSIM卡上发力,包括小米、联想等多家企业已在自家的笔记本产品上集成了eSIM功能。有观点认为,随着eSIM卡的普及,运营商、手机企业、互联网巨头之间对该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eSIM卡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三大运营商纷纷开展eSIM试点

是的,物联网eSIM卡在物理大小上比普通SIM卡更小。eSIM卡的尺寸仅为12388mm,而标准SIM卡的尺寸为2515mm,nano-SIM卡的尺寸为12388mm,因此eSIM卡比nano-SIM卡还要小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eSIM卡并不是物理上的卡片,而是一个嵌入到设备中的虚拟晶片。eSIM卡不像传统的SIM卡需要插入插槽中,而是通过安全的全球性的无线网络连接技术进行激活和配置。
相对于普通的SIM卡,eSIM卡的优势在于其集成度更高,可以大大减小设备体积和重量,方便设备厂商在小型设备中使用

继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之后,近日,中国移动上线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该业务自2019年1月23日至2019年12月进行试行。又一家运营商在eSIM推广上“松了口”意味着,随着一点点的突破,eSIM在国内的普及终有一天会到来。

eSIM前世今生

eSIM卡这一技术概念最早在2010年被提出,所谓的eSIM是指Embedded-SIM(嵌入式SIM卡),就是将传统的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本质上还是一张SIM卡,只不过它变成了一颗SON-8的封装IC,集成到移动设备当中。

这意味着用户不再需要繁琐的步骤拆卸SIM卡,不用去识别标准卡、micro卡、nano卡,也不用去管什么型号的手机匹配什么类别的SIM卡,省去了不少的麻烦。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连接可靠性的问题,也可以有效缩减手机的卡槽空间,相较于实体SIM卡可以减少高达90%的空间,使得手机变得更为纤薄。省去的SIM卡的卡槽和卡托等附件,可以降低这部分的成本。

eSIM是可编程的,支持通过OTA(空中写卡)对SIM卡进行远程配置,实现运营商配置文件的下载、安装、激活、去激活及删除。

对于用户来说,更换网络运营商不再需要换卡,eSIM卡可以在不同运营商的多种套餐之间自由切换。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所在地区以及信号质量实时切换运营商,像选WiFi一样方便。对于出国 旅游 或者异地出差来说尤其方便。

eSIM卡可实现一卡多设备,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同号同时在线,共享同样的流量服务,这使得这些设备可以不受使用场景的限制,随时随地联网独立使用,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从安全性上看,由于手机不再需要实体卡,更安全地保证了用户数据的安全。因此今后黑客想办法破解被盗手机已经变得没有必要。

尽管eSIM有着多重优势,但与SIM卡相比,也有一定的劣势,比如eSIM卡芯片损坏,更换起来可能成本较高;如果具备eSIM卡手机给他人使用,新老号码切换难度增加;如果手机出现故障或丢失,补卡、补号相关业务或者更换手机可能造成困扰。

eSIM领域巨头云集

在eSIM卡的推广中,终端厂商是先行者,尤其是苹果公司,可谓是开路先锋。

2014年9月,苹果在发布iPad Air 2时就首次将eSIM卡的概念带到了实际产品中。

2015年8月,三星Gear S2成为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

2017年10月,Google发布的Pixel 2与Pixel 2 XL成为首款兼容eSIM的智能手机。

在国内,互联网巨头和手机厂商同样在eSIM卡上发力,包括小米、联想等多家企业已在自家的笔记本产品上集成了eSIM功能,华为推出的HUAWEI WATCH智能手表2018版也支持eSIM功能

在终端设备商们纷纷投入eSIM怀抱的同时,三大运营商也开始发展eSIM业务。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步子比中国移动迈得都快,中国移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近日才姗姗来迟。因而,亦有业内人士指出,联通、电信都推出了这一业务,使得中国移动在eSIM业务的态度上出现了松动。

eSIM是奶酪还是毒药?

