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华学生留学香港

一个清华学生留学香港,第1张

一个清华学生留学香港

一个清华大学生在香港留学后的感悟写得很好。想去香港留学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为即将到来的人生打好心理基础。我是1998年本科毕业的,顺利考上了研究生。那时候的我只是一个懵懂的书呆子,纯洁的像个高中生。我在清华这样的技校待了四年,僧多粥少。那姑娘仿佛是山脚下的一只老虎,神秘得让我一见就脸红。未来对我来说是什么“学完再说”。反正我成绩还可以。我不白读书。用我哥哥的话说,天上掉馅饼了。正好香港回归一周年,教育部将派一批本科毕业生到香港科技大学读研究生,加强两地教育科研交流。当然,清华要占很多地方。部门几个很厉害的人去了美国,所以这个蛋糕就落到我头上了。这真是一块好蛋糕。不用考G,考托和全额奖学金。甚至学校和教育部安排了所有的手续。我一分钱没花。后来,HKUST的联系人抱怨中国的效率和繁琐的程序。至于麻烦的过程,我还是一无所知。

HKUST

我是这样糊里糊涂来到香港的。依山傍海的科大,美得像世外桃源,现代化的建筑让我们眼前一亮。当时一哥们说:“妈的,是用银子堆在荒山上的。这个物质条件对我来说足够了。”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亚洲最美的校园,但我毫不怀疑。据说香港政府觉得贸易和服务的优势正在受到中国沿海城市的挑战,科技就是竞争力,所以下了狠心投资建这个学校,请学者。

耗资400亿港币,相当于微软一年的净利润。有组织的参观,教授的演讲,英语的培训很快就过去了,当时的新鲜感和兴奋感也渐渐淡去。每天面对青山海景,终于麻木了。由此可以推断,娶一个漂亮的老婆,如果不是为了炫耀,是没有意义的。

据360张研留学广州的老师李介绍,大部分教授都是中国人,很多都是台湾省和大陆出生的。相反,香港人是少数,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北美的名牌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们在这里的待遇很好。他们的博士总是要和他们的名字和照片联系一辈子,所以哈佛和斯坦福当然是香的。教授一年能拿一百多万港币,也就是一个月能买辆车,比一般美国大学都高。知识真的很有价值,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向往。我回去和教授吃饭,聊到大陆大学教授的待遇,他们觉得:“知识分子真是贱到可耻的地步。”

我们无话可说。反正不是我的错。然而,钱并不容易得到。很多老师三十出头,还没拿到教授职称。他们和学校只有几年的合同,其他学者也在不断申请,所以压力很大,辛苦程度甚至比公司的打工仔还不如。既然自学很重要,那么学生的培养就会被耽误。

刚进来的时候,很多老师和我们亲切交谈,然后就不见了。我认识他们很久了。当然,研究生是有导师的。只要他们不去找他,他肯定不会来找我。课后,有绝对的自由。那时候,自由是很惬意的。

萧伯纳说人生的苦闷。

是的,一是欲望没有满足,二是满足了。这确实是部分真理。当我住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时,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商店买东西,不用担心付不起账单,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我的时间。前六个月,我发现自己的心情每况愈下。西方的建筑设计会充分发挥个人的所谓隐私保护。进了宿舍,几乎感觉不到别人的存在。同一单元的人也有独立卧室。所有人进入房间,关上门,被隔离。没有人不好意思敲门。刚来的时候认识的一群人,后来发现根本见不到了,好像消失了。住在一起的都是三十多岁的大叔级人物。偶尔能说一两句,但永远说不多。大家好像都住在不同的空房间做研究,忙得顾不上其他人。

平心而论,对于一个成熟的科研人员来说,如果他有明确的目标和兴趣,不再对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准备投身于科研,那么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环境。但我是一个懵懂眼神的少年,却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很难描述那种茫然的痛苦。我找不到人一起玩。我只是开关窗户,不停地喝水,但还是觉得不舒服。

怀念在清华的破楼里互相探望的日子,怀念在楼道里抱着一个篮球被人打招呼大哭一场的日子,但是思念解决不了问题。以孩子的心理进入一个成熟严谨的环境是一个考验。

住在香港

据说香港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其实1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不算小,但是大部分都是山,可利用的地方不多。很多商业区都是加海而建的。亚热带气候,而且到处都是山和海湾的地方,风景当然好。香港的气候比北京舒适一万倍。冬天冷得不行,夏天不太热,连四季都没有清晰的感觉。只是上半年天气有点潮湿。整天感觉湿漉漉的,北方人受不了。

