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术:解密《教父》中耐人寻味的细节(十)

关于术:解密《教父》中耐人寻味的细节(十),第1张

关于术:解密《教父》中耐人寻味的细节(十)

《教父》一书中,有四个场景的描述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品读的。分别是保利奉命教训两个流氓小青年;克莱门扎处置叛徒保利;迈克尔刺杀索洛佐和警官以及教父年轻时解决恶霸法努奇。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柯里昂家族 这个组织,有完整的一套做事手法 ,上至教父,下至最基层的小头目,都掌握了这套手法,并且运用自如。

当然,这套做事手法,完全是脱胎于教父的手段。 首领做事是什么风格的,手下自然而然在做事的时候会带有这种风格的痕迹。

在教父年轻时,当初的克莱门扎和忒西奥,做事完全是凭感觉和经验去做的,不存在什么科学合理的手段以及妥善的风险规避。

所以,完全可以说,从教父解决恶霸法努奇这个行动中开始。这套做事手法才得以确定下来,并且能在组织中一直用到几十年后。而真正折服了克莱门扎和忒西奥的,并不仅仅是这套手法,而是 教父确定这套行动方案背后缜密的分析与判断和严谨的逻辑思维。

教父的这一风格是深深的影响了克莱门扎等一众手下。几十年后,桑尼和克莱门扎还能对迈克尔·柯里昂刺杀索洛佐的行动方案去做补充和说明。可想而知,教父的 这套行事风格完全是成了组织文化的一部分了 。

现实中,我们去看待一个组织,一个团体,如果内部没有什么所有人都认同的一些东西,那基本这个团体是没有什么发展的。每一个成功的团队, 都应该存在一种很鲜明的痕迹,从上到下都认同的文化或者价值观 。

同样的,如果一个组织一个团体。掌握决策权的那一部分人,不存在一种能影响和带动手下的理念和风格。那么,这个团体也很难往前走多远。因此,团队对新加入的伙伴,如果单纯只培训怎么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去讲团队的发展史,不去讲团队是依靠哪种理念发展至今,不去说明这套理念能帮助团队将会走得更远的原因。那么,新加入的伙伴,最后只知道怎么做事,学会了,也并不会对所在的团队产生什么认同感,流失率是非常大的。就算没有流失,等到这个队员成了管理层,那么他带出来的人对团队就更谈不上忠诚了。团队内部出现分歧,往往就来源于此。而 解决这种麻烦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从最上层开始,就要形成思想和理念的统一,并且往下一直贯彻到底。认同的留下,不认同的出局,这其实是规避风险的一部分。

扯得有点远,其实今天只是想单纯的探讨一下柯里昂家族这个组织做事手法。是否能给现实中我们带来些许借鉴意义。

首先要说明的是,任何一套行动方案都不值得我们过多地去探讨,而 支撑这套方案背后的逻辑和思考才是我们该注重的部分。

做任何事情的准备工作:

由动机开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

保利教训流氓是上头吩咐,克莱门扎处置保利也是因为上头吩咐要处置叛徒,迈克尔针对索洛佐和警官是为了保护父亲,教父年轻时解决法努奇是因为对方欺人太甚,他要反抗。

现实中,我们要去做任何事,也一定要想明白自己的动机,我为什么一定要去做?

创业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罢,我是为了什么?

为了做出一个能满足大家需求的东西?想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想证明一下自己?抑或是创建一个能不断产生效益的东西或者项目?还是单纯的想赚大钱? 创业本质上是为了取悦自己 。

是为了不荒废自己的生命还是为了家庭所迫要有一笔稳定的收入支撑生活?不想太辛苦,同时做到能顾及家庭与事业。 工作往往是生活所迫 。

我去赴约,仅仅是想维持彼此的情谊,还是想借此达到什么目的?我要追这个女孩,是想要跟她有个结果,还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私欲?我要发脾气,是单纯地发泄情感和表达不满,还是想要从对方那获取什么,或者是给对方亮明态度? 生活中处处是小事,但生活无小事 。

想清楚了自己的动机,也就理顺了自己的目标 。

那么接下来就是把要做的事情分阶段了,比如 开始,经过,收尾。或者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等。

