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可概括为一句话:“建立.lnk,改名.lnk易于记忆和输入,集中lnk到某目录,加此目录到path”。
如果全明白就不用往下看了。如果很不明白,也别担心。下文很详细,由浅入深,无论何种水平,都保证学会。
1. 示例
win+r,有意义的读法应该是 win run,表示同时按下windows键和r键,等同于开始菜单的“运行”。注意,只是效果等同,从速度来看,按win+r比用鼠标要快很多倍。用win + r启动常用程序,1秒钟足矣。
比如,笔者要打开MS Office Word程序时,一共只要按下4个键:{win}+r w {enter},一秒钟足矣。基本上,笔者启动任何常用软件,都是这种{win}+r xx {enter}模式,按键最少4个,多也不超过个6个。其中的xx就相当于软件的缩写,比如我常用的有:ooo=OpenOffice,o=Opera, wps=wps,xls=MS Excel,ppt=MS PowerPoint,m=Maxthon,fx=Firefox,fx3=Firefox3,tc=Total Commander,tb=Thunderbird,wn=工作笔记(WorkNote.txt),pn=个人笔记(Private Note),addr=通讯录文件,5=酷极五笔……
启动常用的软件、打开常用的文档或目录、访问常用的网页,甚至完成任何重复性工作——这一切 *** 作,都可以用win+r快速开始。
2. 体验:最简单方法(初级)
这么神奇的win+r,并且可以这样个性化,是不是很复杂呢?绝不是。真正的好方法,是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但又是很简单的。只须2步,就能体验到win+r之简,之便,之实用。
步骤1:相信你最常用的程序或游戏,在桌面上已经有快捷方式了。那就选择其中的一个,并它的名字改短一些,最好是1-3个字母。比如,把Word快捷方式改为w,或把某游戏快捷方式改为yx(就是游戏的汉语拼音缩写啊)。
步骤2:把改名后的桌面图标复制(或移动)到 c:\windows目录下。
现在试一试 win+r w,或win+r yx,是不是大功告成了呢!
3. 总结:四大优势
现在你已经掌握了win+r方法。它具有如下特点:
最绿色。如果使用类似功能的软件,即便不要安装,也总要复制解压;即便再小巧,也会占用硬盘空间(或者,有时候不是硬盘空间的问题,而是软件数量过 多,看起来管起来都不方便);再省资源,也要长期驻留内存,占用一定资源,甚至出现在系统托盘图标中。而win+r模式,则是真正的零成本、零占用,是使 用 *** 作系统的自带功能。说win+r最绿色不会有人反对吧?你反对?它已经超越了绿色,达到了无色的境界?同意。
最快捷。不再需要鼠标,不再需要切换界面,不再需要进入层层菜单,甚至不需要睁着眼睛,只要1秒钟,按下几个键,程序就启动了。甚至比你说“芝麻开门”用的时间还短。
最稳定。还用说吗?装的软件越少,系统当然越稳定。最简单,当然bug就最少。
最人性。它不会象一般热键工具那样,限定你“单字母+特殊键(alt/shift/ctrl)”这种极不便于记忆的方式,而是改用普通字符串,可以由你自 由命名。比如一个MS Word,喜欢简洁者可命名为w;如果w已被占用(比如Wink),可称为doc;如果你很有才,也可以称为“微软帮我来写字”——没错,可以是中文!这 种自由的命名方式,在遇到多个程序缩写接近,或一个软件的多个版本时,处理起来很自由。
因此,我极力推荐win+r模式。把它用好了,不再需要任何专门启动工具,桌面和快速启动栏也不再拥挤。
4. 学习:最标准的做法(中级1)
上面是最简单的做法,适合要求少、对快捷方式无须过多管理的用户。如果你希望有更深入的应用和了解,则我推荐下面的标准4步法。
步骤1:找到目标,为它建立快捷方式。
上例的桌面图标,以及开始菜单、快速启动栏,很多已经是快捷方式。但对于更多的程序、文档、目录,你要掌握手工建立快捷方式的做法。也很简单,在资源管理器中右键点击它,在d出菜单上选“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或“创建快捷方式”。
步骤2:为快捷方式改名
如何改名,大家都应该都会了(F2),我只推荐一些原则。
最根本的原则就是适合自己。比如,你记性好但键盘慢,则尽量让名称短一些,比如只用一个字母。如果你不在乎打字速度,一心装酷给别人看,则完全可以把notepad.exe快捷方式改为“我现在要打字了!”。再如选择拼音缩写,还是英文缩写等。
最常用的保持最短,比如单字母(word→w)。次常用的可以多几个字母(wink→w被占用,就用wink,或wi)。
用文件名后缀作缩写是个好办法。word→doc, powerpoint→ppt……
