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默认调度器三大机制

Kubernetes:默认调度器三大机制,第1张

在 Kubernetes 项目中,默认调度器(default scheduler)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一个新创建出来的 Pod,寻找一个最合适的节点(Node)。

而这里“最合适”的含义,包括三层:

所以在具体的调度流程中,默认调度器会首先调用一组叫作 Predicate 的调度算法,来检查每个 Node。然后,再调用一组叫作 Priority 的调度算法,来给上一步得到的结果里的每个 Node 打分。最终的调度结果,就是得分最高的那个 Node。如果出现资源竞争,那就需要通过 Preemption 的抢占机制来进行调度。

Predicates 在调度过程中的作用,可以理解为 Filter ,即:它按照调度策略,从当前集群的所有节点中,“过滤”出一系列符合条件的节点。这些节点,都是可以运行待调度 Pod 的宿主机。

GeneralPredicates 负责的是最基础的调度策略。比如, PodFitsResources 计算的就是宿主机的 CPU 和内存资源等是否够用。

PodFitsResources 检查的只是 Pod 的 requests 字段。Kubernetes 的调度器并没有为 GPU 等硬件资源定义具体的资源类型,而是统一用一种名叫 Extended Resource 的、 Key-Value 格式的扩展字段来描述的。

像上面这样一组 GeneralPredicates ,正是 Kubernetes 考察一个 Pod 能不能运行在一个 Node 上最基本的过滤条件。所以, GeneralPredicates 也会被其他组件(比如 kubelet )直接调用。

这一组过滤规则负责的是跟容器持久化 Volume 相关的调度策略。其中, NoDiskConflict 检查的条件,是多个 Pod 声明挂载的持久化 Volume 是否有冲突。比如,AWS EBS 类型的 Volume,是不允许被两个 Pod 同时使用的。所以,当一个名叫 A 的 EBS Volume 已经被挂载在了某个节点上时,另一个同样声明使用这个 A Volume 的 Pod,就不能被调度到这个节点上了。

这一组规则主要考察待调度 Pod 是否满足 Node 本身的某些条件。比如,PodToleratesNodeTaints,负责检查的就是我们前面经常用到的 Node 的“污点”机制。只有当 Pod 的 Toleration 字段与 Node 的 Taint 字段能够匹配的时候,这个 Pod 才能被调度到该节点上。

这一组规则跟 GeneralPredicates 大多数是重合的。比较特殊的,是 PodAffinityPredicate 。这个规则的作用,是检查待调度 Pod 与 Node 上的已有 Pod 之间的亲密(affinity)和反亲密(anti-affinity)关系。

在具体执行的时候, 当开始调度一个 Pod 时,Kubernetes 调度器会同时启动 16 个 Goroutine ,来并发地为集群里的所有 Node 计算 Predicates,最后返回可以运行这个 Pod 的宿主机列表。

同时,为每个 Node 执行 Predicates 时,调度器会按照固定的顺序来进行检查。这个顺序,是按照 Predicates 本身的含义来确定的。

在 Predicates 阶段完成了节点的“过滤”之后, Priorities 阶段的工作就是为这些节点打分。这里打分的范围是 0-10 分,得分最高的节点就是最后被 Pod 绑定的最佳节点。

LeastRequestedPriority 是 Priorities 里最常用到的一个打分规则。

公式如下:

可以看到,这个算法实际上就是在选择空闲资源(CPU 和 Memory)最多的宿主机。

公式如下:

其中,每种资源的 Fraction 的定义是 : Pod 请求的资源 / 节点上的可用资源 。而 variance 算法的作用,则是计算每两种资源 Fraction 之间的“距离”。而最后选择的,则是资源 Fraction 差距最小的节点。

可以看出, BalancedResourceAllocation 选择的,其实是调度完成后,所有节点里各种资源分配最均衡的那个节点,从而避免一个节点上 CPU 被大量分配、而 Memory 大量剩余的情况。

ImageLocalityPriority 是在 Kubernetes v1.12 里新开启的调度规则,即:如果待调度 Pod 需要使用的镜像很大,并且已经存在于某些 Node 上,那么这些 Node 的得分就会比较高。

为了避免这个算法引发调度堆叠,调度器在计算得分的时候还会根据镜像的分布进行优化,即:如果大镜像分布的节点数目很少,那么这些节点的权重就会被调低,从而“对冲”掉引起调度堆叠的风险。

NodeAffinityPriority 、 TaintTolerationPriority 和 InterPodAffinityPriority 这三种 Priority。

它们与 PodMatchNodeSelector 、 PodToleratesNodeTaints 和 PodAffinityPredicate 这三个 Predicate 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是类似的。但是作为 Priority,一个 Node 满足上述规则的字段数目越多,它的得分就会越高。

当一个高优先级的 Pod 调度失败后,该 Pod 并不会被“搁置”,而是会“挤走”某个 Node 上的一些低优先级的 Pod 。这样就可以保证这个高优先级 Pod 的调度成功,这就需要用到 Preemption 抢占机制。