并且 每个阶段要有一个很明确的界限或者说小目标 。到什么程度就算达成了这个阶段,可以开始下一阶段了。

比如,保利揍流氓,小目标就是要保证这俩流氓身边不能跟着其他人,避免误伤或暴露。克莱门扎处置保利,小目标就是带保利出门,并且不能引起他怀疑。迈克尔刺索洛佐,小目标也是排除对方的怀疑,令对方失去警惕。同样的,教父解决法努奇,小目标也是取信于对方,并且要让很多人看到对方从我家出门,降低一部分潜在风险。

到 第二个阶段,就要考虑其中几个最关键的步骤了。反复推敲这几个环节的细节 ,任何有可能出现的状况都应考虑进去。怎样才能保证不出问题,如果实在出了岔子, 是否有一到三个补救措施 。

这一阶段是需要时间最长,需要考虑进去的东西也最多。 反复推演对方一步一步会怎样做,或者说情况会出现哪些改变。可以把这一阶段再分解成几个小阶段,再重复上面的步骤,越细致越好 。比如,迈克尔刺索洛佐这件事,中间就涉及到要在人多的场合,提前把武器送进去,怎样在取武器的时候不让对方怀疑,征询对方,能否去厕所等等。

最后是怎么收尾,或者说第三阶段的发展。 收尾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这个跟第二个阶段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这个阶段更应该考虑的是风险问题。

还是拿迈克尔的例子来说明,首先要保证不被当场抓到,就要不露痕迹的扔掉武器,其次快速离开现场,就必须提前安排机动等候,最后是保证其接下来不能出任何一点安全问题。

而这些,都是在没开展行动之前就应该形成的方案,并且是要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 出了岔子再补救,都是很被动,只能说明方案不完善,有漏洞。

论重要性,收尾和经过都极为重要,如果风险系数特别大的话,收尾的重要性是要摆在最前面的。开始阶段,一般人都付得起试错成本。

所以,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能像书中那样。先养成制定严谨计划的习惯,那么成功率会高很多。如果一个团队都能有这种习惯和风格,那么这个团队的成功率会大幅提高。

这里不得不补充一点, 我们能接受的最坏结果是什么?毕竟人力有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可抗拒因素,谁能保证出门不被雷劈,不被车撞呢?如果说,最坏的结果我们买得起单,那就开始制定行动方案 吧。

《教父》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CSkz1oSktXTsuR3h2CKdTA

提取码: ju11  

该片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以维托·唐·柯里昂为首的黑帮家族的发展过程以及柯里昂的小儿子迈克如何接任父亲成为黑帮首领的故事。1973年该片获得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奖 [1]  。2007年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教父》是1972年拍的吧,至今仍然是一部经典。

想到去看它的原因,是因为上周末和P弟兄吃饭的时候,他说起他在看这部片子。作为一个以弟兄为主要服侍目标的我而言,关于男人的东西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吧,毕竟在帮助别人之前,首先要塑造自己。

看完片子,也看了若干影评,很清楚的是人们都一直把这个片子解读为一部黑帮片,很少有人真的站在所谓“God Father”这样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称谓呢?

God Father这个词的来源,其实是从天主教来的。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在婴儿寄洗的时候,在属世父亲之外设立的一个“属灵父亲”。字典上的定义是:在婴儿或幼儿受洗礼时,赐以教名,并保证承担其宗教教育的人;天主教、正教以及一些新教宗派(圣公会等)行洗礼时为受洗者设置的男性监护人和保护人。

如果追寻圣经的依据的话,可以看哥林多前书4章:

4:14 我写这话,不是叫你们羞愧,乃是警戒你们,好像我所亲爱的儿女一样。

4:15 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

4:16 所以我求你们效法我。

4:17 因此我已打发提摩太到你们那里去。他在主里面,是我所亲爱有忠心的儿子。他必题醒你们,记念我在基督里怎样行事,在各处各教会中怎样教导人。

......

