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白居易最喜欢15岁的小女孩,姬妾养到18岁就要换一批。
到了70岁的时候,折腾不动了,将樊素和小蛮放还。
年少时,白居易是个痴情人,与邻家女孩青梅竹马,却没有结果;中年时,娶了同事的妹妹,却还在惦记着心头的白月光;到了晚年,白居易更是放浪形骸,不断纳妾,成了后人眼中的好色老头。
这个写出《长恨歌》的男人,了解了他那场烂俗且虐心的初恋,也许会改变你对他的认知。
01初恋湘灵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国现实主义诗人。
彼时,离世人眼中的盛唐已经过去了20年之久,白居易出生没多久,家乡就发生了战乱。
2岁时,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一直在外任职,二人鲜少见面,白居易的童年是与母亲陈氏相伴度过的。
直到长大些,白居易才跟随母亲,投奔了在徐州任职的父亲。
虽然世道艰难,但是陈氏对白居易是寄予厚望,从小悉心教导。
年幼的白居易从小就聪颖过人,展露出了文学天赋。
三岁会认字,五岁学作诗,九岁通声韵。
凭着天赋与后天的努力,白居易10岁就开始写诗,并且很快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
但是,相比于做个文人,白居易似乎更想要入朝为官。
在大唐璀璨如星河的诗坛中,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都曾对那个繁华的长安眷恋不舍。
如今,少年的心中,也悄然埋下了一个“长安梦”。
11岁时,徐州发生战乱,为了躲避战乱,白季庚将家人送去了宿州符离安顿。
自白居易记事起,他总是跟随父亲到处奔波,如今到了符离,有了难得的安稳。
母亲陈氏对白居易非常严格,她每日都教导白居易要好好念书,不要与农家的孩子一样,日日只知道玩耍,也不要和他们过多的接触。
母亲的期望与自己的梦想重合,少年心中,入仕,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目标。
12岁,在符离读书。
13岁,在符离读书。
14岁,在符离读书。
15岁,在符离读书。
公元788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他的梦想,第一次踏入了长安。
当时的长安,虽不如盛唐时那般繁华,但是文人墨客也是汇集于此。
想要一朝成名,入仕为官,没有名家的提携,绝非易事。
于是,白居易寻找机会,结识了宰相好友顾况,希望能得到他的举荐。
那一日,白居易带着他的诗集拜访了顾况。
当时,顾况在诗坛颇具盛名,生性高傲的他对眼前的这个愣头前丝毫没放在眼里,他瞥了一眼诗集上的名字,白居易!顾况露出一丝嘲讽,调侃道:“白居易?这个名字不对,长安房价如此之贵,想要在这里白居可不容易。
”白居易连忙说道:“老师,您还是先看看我的诗作吧!”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细细品读完白居易的诗,感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那一年,16岁的白居易名动长安城,成为了诗坛闪耀的新星,文人们争相结识,权贵们将他奉为座上宾。
但是,白居易没有获得举荐,他是清醒的,他没有留恋长安的繁华。
于是,贞元六年,19岁的白居易回到了符离。
有了顾况的支持,白居易像打了鸡血一样,日日苦读,从不懈怠。
常年用功,读到口舌生疮,写到手心生茧,甚至少年白头,终换一身文采绝代。
母亲陈氏对白居易寄予厚望,她说,白居易是属于长安的,爷爷与父亲的路他也同样要走。
白居易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也从来不敢违背。
但是,少年心思懵懂,偶尔也会向往窗外的自由生活。
读书时,他总会偷偷望向窗外,看着同龄人在水中嬉戏,田间打闹,山间唱歌,好不快活。
直到一日,他偷偷望向窗外时,一抹身影闯入眼帘,女孩出落得亭亭玉立,巧笑倩兮,少年的心瞬间被击中了。
他急忙放下书本,跨门而出,拦下了女孩。
他说:“你好,我叫白居易,我想认识你!”那一年,少年19岁,女孩15岁,一段爱恋,终是开了花。