手机卡经历了最早的SIM卡,再到Micor-SIM卡,再进化为Nano SIM卡,手机卡越做越小,从技术层面上看,eSIM技术早已成熟,eSIM卡的远程配置规范在2016年初已经正式发布。

而从需求层面上看,eSIM能实现一号多终端的功能,可简化用户的账号管理,在当下可穿戴热潮、物联网浪潮下,eSIM卡的市场需求可谓巨大。

据权威部门预测,至2020年,新增eSIM连接数将达到2亿个,全球将拥有346-864亿部内置eSIM卡的智能手机。德国电信甚至大胆预计,至2025年,eSIM将全面取代传统SIM。

三大运营商纷纷开展eSIM业务,说明通信业开始启动改变SIM卡的使用模式,配合5G的升级,为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做准备。目前物联网、车联网所运用到的eSIM技术是厂商和运营商共同推进的。

既然好处那么多,为何eSIM迟迟难以普及?总的来说,运营商的利益、设备的部署、政策的落实都是e-SIM普及缓慢的原因。特别是对运营商来讲,既面临着巨大机遇,也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有沦为管道的风险。

eSIM卡使用户可以在不同运营商的网络间进行切换,这无疑降低了消费者对运营商的依赖用户通过eSIM卡直接面向手机生产商,则为终端厂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终端厂商则非常积极地推动这项技术,它们希望通过eSIM获取更多的用户控制权。

在传统业务被互联网冲击得七零八落的情况下,用户(号码)成为了运营商唯一的藩篱,一旦这个都被突破,运营商就真的是彻彻底底的通道了。

● 运营商原来SIM卡的采购体系、供应模式将会转变。

● SIM卡满号资源管理也将有一些相应的转变。

在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上,比如预置的证书如何统一、号码与运营商的对接由谁来把控、空中下载过程中如何来保证信息安全等问题都需解决。

还有就是,SIM卡所依附的基础增值业务就会失去。小小一张实体SIM卡片,却承载着用户数据这一运营商们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数以亿计用户的名字、号码、资费套餐、使用习惯等等。

此外,用户的流动性增加,运营商对用户资源争夺力度加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运营商要部署很多的远程配置管理的系统,导致它的运维服务的成本也有所提升。对于运营商来说需要对现有的管理系统和硬件设备进行一定的改良和部署。

苹果曾向美国司法部提出投诉,指控AT&T和Verizon进行了合谋,阻碍苹果推广eSIM,但并未成功,而此前的西班牙就是前车之鉴。西班牙监管机构曾要求运营商将用户更换网络的处理时间缩减到24小时,结果导致用户流失率猛增。

对此,某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出于安全问题、实名制等方面的需求,目前运营商均暂不考虑eSIM进入手机,但会做好相关的技术储备。

有专家表示,应该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eSIM的应用,eSIM业务将会覆盖物联网及消费电子领域,eSIM取代实体SIM卡会是大势所趋。(小青桔)

— The End —

更多 科技 生活相关信息,请关注公众号“晓说通信”(ID:txxxbwz)

E-SIM卡:相当于内嵌于手机当中。

SIM卡:是实体卡,需要用户安装。

SIM卡

一、介绍:

SIM卡是(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 客户识别模块)的缩写,也称为用户身份识别卡、 智能卡, GSM数字移动电话机必须装上此卡方能使用。在电脑芯片上存储了数字移动电话客户的信息,加密的 密钥以及用户的电话簿等内容,可供 GSM网络 客户身份进行鉴别,并对客户通话时的语音信息进行加密。

二、作用:

1、 存储用户相关数据,包括固定存放数据(国际移动用户识别号IMSI、鉴权密钥KI等);有关网络的数据(位置区域识别码LAI、移动用户暂时识别码 TMSI、禁止接入的公共电话网代码等);相关的业务代码(个人识别码PIN、解锁码PUK、计费费率等);电话号码簿等用户信息。

2、用户PIN码(SIM卡的密码) *** 作和管理。

3、用户身份鉴权,确认用户身份是否合法,鉴权过程是在是在网络和SIM卡之间进行的。

4、SIM卡中的保密算法及密钥(SIM卡中最敏感的数据是保密算法A3、A8、密钥Ki、PIN、PUK和Kc。A3、A8算法是在生产SIM卡时写入的,无法读出。PIN码可由用户在手机上自己设定,PUK码由运营者持有,Kc是在加密过程中由Ki导出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087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0
下一篇 2023-07-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