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再次火爆,原因在于当前特殊的新时代形势。一是受疫情影响,各产业链主体联系愈发紧密,产融结合成为银企合作的目标和方向,而供应链金融天生就产生于实体产业和金融机构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二是各项新科技的蓬勃发展让供应量金融原本的确权难、流转难、信息收集难等问题得到解决。
供应链金融再次火爆,原因在于当前特殊的新时代形势。一是受疫情影响,各产业链主体联系愈发紧密,产融结合成为银企合作的目标和方向,而供应链金融天生就产生于实体产业和金融机构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二是各项新科技的蓬勃发展让供应量金融原本的确权难、流转难、信息收集难等问题得到解决。
在这个背景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于是,如何做强供应链产业链,如何革新金融服务模式,各大商业银行都开启了自己的探索。
其中,具有“金融+实业”优势的中信银行和蒙牛合作的案例,结合供应链金融的网络生态创新趋势,通过企业信用标准化、服务模式平台化、产融深度整合定制化等一系列组合打法,将企业、银行、供应链等紧紧串在一起,构建起了一张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
底层盘活:核心企业信用成为标准化、可流通的付款凭证,向产业上下游层层传递。
要让金融深入供应链,形成相互协同的网络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传统供应链金融更多依托核心企业应付账款为上游融资的局面。
供应链金融的传统模式,是以核心企业信用为基础,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开展融资。供应链金融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企业未来现金流入进行融资的模式,未来现金流入越可靠,风险越低。最受欢迎的一种模式就是基于供应商对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的保理融资。但这种模式显然只能服务于一级供应商,对于二级、三级等没有与核心企业直接发生业务关系的供应商就很难借力,因而难以满足许多行业的需求。
从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为16.41万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高达15.46%、GDP中占比超过16%,这一比例已经重回20世纪90年代初清理“三角债”时期的历史高位水平。国家在此时将供应链金融上升至国家战略,其实也有此中考虑。
因此,目前亟需找到一种方式,真正地盘活产业链。何谓盘活?盘活就是提升资产的流动性,把流动性差的资产变为流动性强的资产,把单一企业的“死”资产转化为可在产业链之间传递的“活”资产。资金流动不再是沿着上下游的单一流向,而是可以实现双向互动,这样就构筑起了真正的资金网络。
以中信银行为代表的银行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让核心企业的信用成为标准化、可流通的付款凭证。让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够作为流通手段参与交易,让供应链金融不再是提供单向流动性的借贷业务,而是真正为整个产业链注入可上可下、双向流动的金融活水。
且看中信银行为蒙牛设计的方案:信e链综合服务方案,先是引入电子付款凭证,通过核心企业,也就是蒙牛,开具电子付款凭证,让一级供应商的应收账款在多级供应商之间流转;同时,实现电子付款凭证的可拆分性,供应商可根据资金需求自主选择额度。
这样一来,核心企业信用就相当于一个标准化的应收账款,在产业间实现流通,从而盘活了整个产业。具体来说,产业链上所有的供应商可以使用这个可拆分的付款凭证进行交易,这种凭证的开具是基于供应链交易的,是不能脱离于供应链关系而存在的,因其依托于核心企业产业链条、风险相对可控。以信e链为代表的这种电子化、可拆分的供应链金融新式服务方案,如能在各个行业推进,便能够很好地应对应收账款余额高的经营问题。
万物触网:构筑平台沉淀数据价值,让金融服务精准呼应企业需求
当前,大多数供应链金融方案是都是基于线下的供应链运营——线下合同签订、线下谈判、线下审批、线下放款等。而银行业务具有属地化经营的原则,面对供应商遍布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产业链时便难以覆盖。就像中信银行和蒙牛的合作案例中,蒙牛的生产基地几乎遍及全国所有省份,供应商地域分布极广,如果采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只能由不同地区的分支行开展对各自属地的业务。
于是中信银行给出蒙牛的方案是——打造自动化、数据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这个思路和巨头蒙牛的数字化转型十分契合。疫情之下,巨头蒙牛已经早早开启了数字化转型——成立了数字化战略项目组,推动核心业务链的全方位数据采集,打造平台化、生态化的数智化经营模式。体现到供应链上,就是推动供应商的自动化、数字化发展。
于是中信银行将信e链打造成为全线上化 *** 作的金融平台,解决地域难题,从空间上扩大供应链金融网络。从供应商资格认证、电子付款凭证的流转、供应商融资申请到银行放款,再到最终的还款,全都线上化、自动化 *** 作,广大供应商、贸易数据实现触网。