女孩名叫湘灵,出生于贫寒的农家,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大家闺秀的端庄。
整日在田间劳作,跑跑跳跳,天真烂漫。
湘灵性格活泼,有着皎皎月光般的明亮笑容,有着百灵鸟般婉转动听的歌声,这一切在白居易眼中尤为美好。
他为湘灵做了一首诗,希望湘灵能懂他的心。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湘灵是农家女,不认识字,他便用最朴素的语言,一字一句地念给她听。
湘灵日日从白居易窗前经过,目光触及时,又羞涩躲开。
胆子大了一些后,湘灵便会托着脑袋,伏在窗前,看着白居易摇头晃脑地读着那些他不懂的诗。
这是白居易最美好的日子,曾经只知读书的少年,如今懂得了爱情。
一日,白居易送给了湘灵一面明镜,他说:“诗人刘希夷曾给心爱的女孩写过一首诗'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
'”还有一句没说出口的,他,想娶湘灵为妻!湘灵羞涩地接过镜子,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从此,二人情根深种,渐渐长成了彼此缠绕的花。
爱情虽然美好,但是现实终究残酷。
很快,母亲陈氏发现了白居易与湘灵的感情,于是,他们的爱情有了最烂俗的情节,棒打鸳鸯!母亲陈氏出生于颍川陈氏,是名门望族,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她认为,白居易的妻子即便不是官宦世家的女子,也会是书香门第,但绝不是湘灵这样的农妇!但是,这一次,白居易没有再听从母亲的话,他说,此生非湘灵不娶。
陈氏听闻此言,勃然大怒,为了斩断白居易的情思,陈氏带着白居易再次离开了符离。
贞元九年,父亲白季庚迁任襄阳别驾,母亲陈氏带着家人一起去襄阳与父亲团聚。
临别时,湘灵将明镜还给了白居易,说:“我等你回来,若想我了,就看看这面镜子。
”白居易握着手中的匣子,郑重地点了点头。
车轮渐渐启动,白居易渐渐模糊了双眼,湘灵的身影也渐渐模糊,直到再也看不见。
一路上,白居易频频回眸,期待能看见湘灵的身影。
他跨过高山,路过湖水,总是不经意间就想起湘灵,每次思念都是泪眼滂沱!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在襄阳的日子里,白居易又回到了苦读的状态。
因着父亲官职不低,白居易的生活也渐渐富足起来。
但是,他仍想起在符离的清贫日子,因为那里有他的湘灵。
夜深人静时,他总是无法入睡,寸寸相思,刻入骨髓。
他相思成疾,无声哭泣。
而母亲陈氏对此一无所知,她天真地认为,白居易终究会忘记的。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白居易只想回到符离,再看一眼湘灵。
贞元十年,父亲白季庚去世,23岁的白居易扶柩回到符离,为父亲守孝三年。
他再一次见到湘灵,可是这次,因为礼法,他不敢与湘灵亲近。
贞元十二年,守孝期满,白居易已经25岁了,而湘灵也已经21岁了。
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为人父母了,但是白居易和湘灵还是单身。
白居易再一次跪倒在母亲面前,请求陈氏同意,他能够迎娶湘灵。
这次,母亲陈氏仍旧决绝地拒绝了,除非她死,否则湘灵别想进门。
母亲的门第观念,让白居易痛苦,也让湘灵绝望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了白居易与湘灵无法跨越的鸿沟。
白居易无法说服母亲,也没办法放弃湘灵,在深受相思之苦时,他写下了《长相思》。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湘灵,我愿化作山间的乔木,与你枝枝连理;我愿成为原型的走兽,日日跟随,并肩前行。
白居易不甘心,他想,如果他能向母亲证明,不靠联姻,一样可以入朝为官,母亲兴许就能答应他娶湘灵了。
他手中握住了这颗救命稻草,苦苦挣扎,却不知结局早已注定。
贞元十五年,白居易参加了乡试,第二年,他入京参加了会试。
那一年,他一路高歌猛进,高中进士及第。
他意气风发,挥笔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那一年,白居易28岁,回到符离,再次请求母亲答应他与湘灵的婚事。
