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为什么那么贵

镜头为什么那么贵,第1张

为什么镜片这么贵 镜片本质上是玻璃制品。为什么有的能卖到几万块钱?这里讨论的范围仅限于1000-12000元出头的镜头。我觉得这样定价的镜头更符合值得讨论的范围。 谣言一:玻璃很便宜:我们家窗户上的玻璃很便宜,透光性也不错。其实都是很初级的二氧化硅晶体(这里水晶是广义上的结晶的名称,玻璃是无定形的,初中或者高中的物理已经说过了),而且含有很多会影响光学质量的元素。最简单的就是我们从玻璃的侧面观察,发现玻璃是绿色的,因为含有铁。 其实元素很多,但是这些东西完全不影响玻璃作为窗户的应用,可以忽略。 但是当涉及到复杂的光学仪器时,这些元件中的许多必须被移除或控制,因此增加了制造成本。 有些东西要去掉,有些东西要加上。 用作透镜的玻璃一般需要较高的折射率,以提高其光学性能。早期的玻璃通过添加铅来达到这一目的,但后来因为环保的需要而被禁止。而是用了一些更贵的元素(具体那些我就不知道了)来达到这个目的,进一步增加了成本。 磨玻璃的成本很高,不是因为手工磨(现在还在用手工磨玻璃的镜片,不具备销量巨大的特点),而是因为玻璃本身的硬度很高,需要找一些比它硬很多的特殊合金来磨,而这些合金也是消耗品,成本也是呼之欲出。 当然有些很便宜的镜片用的是有机玻璃,随便磨一磨就好了。 镀膜,现代光学仪器都用多层镀膜,设备同样贵,技术专利。 特殊玻璃,比如非球面镜,磨的贵,超低色散镜片,成分贵,萤石,其实就是氟化钙。早期是自然使用,现在都是手工制造,是佳能的专利(不过这东西不用在 销量巨大 在镜头上) 综上所述,镜头玻璃其实很贵。 谣言二:人工安装嵌入镜头,人工昂贵。 除了施耐德、徕卡、原装蔡司(都不是销量巨大的镜头)之外,市面上很容易看到的镜头几乎没有完全手工组装的。有些模块先用机器组装,然后每个模块再由人组装。 镜头没什么神秘的,不过都跟画葫芦一样。 日本厂商已经把一些便宜的镜头放到国外组装了,所以组装和嵌入的成本并不比一般电子设备高多少。 所以安装嵌入人工其实也不贵。 谣言三:镜头设计虽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但是产量大的话可以稀释。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伽利略把一个凹透镜和一个凸透镜折叠在一起组成望远镜的故事,镜头的设计永远是先计算好的。有曲率的玻璃产生什么样的折射,怎么折叠,有多远,产生什么样的图像,都是完全计算出来的。 以前是靠人算,现在是靠电脑算,但还是要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 现代晶状体的结构远比以前复杂。设计一个需要的钱是以百万人民币计的,所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和便宜。 所以一个镜头结构设计出来之后,是可以申请专利保护的。 但是,镜片的产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毕竟不是IPHONE。今年5月23日,佳能宣布EF镜头累计产量达到9000万。 但是我生活中所有型号的数量都不够IPHONE 4S的销量。 不管量产的镜头有多好,实际数量都很少。 如果你手里有稍微值钱的镜头,看看他们的镜头号,你会发现他们的生产量基本都是以万为单位(宾得,索尼),比较厉害的都是以十万为单位(佳能,尼康)。 这足以说明,越稀有的镜片(不一定是光学质量更好的镜片),在设计、生产、流通等环节分摊成本的能力越低,价格越高。 所以普通消费者咬咬牙弄个便宜的红圈还是可以的,但是一般人是买不起让你买个50的1.2或者套个徕卡的。 至于摄影器材,应该说是在几乎所有消费品的顶级领域,也就是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两毛钱,一块钱三毛钱。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很少有渠道了解工程师为了追求极致的光学品质有多疯狂。 再加上德国蓝领的工资表很吓人,或者那些两三万的镜头可以原谅。 这里还是那句话,现在的镜头再好,手工磨出来的镜头也是少之又少。 在机器不发达的年代,师傅很重要,但是现在的机械技术已经超越人手的精度太多了。就像你以前听过象棋大师和电脑比赛的故事,现在呢?哪位高手还出来丢脸? 现在还流行手工镶嵌,这不是为了提高精度。前面说了,功夫的工人都可以做,就是为了省钱。 获得一个带移动镜头的机械臂比雇佣一个真人要贵得多。 当然也有一些镜头超出了我的讨论能力,比如大画幅镜头,甚至还有一些变态镜头。那些才是真正的不惜工本的。 2007年,卡尔·蔡司还在Photokina展出了一款1700毫米的F4中画幅镜头。据说卡塔尔的一个富商专门为拍摄野生动物制作的,重达256kg。它是目前世界上非军方使用的最大长焦镜头,据说价格达到几百万美元。是装在悍马上用的 。很多朋友表示对手磨的信心很高,说最好的镜片应该还是手磨。 在这里,我想再次强调一下我的观点:现在的数控机床可以做到纳米级的精度,我想不到人类的手可以做到这种程度。 的确,在一些顶级领域,需要的产品不多的时候(一般是一两件),还是会手工制作,但基本不是基于精度,而是基于成本。 比如最好的望远镜镜片都是手工制作的,我觉得完全可以。 最好的基本是NASA用的等级。那么镜片的直径至少有几十甚至几百厘米,需要的量肯定不多,也就不需要开发精密机床来磨削了(成本会非常非常高),所以会用到人。 用手磨一块,量一下,精度不够,改进一下,再磨一次,侧一次,再磨一次,再量一次。总有一个符合标准的产品,然后这个东西就完了。这才是真正的精准手工制作的过程。 加州大学天文学院的教授们自己制作镜头。 萤石由氟化钙(CaF2)结晶而成 其显著特点是极低的折射率和色散,对红外线和紫外线有良好的透过率。 不过,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它还具有普通光学玻璃无法达到的明亮细腻的描绘性能。 因为光线通过一般镜头造成的对焦偏差会导致色彩发散,从而降低拍摄图像的清晰度,这种现象称为色差。 萤石镜片是最适合摄影的镜片,因为它对光线的色散很小,几乎没有色差。 而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像单反相机镜头那么大的萤石,可以说制造人造萤石镜头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愿望。 谣言四:所有镜片都要镀膜吗? 光会在任何物体上反射,无色玻璃也不例外。区别在于光线的角度是否会形成反射效果。 以氧化镧光学玻璃为例,其透光率可达90%以上,但有10%会被反射出去,形成刺眼的光线。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镀膜技术应运而生,以增加透光率 。当然,涂装工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涉及到涂装工艺、涂装种类、涂装颜色、涂装保养等。不同工艺价格不同。 谣言五:相机镜头加工复杂吗? 除了上一篇文章介绍的徕卡和蔡司原装镜头是手工制作,市面上几乎没有镜头是手工组装的。况且徕卡定位是高端奢华路线,手工组装的镜片更能凸显其品质。 但是日系相机镜头一般都是流水线组装,但是流水线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涉及到很多加工步骤。 以一块简单的玻璃坯料为例,有选材、研磨搅拌、煅烧多次熔化、除渣消泡、最后挤出成型等几十道或上百道工序; 磨制成镜片,镀膜,形成镜头组, 镜筒选材和精加工,表面抛光,这又是一条生产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28277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8
下一篇 2022-09-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