这种平台化的综合融资方案,实际上是响应“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口号、结合在产业的多年经验所进行的一种创新。平台化的模式结合当下的金融科技和数据应用能力,可以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形成深度整合以及服务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平台上各个交易方一旦产生良性的互动,便会产生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平台运营方便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各个交易方,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也能够获得更可观的回报。
另一方面,随着平台的扩张,连接数量和数据会呈几何倍数增长,平台的价值也水涨船高。对于供应链金融平台来说,银行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互动越多、关系越紧密,越可能对整个产业链的运营提效,例如基于对平台上运营信息实时、正确的捕捉,也让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得到消除,企业可以获得更精准的金融服务。
不过,由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特点千差万别,完美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需要最后的一步——产融深度绑定。
“洞”察客户:银行不仅仅是资金的提供者,必须成为升级迭代服务方案的提供者。
供应链金融著名学者宋华说过一个例子,一家卖电钻的公司,年终总结的时候大家都在说电钻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如何领跑市场,但公司CEO却说,恭喜最多的客户购买了我们公司生产的洞。
洞,就是客户所追求的价值,也是其购买电钻的核心原因。对于银行来说,也需要思考客户所需要的价值——即那个“洞”是什么。“电钻”可能是可行的方案,但市场会发生变化,“电钻”不会永远是最合适的方案。
对于供应链金融服务,“电钻”往往被认为是为供应商提供资金,但其实客户追求的“洞”是提升产业链的运营效率,进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够理解目前客户所需求的已不仅仅是资金需求,而是一套集成的、综合性的服务方案。而这套方案的设计,离不开银行与企业的深度互动。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产业特点、交易方式、适合的交易结构都极为不同。例如,有的企业拥有议价能力较强的供应商,上游根本不存在账期,甚至还需预付货款,这不一定是因为上游是强势企业,而仅仅可能是受到行业供需的影响。那么针对这种情况,传统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方案显然就不适用。
并且,要搭建供应链金融网络体系,形成产融平台,也需要充分了解不同产业的特点。可以说,供应链金融的种种特性都决定了其必然要走上定制化服务的道路。这就对银行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过去银行往往偏好标准化的产品。另一方面,要求银行深度介入产业,不再仅仅是资金的提供者,而必须升级迭代为服务方案提供者。
通过中信银行蒙牛方案可以一窥对于这种趋势的一种典型应对方式。
再如债券类产品、授信产品、交易银行产品等成套的组合打法,摆脱了过去单一标准化产品的束缚,从流动性提供商转为综合性金融方案提供商,深入到产业链的运营当中,大大提升了客户粘性。
此外,为了与这种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相匹配而进行的内部组织改革,都建立在对蒙牛及乳业产业链长期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知道了“洞”是什么,才能知道客户需要的是什么“电钻”。
结语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信任问题很难解决。供应链金融解决的正是这个难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所经历的金融机构主导、核心企业主导、平台主导再到金融科技主导的四个阶段,也是银行逐步深入产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来创新其信任解决方案的过程:
前供应链金融:很难获取信息,也无法取得担保,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融资;
供应链金融1.0:基于核心企业的上下游,直接利用核心企业信用;
供应链金融2.0:核心企业掌握信息,开始能够为上下游“拍照”;
供应链金融3.0:平台全面、深入掌控信息,开始能够为各参与方“录像”;
供应链金融4.0:利用金融科技为交易各方布置全面的“实时录像”,掌握实时、动态的信息,建立数字信用。
这个简单的对比所凸显出来的供应链金融4.0的巨大优势,正是其备受关注和热捧的原因所在。各大银行都希望通过这方面的创新,响应国家号召,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处所谓的服务型金融——即通过供应链金融,将银行、企业、产业链深度绑定在一起,构建起金融服务网络,最终形成柔性组织网络形态,提升整个产业的经济绩效。这张网既能够全方位满足各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赋能产业链,也是当前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延展业务的一大途径。
中信银行为蒙牛设计的方案中,通过资产标准化、流程平台化和服务定制化这三个核心方案,从建网、扩网到加速流动,形成一张紧密高效的乳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从而达到对供应链层层伙伴的成就和助力,这对银行如何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