香港交通极其发达,公交车从不拥挤,也很少堵车。不过香港的路比北京窄很多,公交车也没少,所以布局和管理更好。看来北京要国际化还需要努力。这是真正的购物天堂,东西也不贵。电器和服装可能比北京便宜,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因为没有关税,他们肯定比大陆便宜。所以不要带很多衣服,够便宜了。但餐饮、理发等服务行业,员工人工、房租等都比内地贵好几倍。能够自由往返深圳也是身在香港的一大优势。一天可以轻松往返几次。在香港留学的学生,只要拿到香港的临时身份z,加上护照上的盖章,就可以自由出入境。

经常有人问起香港的影视明星,但是到了香港就觉得那些人只是打工仔,背后有更有影响力的老板。一旦老板不想赢了,明星很快就会消失,新人会取而代之。看他们拼命唱歌跳舞,其实是生存的需要,是商业社会里的绝对驱动力。

香港的金融和信息服务业相当发达,在所谓的第一世界中也相当突出。他们可以非常便宜地享受xyk、电信和互联网服务。所以有些在香港呆久了的人不适合回来,主要是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当然也有其他系统和其他软件的原因。

说到学校生活,物质条件比国内任何一所大学都好,甚至比美国很多学校都好。香港的学生很少住校,所以周末学校很冷清。通常大陆学生可以独享学校设施、大型计算机房和运动场、舒适的游泳池,这些都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学生宿舍条件好,会做饭,自己做饭比在饭店吃饭便宜。因此,mainland China的学生总是乐在其中,他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度过周末,制作食物取乐。餐馆里既有中餐也有西餐。中餐以广东口味为主。忙的时候,营养是最重要的。如果味道不对,那就只能将就了。

目前香港的内地学生不多,总共四五百人。所有学校都有学生社团,是比较松散的组织,有一些交朋友的机会。周末会组织看电影,跳舞。当考试或论文临近时,没有人有心情参加活动。香港的学生很好相处。成长在成熟社会的人,相对比较单纯,比较好玩。

不像有些大陆学生,经常过度规划自己的明天,把自己开得很累。他们也开始对大陆感兴趣,虽然他们常常不知道湖南和四川,而只知道秦始皇和毛泽东。只要你主动和他们交流,就能交到很多朋友。粤语不是障碍,很多人都能听普通话。况且粤语并不难学,一不小心就会成长很多。

经过多年功利教育的辛苦培养,一路来到当地,发现自己彻底被骗了。在我成功地通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后,我终于不知道为什么我要通过这些与我的生活有很大距离的考试。这个所谓的优秀学生只是不停地让自己符合“优秀”这个外在标准来麻痹自己的虚荣心,而自己,真正的自己,从来没有存在过,没有发展过。我上过的课程没有一门能帮我解决当时的苦恼,那么每天学那些微分方程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父母的笑脸和人们的认可?每年拿奖学金的清华毕业生就是这样一个怪物: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生活是什么,不接触社会,二十出头。但是遇到女生就觉得不舒服,会解各种方程,却解不出自己的谜题。硕士之路指日可待,但我不知道该不该这样走下去。这是我的追求吗?一个智商很好的人,努力了好几年才变成这样?

这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只是暴露得太晚了。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小哥哥小姐姐还是会面临的。我相信清华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同学。当我看到他们天真的讨论:G 2***,拓6**,GPA 3。*,学校排名前**,

似乎多年的努力只是为了几个数字,人生的终极目标是goabroad。我不禁为他们担心。这也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对做研究并没有真正的兴趣,但是当他们耗尽精力获得一个去国外做科研的机会时,心里却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他们甚至对生活没有真正的规划,对自己的兴趣一无所知。如果他们是为了出国而出国,那么在告别了父老乡亲之后,就会迎来抑郁症的开始。

香港的学生很实际。大部分都是毕业后去赚钱,争取三十多岁结婚买房。如果你跟一个香港人说你28岁了还在读博士,他会觉得你很失败,可能根本赚不到钱。而留校读博士的港生,都是真正喜欢做研究,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他们的认真让我们这群大陆学生变得善变而焦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22900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25
下一篇 2022-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