当上述抢占过程发生时,抢占者并不会立刻被调度到被抢占的 Node 上。事实上,调度器只会将抢占者的 spec.nominatedNodeName 字段,设置为被抢占的 Node 的名字,所以这就是主要方法。

上面这个 YAML 文件,定义的是一个名叫 high-priority 的 PriorityClass ,其中 value 的值是 999999999 。Kubernetes 规定,优先级是一个 32 bit 的整数,最大值不超过 1000000000(10 亿,1 billion) ,并且值越大代表优先级越高。而超出 10 亿的值,其实是被 Kubernetes 保留下来分配给系统 Pod 使用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证系统 Pod 不会被用户抢占掉。

这个 Pod 通过 priorityClassName 字段,声明了要使用名叫 high-priority 的 PriorityClass 。当这个 Pod 被提交给 Kubernetes 之后,Kubernetes 的 PriorityAdmissionController 就会自动将这个 Pod 的 spec.priority 字段设置为 999999999 。

Kubernetes 调度器实现抢占算法的一个最重要的设计,就是在调度队列的实现里,使用了两个不同的队列。

凡是在 activeQ 里的 Pod,都是下一个调度周期需要调度的对象。所以,当在 Kubernetes 集群里新创建一个 Pod 的时候,调度器会将这个 Pod 入队到 activeQ 里面。调度器不断从队列里出队(Pop)一个 Pod 进行调度,实际上都是从 activeQ 里出队的。

这是专门用来存放调度失败的 Pod,类似 Rabbitmq 使用的 死信队列 。当一个 unschedulableQ 里的 Pod 被更新之后,调度器会自动把这个 Pod 移动到 activeQ 里。

当遍历完所有的节点之后,调度器会在上述模拟产生的所有抢占结果里做一个选择,找出最佳结果。而这一步的判断原则,就是尽量减少抢占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所以接下来,调度器就会通过正常的调度流程把抢占者调度成功,在这个正常的调度流程里,是一切皆有可能的。

在为某一对 Pod 和 Node 执行 Predicates 算法的时候,如果待检查的 Node 是一个即将被抢占的节点,即:调度队列里有 nominatedNodeName 字段值是该 Node 名字的 Pod 存在(“潜在的抢占者”)。那么,调度器就会对这个 Node ,将同样的 Predicates 算法运行两遍。

欢迎收藏个人博客: Wyatt's Blog ,非常感谢~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0519?utm_campaign=guanwang&utm_source=baidu-ad&utm_medium=ppzq-pc&utm_content=title&utm_term=baidu-ad-ppzq-title

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scheduling-eviction/kube-scheduler/

https://dominik-tornow.medium.com/the-kubernetes-scheduler-cd429abac02f

https://alibaba-cloud.medium.com/getting-started-with-kubernetes-scheduling-and-resource-management-4d819c901b8c

一般情况下我们部署的 Pod 是通过集群的自动调度策略来选择节点的,默认情况下调度器考虑的是资源足够,并且负载尽量平均,但是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能够更加细粒度的去控制 Pod 的调度,比如我们内部的一些服务 gitlab 之类的也是跑在Kubernetes集群上的,我们就不希望对外的一些服务和内部的服务跑在同一个节点上了,担心内部服务对外部的服务产生影响;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服务之间交流比较频繁,又希望能够将这两个服务的 Pod 调度到同一个的节点上。这就需要用到 Kubernetes 里面的一个概念:亲和性和反亲和性。

亲和性有分成节点亲和性(nodeAffinity)和 Pod 亲和性(podAffinity)。

在了解亲和性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非常常用的调度方式:nodeSelector。我们知道label是kubernetes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用户可以非常灵活的利用 label 来管理集群中的资源,比如最常见的一个就是 service 通过匹配 label 去匹配 Pod 资源,而 Pod 的调度也可以根据节点的 label 来进行调度。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查看我们的 node 的 label:

现在我们先给节点node02增加一个com=youdianzhishi的标签,命令如下:

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show-labels参数可以查看上述标签是否生效。当 node 被打上了相关标签后,在调度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这些标签了,只需要在 Pod 的spec字段中添加nodeSelector字段,里面是我们需要被调度的节点的 label 即可。比如,下面的 Pod 我们要强制调度到 node02 这个节点上去,我们就可以使用 nodeSelector 来表示了:(node-selector-demo.yaml)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 describe 命令查看调度结果:

可以看到 Events 下面的信息,我们的 Pod 通过默认的 default-scheduler 调度器被绑定到了node02节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nodeSelector属于强制性的,如果我们的目标节点没有可用的资源,我们的 Pod 就会一直处于 Pending 状态,这就是nodeSelector的用法。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感受到nodeSelector的方式比较直观,但是还够灵活,控制粒度偏大,接下来我们再和大家了解下更加灵活的方式:节点亲和性(nodeAffinity)。

之前了解了 kubernetes 调度器的一个调度流程,我们知道默认的调度器在使用的时候,经过了 predicates 和 priorities 两个阶段,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往往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一些实际需求来控制 pod 的调度,这就需要用到 nodeAffinity(节点亲和性)、podAffinity(pod 亲和性) 以及 podAntiAffinity(pod 反亲和性)。