谁知,母亲拒绝得更加彻底。
“进士算什么,你还没有做官。
曾经你是布衣,湘灵配不上你,现在你是进士,她更加配不上你!”白居易想,是不是只要做官了,母亲就不会反对了。
于是,他重返长安。
贞元二十年,白居易通过了吏部的考试,被授予了校书郎的职位,定居长安。
这一年,白居易32岁,湘灵也已经28岁了。
他们想用彼此的坚持,撼动母亲心中那座门第的大山,但是,母亲仍然不愿松口。
这次,白居易真的绝望了,他不再挣扎,他对湘灵说:“我要去长安了,以后不会再回来了。
”湘灵无话,只是将手中的鞋子送给了白居易,她等了这些年,这就是答案。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一段年少时的懵懂情感,在白居易32岁时,终于画上了句号。
有人说,《长相思》有《长恨歌》的影子,连理枝、比翼鸟,是白居易源源不断的爱意,最后却化成了绵绵无绝期的恨意。
白居易恨吗?他是恨的,他恨自己的懦弱,也恨母亲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强加在自己的身上。
父亲造就了母亲的不幸,而母亲想要强留白居易一起承担起不幸。
白居易的母亲陈氏与父亲白季庚相差26岁,母亲其实是父亲的外甥女,有了这一层的关系,陈氏的婚姻注定是不会幸福的。
陈氏15岁嫁给白季庚生下白居易,此后,二人两地分居,陈氏一直过着丧偶式的生活,她的心也在日渐的磨砺中,变得坚硬无比。
这样的母亲,白居易不忍心伤害她,但是,心中的恨却无法消减。
从此,白居易的人生仿佛是颠倒了一般,从温柔浪漫的少年郎,变成了现实主义的中年人。
02现实青年元和元年,34岁的白居易终日和元稹饮酒作乐,在一次酒醒后,白居易仿佛参悟般,辞去了校书郎的职位,请求调任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县尉。
他逃离了长安,成为了一名亲近百姓的父母官。
他想,长安的浪漫终究是粉饰太平,他想要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想要更加贴近现实。
这一年,是白居易开挂的一年。
这一年,白居易去仙游寺游览,写下了《长恨歌》,他批判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写着写着,白居易想起了远在符离的湘灵,旁人都道他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唯有他自己明白,这其中只有他与湘灵漫漫无绝期的恨,是为《长恨歌》!这一年,白居易和好兄弟元稹终于搞起来大动作,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吹响号角。
这是民生凋敝的中唐,盛唐早已远去,李白的浪漫也早就不适合当下了。
他眼中的大唐民生凋敝,但是上位者眼中的大唐却繁华如旧,这一切都是粉饰中的大唐,他要将这虚假的盛世砸个粉碎。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元和二年,一日,烈日当空,白居易来到田间,想要向农夫们收税。
话还未出口,他就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怀里抱着瘦弱的孩子,另外一只手抓着几根麦穗。
见众人都看着她,她急忙解释道:“我不是来偷麦穗的,只是来捡一些给孩子吃。
这些年官府收税,家里承担不起,只能把地卖了。
”众人听着,纷纷叹气,拿了一个馍馍给妇人道:“这个给孩子吃,我们这些麦穗收了,也不知道够不够,也许也要卖地了。
”白居易听着,心里生出无限的愧疚。
想他不用劳作,一年就能获得300石粮食,而这些辛辛苦苦耕种的农夫们,却没有粮食吃,收税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只能颓然离去。
回到家中,他心里的沉闷感久久不能消散,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将底层百姓挣扎的生活牢牢记在心里,他愧疚不已,他想,这民间的疾苦,必须要让上位者看见。
这一年,白居易因为《长恨歌》被唐宪宗赏识,调回京城,任职左拾遗。