关于“教父”的历史渊源,引用一段天主教内的说法是:

过去我们在谈到教会开始有隐修院生活的时候,曾提到隐修院院长被尊称为父亲(padre或abate)的习惯,理由就是因为当隐修院院长的人对院中隐修士的照顾必须无微不至,形同父亲一样,这种习惯今天仍然存在。初世纪的时候,教会里面负责训导的人是主教,他也有权利委托另一个人执行训导的职务。因此,主教们都被尊称为父亲,有时候更被称为'爸爸'(papa),今天,'爸爸'这个尊称在天主教里面只用来称呼罗马教宗而已。除了隐修院院长和主教被称为父亲外,慢慢地,凡是肩负训诲和讲道这种超性职务的人,不一定是主教,也都被称为父亲。今天,西方国家一般都称教会的神职人员为'父亲',中国人则称他们为'神父',因为他们的职责是教导和训诲伦理道德及宗教信仰这方面属于精神心灵的事物。不论是父亲或神父,这两个名词都或多或少隐含著称呼的人和被称呼的人之间的安全和信赖的关系。

身为父亲的人,他最基本的使命和任务便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所以,他是一位十足地肩负传统的人,他必须把过去珍贵的和正确的事物传递给后来的人,也要把前人错误的、失败的经验告诉子女,以免他们重蹈覆辙。说明了这些与'父亲'这个名词有关的种种意义之后,我们便多少可以了解'教父'在教会中的身份地位。

前面我们说过,教会所尊称的'教父'是初世纪教会的作家,这些作家的著作引领我们追本溯源,回到我们信仰的根本'耶稣'那里去,因为他们在时间上远比我们接近耶稣基督。今天的人很重视寻根的工作,寻根并不是退步、退化或念旧,而是为了鉴古知今,为了确实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生活,为什么这样信仰。我们都希望知道早期的基督信徒,在还没有受到时代的考验和塑造之前,他们的思想和信仰生活状况,因为从那里我们可以发现、可以找到最原始、最纯真的信仰生活,这为我们净化信仰有很大的帮助。

所谓教父,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新约圣经最早的读者,他们研读新约圣经以后,便把所领会的心得用当时还不是很有系统、很有规范、思想很严谨明确的时代语言书写成书,作为基督信徒信仰生活的食物养料。教父们除了首先阅读新约圣经之外,更用耶稣基督的观点来阅读旧约圣经,然后邀请基督信徒完全用基督学的眼光、在圣神的启发之下,来窥探新旧约整部圣经所要传达的讯息。为此,我们探本究源,直溯教父,并不是要抛弃或轻视介于教父时代和我们今天之间这一段长达一千五百年以上的教会历史和经验,而是为能更彻底地认识和吸收没有遭到时间磨损、没有被历史渣滓掩盖的纯净的基督讯息。

或许我们要问:教会的这些教父都生活在什么时代呢?或者说教父时期是哪个年代呢?根据教会一般传统来说,教父时期从新约圣经书写完毕、开始有人撰写有关基督信仰的文学作品起,到第八世纪结束为止。为什么说到第八世纪结束为止呢?因为那些有关基督信仰的文学著作到了这个时期便衰微了,这个现象在西方尤其明显。在这段大约长达七百年的时期中,这个很具有特性的基督信仰文学也慢慢地在演变,它从起初以讲解谈论圣经为主要目而逐渐演进为专门性的、比较倾向于学术性质的作品。就因为这样,才形成后世至今所称的'教父学'这门大学问。

其实,教父时期是不是那么明确地随着第八世纪的消逝而终结呢?也不一定,因为文学是一种很有耐性的生命,不容易随着事态的消失而云消雾散。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教父的时代要延续到十二世纪中叶才真正结束,因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教会大学者、大圣师、法国的圣伯尔纳多(Bernardo di Clairvaux,1090-1153)是教父时代最后的掌门人。

......

扯得也许有点远了,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今天在基督教会里面,我们所说的“属灵权柄”与“属灵遮盖”,其实在很多意义上就是这个“教父”意义的另外一种诠释吧。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当承担了一个“教父”的角色之后,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自己和神混淆起来,把自己当成神吧。尤其是,用很多并不见得正确的,或者说是神认可的手段,去达到目的。

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一旦方法和手段错了,或者说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其实最后往往就变成了自以为神了。电影中的“教父”,本人其实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神在地上的化身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114902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6
下一篇 2023-05-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