亲和性调度可以分成软策略和硬策略两种方式:

软策略就是如果你没有满足调度要求的节点的话,pod 就会忽略这条规则,继续完成调度过程,说白了就是满足条件最好了,没有的话也无所谓了的策略

硬策略就比较强硬了,如果没有满足条件的节点的话,就不断重试直到满足条件为止,简单说就是你必须满足我的要求,不然我就不干的策略。

对于亲和性和反亲和性都有这两种规则可以设置: preferredDuringSchedulingIgnoredDuringExecution和requiredDuringSchedulingIgnoredDuringExecution,前面的就是软策略,后面的就是硬策略。

nodeAffinity

节点亲和性主要是用来控制 pod 要部署在哪些主机上,以及不能部署在哪些主机上的。它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组合了,不只是简单的相等匹配。

比如现在我们用一个 Deployment 来管理3个 pod 副本,现在我们来控制下这些 pod 的调度,如下例子:(node-affinity-demo.yaml)

上面这个 pod 首先是要求不能运行在 node03 这个节点上,如果有个节点满足com=youdianzhishi的话就优先调度到这个节点上。

下面是我们测试的节点列表信息:

可以看到 node02 节点有com=youdianzhishi这样的 label,按要求会优先调度到这个节点来的,现在我们来创建这个 pod,然后使用descirbe命令查看具体的调度情况是否满足我们的要求。

从结果可以看出 pod 都被部署到了 node02,其他节点上没有部署 pod,这里的匹配逻辑是 label 的值在某个列表中,现在Kubernetes提供的 *** 作符有下面的几种:

In:label 的值在某个列表中

NotIn:label 的值不在某个列表中

Gt:label 的值大于某个值

Lt:label 的值小于某个值

Exists:某个 label 存在

DoesNotExist:某个 label 不存在

如果nodeSelectorTerms下面有多个选项的话,满足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了;如果matchExpressions有多个选项的话,则必须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才能正常调度 POD。

pod 亲和性主要解决 pod 可以和哪些 pod 部署在同一个拓扑域中的问题(其中拓扑域用主机标签实现,可以是单个主机,也可以是多个主机组成的 cluster、zone 等等),而 pod 反亲和性主要是解决 pod 不能和哪些 pod 部署在同一个拓扑域中的问题,它们都是处理的 pod 与 pod 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个 pod 在一个节点上了,那么我这个也得在这个节点,或者你这个 pod 在节点上了,那么我就不想和你待在同一个节点上。

由于我们这里只有一个集群,并没有区域或者机房的概念,所以我们这里直接使用主机名来作为拓扑域,把 pod 创建在同一个主机上面。

同样,还是针对上面的资源对象,我们来测试下 pod 的亲和性:(pod-affinity-demo.yaml)

上面这个例子中的 pod 需要调度到某个指定的主机上,至少有一个节点上运行了这样的 pod:这个 pod 有一个app=busybox-pod的 label。

我们查看有标签app=busybox-pod的 pod 列表:

我们看到这个 pod 运行在了 node02 的节点上面,所以按照上面的亲和性来说,上面我们部署的3个 pod 副本也应该运行在 node02 节点上:

如果我们把上面的 test-busybox 和 affinity 这个 Deployment 都删除,然后重新创建 affinity 这个资源,看看能不能正常调度呢:

我们可以看到处于Pending状态了,这是因为现在没有一个节点上面拥有busybox-pod这个 label 的 pod,而上面我们的调度使用的是硬策略,所以就没办法进行调度了,大家可以去尝试下重新将 test-busybox 这个 pod 调度到 node03 这个节点上,看看上面的 affinity 的3个副本会不会也被调度到 node03 这个节点上去?

我们这个地方使用的是kubernetes.io/hostname这个拓扑域,意思就是我们当前调度的 pod 要和目标的 pod 处于同一个主机上面,因为要处于同一个拓扑域下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把拓扑域改成beta.kubernetes.io/os,同样的我们当前调度的 pod 要和目标的 pod 处于同一个拓扑域中,目标的 pod 是不是拥有beta.kubernetes.io/os=linux的标签,而我们这里3个节点都有这样的标签,这也就意味着我们3个节点都在同一个拓扑域中,所以我们这里的 pod 可能会被调度到任何一个节点:

这就是 pod 亲和性的用法,而 pod 反亲和性则是反着来的,比如一个节点上运行了某个 pod,那么我们的 pod 则希望被调度到其他节点上去,同样我们把上面的 podAffinity 直接改成 podAntiAffinity,(pod-antiaffinity-demo.yaml)

这里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节点上面有一个app=busybox-pod这样的 pod 的话,那么我们的 pod 就别调度到这个节点上面来,上面我们把app=busybox-pod这个 pod 固定到了 node03 这个节点上面来,所以正常来说我们这里的 pod 不会出现在 node03 节点上:

这就是 pod 反亲和性的用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115860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7
下一篇 2023-05-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