根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门下省有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上任后,白居易一直秉持着“有阕必规,有违必谏”的原则,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
他畅所欲言,将百姓的苦难化成诗篇,献给唐宪宗,希望他能看到当下社会的现状。
他不顾世俗的眼光,猛烈地抨击朝廷,抨击不作为的官员,他将新乐府运动推向了高潮,也将他的快意恩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伤大宅》谁谁谁,贪污腐败,为官十载却坐拥数间百万房产,家里有吃不完的肉,花不完的钱!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皇宫里的太监和他的手下,只给了人家半匹红纱一丈绫,就将老人的千余斤炭买走了,完全看不到老人家衣不蔽体的惨状,实在是丧心病狂!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买花》民间物价飞涨,老百姓连一束花都买不起,这花的价格有多高,竟然比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税收,简直就是天价!白居易不仅怼同僚,怼下属,怼太监,连皇上犯了错,也毫不客气地怼上去。
气得唐宪宗直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元和三年,37岁的白居易结婚了,娶得是同事杨虞卿的妹妹。
杨氏出生名门,母亲陈氏很是满意,但是白居易却不开心。
妻子端庄持重,孝顺父母,友爱弟妹,但是唯独不是白居易心里的那个人。
他又想起符离那个活泼灵动的湘灵。
夜深人静时,他拿出湘灵还给他的那面镜子,回忆往昔。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元和六年,母亲陈氏坠井身亡,白居易给母亲丁忧守孝。
此时,横亘在他与湘灵之间的障碍没有了,但是,白居易明白,已经回不去了。
但是,对湘灵的思念与日俱增,在某个独居的夜晚,他写下了《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得不到的爱人,让白居易更加投身于火热的事业中。
工作中,他更加卖力地抨击着这黑暗的官场,吃人的社会。
闲暇时,他与元稹饮酒同醉,醉后,他便借着酒劲抨击得更猛。
白居易做官太真实,太正直,他的为官作风,让他在官场上得罪了许多权贵。
他们都想看着白居易跌入尘埃。
元和十年,一日清晨,长安城内一片肃杀。
长安街头,大唐宰相武元衡竟被当街暗杀,其他人都明白要明哲保身,但是白居易却直接上书唐宪宗,要严查凶手。
然而,唐宪宗却勃然大怒,指责白居易越级上报。
曾经的政敌们纷纷开始落井下石,说白居易的母亲是因为看花坠井身亡的,他却写了赏花诗和新井诗,简直是人神共愤。
这一年,白居易43岁,他被贬出京,成为了江州司马,他的内心是憋屈的。
大概是,经历过繁华的人,很难再甘于平凡。
这一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杯酒间,忽然听见一阵断断续续的琵琶声。
他邀请琵琶女上船同游,听她低低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曾经名动长安的白居易,被贬出长安后,长久以来压抑在心里的那份孤独感与不被理解的感觉,终于在琵琶女这里得到了共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终于,白居易豁然开朗。
他想,这官场,这社会,他怒过骂过,但是他无力改变,也许归隐田园是他最终的结局,这样也好。
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
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
蟠木用难施,浮云心易遂。
悠悠身与世,从此两相弃。
从此,白居易放下了手中的“剑”,将目光转移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他的诗也从暗喻讽刺的官场社会变成了轻快悠然的生活小事。
有人说,白居易是向命运低下了头,怨他没有坚持初心。
