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科研成果

哈佛大学科研成果,第1张

哈佛大学科研成果

哈佛大学(简称哈佛),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也是著名的常春藤联盟学校之一。有8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1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第一)、18位菲尔兹奖获得者(世界第一)、13位图灵奖获得者(世界第四)曾在此工作或学习。他们在文学、医学、法律、商业等诸多领域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顶尖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同时,哈佛也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它诞生于1636年,最初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创建。它最初被命名为新市民学院,以纪念约翰·哈佛牧师,他在学院成立初期给予了慷慨的支持。该校于1639年3月更名为哈佛学院。1780年,哈佛学院正式更名为哈佛大学。截至2014年,学校现有本科生67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500余人。

2016-17年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哈佛大学排名第一,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一,QS世界大学排名第三,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六。2017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世界大学声誉排名,哈佛大学位列全球第一。

科研经费

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在全球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一,2013年达到320亿美元,是仅次于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最大捐赠基金。哈佛平均每年的研究经费超过7.5亿美元,为14个学院的数百个研究机构提供支持。

影响因子(IF)

2014年3月27日,《自然》发表年度报告,2013年公布高质量论文贡献指数。哈佛大学排名第一,中科院在这个榜单上排名世界第六。在《科学观察》(science watch)1999-2009年发表论文的引用排名中,哈佛大学也位列第一。

排名 制度 CC3 第4条 1。美国哈佛大学158.99英镑387英镑 2。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84.68 228 3。 美国斯坦福大学 80.21 170 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73.46 181 5。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6。中国科学院,中国63.15 7。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法国 8。日本东京大学 9。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 10。英国剑桥大学48.52英镑151英镑 1999-2009年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机构 排名 机构 论文 引用 每篇论文引用 哈佛大学UNIV分校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UNIV分校 UNIV·华盛顿 斯坦福大学UNIV分校 加利福尼亚州UNIV市 密歇根州UNIV 54612 948621 17.37 UNIV加州伯克利分校 加州UNIV三藩市 UNIV·潘46235 931399 20.14

重大成就

1922年,英国医学院首次完成胰岛素注射。

1954年,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科学家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john franklin enders)及其团队因成功人工培育脊髓灰质炎病毒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0年,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首次完成起搏器植入。

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因发现内耳耳蜗分析和传递声音的物理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2年,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因其DNA双螺旋模型理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因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5年,物理学教授朱利安·施温格因其在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与理查德·费曼和赵勇一郎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现代有机合成之父伍德沃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67年,眼科医生乔治·沃尔德因在视网膜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1年,国民生产总值之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2年,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oseph Arrow)因对一般均衡理论的杰出贡献,与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3年,华西丽·列昂惕夫因对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6年,无机化学家威廉·利普斯科姆因为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77年,约翰·范·弗莱克(John Van Fleck)因“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内维尔·莫特(Neville Mott)共同获得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9年,史蒂文·温伯格因实验验证Z玻色子和电磁作用混合导致宇称破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大统一理论的先驱、哈佛大学教授glashow一同获奖。

1980年,baruj benacerraf因发现控制免疫反应的遗传细胞表面结构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同年,沃尔特·吉尔伯特和弗雷德里克·桑格因为发展了DNA测序方法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981年,大卫·胡伯因对视觉系统(视皮层细胞解读视网膜编码脉冲信息的能力)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4年,卡洛·鲁比亚因在发现弱作用传播子W和z的大规模实验方案中起决定性作用,同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化学教授达德利·赫施巴赫与李远哲和约翰·波兰尼分享了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因为他们在势能面上研究了化学基元反应系统的动力学。

1989年,诺曼·拉姆齐因研发超精密铯原子钟和氢脉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0年,约瑟夫·默里因对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研究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同年,elias james corey因发展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2年,里卡多·贾科尼因其对X射线天文学的开创性贡献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4年,琳达·巴克因其在嗅觉方面的杰出研究与理查德·阿克塞尔一起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2005年,罗伊·格劳伯(Roy glauber)因对光学相干量子理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杰克·绍斯塔克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制,与两位科学家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3年,马丁·卡普勒斯(martin karplus)因“创建了复杂化学系统的多尺度模型”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22783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25
下一篇 2022-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