多版本只需要加数字或其他标识。比如fx2=Firefox v2.0,fx3=Firefox 3beta。再如tc=Total Commander官方原版,tcz=Total Commander张学思版,tcee=TC shanny版……
步骤3:快捷方式移到专门目录
比如,我把这些快捷方式都移动到目录d:\short,这样方便管理。有些快捷方式当时常用,过了一段时间就不用了,可以不定期查看一下,及时清理无用信息。
其实,步骤2和步骤3没有先后顺序。
步骤4:专门目录加入系统path变量
任何 *** 作都有多种方法,加入path变量的步骤是“桌面→ 我的电脑→右键菜单→属性→高级→系统变量→path”。
5. 原理:知其所以然(中级2)
当用户按下win+r xyz enter时,一无所知的计算机面对xyz,是这样思考并行动的。
① 查系统变量path,得到多个目录,比如 C:\WINDOWS\system32; C:\WINDOWS; C:\WINDOWS\System32\Wbem; d:\short; d:\Program Files\jZip……
② 依次搜索上面的目录,找是否有叫作 xyz.cmd, xyz.exe, xyz.bat, xyz.lnk的文件。(实际还会到注册表中找相关信息)
③ 从 d:\short 发现了 xyz.lnk
④ 从 xyz.lnk 中,找到真正要运行的文档或程序的位置,比如 d:\Program Files\tc7.0\TOTALCMD.EXE,以及其他信息(比如窗口是否最大化等)
⑤ windows启动真正的目标文档或程序
对于.lnk文件,你可以参见xxx;或右键点击此文件,“属性”。其实你从属性中,看到的就是它的全部内容。如果你觉得这不算是查看文件,也可以试着用记事本打开.lnk,多少也能有点认识,但请不要用记事本修改或保存。
另外,了解此原理后就会明白,为什么缩写不能与系统已有命令重复。比如,d:\short\cmd.lnk是不起作用的,因为 cmd 会优先对应到 c:\WINDOWS\system32\cmd.exe。如果你有类似的名称,则可以加数字,或再补充几个字母,以避开系统名称。
6. 高级应用及扩展知识
6.1 快速切换ip地址
对于经常切换IP 地址的网友来说,这一技巧极其实用。我如果出差到了上海,只要 win+r ip sh 即可;回到北京,再按一下 win+r ip bj 就好了。如何实现,见《用批处理快速切换IP》。
6.2 快速访问网页
其实,不仅是程序和文档可以快速访问,网页也是可以的。只要先对网址建立.url,再建立.lnk即可。但是,在建立lnk时,要克服windows自做聪明的做法才行。
在浏览器(比如IE)中,打开一个网页(比如 http://blog.xbeta.info), 然后,菜单“文件→发送→桌面快捷方式”。但这时的快捷方式是.url文件,实际是一个文本文件(可以用Notepad打开,可以编辑保存),放到 path下也不在检测之列。所以,还得为.url建立.lnk文件。但问题是,你用常规方法只能得到.url的复件,并不能产生.lnk文件。错不在你, 而在于windows自做聪明,“.url就是网页的快捷方式啊。为什么一定要建立lnk呢?这个用户可能有问题。那就再复制一个url吧。反正在桌面上 又不显示后缀,用户不会发现的……”这就是windows的思路,把它认为的通常情况作为绝对情况来默认处理,所以,让很多个性化用户很反感(但必须承 认,对多数初级用户是易用的)。
如何绕过windows呢?如果你用Total Commander,就根本不存在此问题(正因如此,我以前从未发现过此问题,经网友提示,才补充了此段)。如果你能看到.url 的后缀,就可以先把.url删除,再建立.lnk,再恢复.url,再修改.lnk指向此url。实际上,如果你建立了第一个指向url的lnk,以后只 要复制修改即可。如果你看不到.url后缀,那么也就无从修改后缀了,则只好任意复制一个lnk(最好是源自htm的,这样图标一致),进行修改了。
如果还看不明白,请见flash教程:http://xbeta.ys168.com →wink制作的教程 → url-lnk.zip 。
6.3 快速而自动完成系列 *** 作:win+r结合AHK
比如,可以按下 win+r gm,就会自动打开浏览器,自动进入gmail网页,自动输入用户名、密码,进入了Gmail信箱。
再举善用佳软在工作中实际用的2例。win+r n,则自动打开Lotus Notes,自动输入密码,进入了公司邮箱。win+r mock,则自动打开SAP,自动连结mock环境,自动输入用户名密码,进入了SAP 回归测试系统。这些自动 *** 作都是借助一款神奇的小软件,AutoHotkey完成。
7. 总结
追求高效率的工作方法,并不意味着用大量“高级”软件,而是把很多基本功能运用好,贯通融合,来满足“真正的需求”。也就是说,善用比佳软更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