不是的,白居易只是选择了一条“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他明白如果将一颗真心用在了错的地方,终将没有价值。
03游乐人间那一年,在去江西九江的路上,白居易遇到了故人,湘灵!彼时,白居易44岁,湘灵也已经40岁了。
这些年,湘灵没有嫁人,一直跟随父亲四处漂泊。
十几年未见,湘灵已经无法和记忆中的少女重合,彼此都有了岁月的痕迹,他们抱头痛哭。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隔了25年的岁月,再见时,只能感叹年少的情谊,物是人非,最后两人依依惜别。
在经历了官场的排挤,爱情的求而不得,曾经那个热血向上的少年再也不见了。
白居易从执拗走向了圆融,他开始注重享乐,学着做起了一名隐者,寄情山水,游乐人间。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然而,讽刺的是,就在白居易放下了执拗,不再寻求改变,想要与世界同流合污时,他却被重新启用了。
元和十五年,一度实现“元和中兴”的唐宪宗,因一心追求长生不老,长期服用丹药,暴病而亡。
李恒登基称帝,史称唐穆宗。
唐穆宗因喜爱白居易的才华,将他召回长安,升为朝散大夫,官居五品。
此后,白居易在官场一直顺风顺水,先后出任苏州、杭州刺史,最终做到刑部尚书退休,官居二品。
长庆四年,50岁的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回京途中,路过符离,他又见到了思念无比的湘灵,湘灵还是守着未嫁的诺言。
这次见面后,白居易离开了符离,而湘灵遁入了空门。
53岁时,白居易卸任苏州刺史,回洛阳途中再次路过符离,这次他没有见到湘灵。
在符离,他见到了一个酷似湘灵的少女,不觉想起他初遇湘灵的场景。
欲入中门泪满巾,庭花无主两回春。
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
他想起湘灵曾笑着说:“如果你不娶我,我就出家当尼姑去。
”湘灵的容颜在他脑海里慢慢变得模糊,而这场35年的爱情也随着湘灵的出家落下帷幕。
仿佛是岁月打通了任督二脉,白居易的生活开始变得放浪形骸。
他开始整日饮酒作乐,风流韵事不断,日日沉静在温柔场中。
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
白居易的家中妻妾成群,美女环绕。
按照唐朝官制,白居易的官职最多只能养三个家伎,但是白居易却不管那么多,他一人就养了三十多个。
他尤其喜欢15岁左右的少女,等到她们年纪大了,就再换上一批。
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追欢偶作》他放荡不羁,成为了世人眼中的浪荡子,好色之人,可是他不在乎。
他年岁大了,体力不支,常遭好友同事嘲笑,羞愤之余,他写道:花丛便不入,犹自未甘心。
公然开车,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白居易的家伎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擅长唱歌的樊素与擅于跳舞的小蛮。
他曾为两人写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有人说,这首诗暴露了白居易的好色,晚节不保。
但是,我认为,这就是白居易的真实,他对待自己的欲望无比坦诚。
爱财也好,好色也罢,他都坦坦荡荡地写进了自己的诗中,他拥有极度的欲望,却又极度诚实,这也不失为一种魅力。
这样快活的日子也没过多久,70岁的白居易便散尽家财,病痛缠身。
他再也养不起这些女孩了,于是他将樊素、小蛮都放了出去。
离别前夜,他与樊素低语话别,哭一阵笑一阵,到了明日,陪伴他五年的樊素就要离去了,此后这皎皎月光,绵绵春风还有何情趣。
白居易是一个多情的人,从江州到杭州再到苏州,最后到洛阳,在不同的时期里都有不同的女子陪伴,都是他挂念和放心不下的人。
他为她们写诗,来纪念曾经风月无边的日子。
他爱湘灵吗?肯定是爱的,但他后来也爱上了樊素,爱上了小蛮,爱上了春草,爱过许许多多温暖他人生的女子,他的诗里还说着风流,可到最后究竟又是谁,负了风流啊!04最后晚年的白居易,没有了美人在侧,他还有兄弟陪伴。
曾经的好兄弟元稹已经离去,他时常和刘禹锡担风袖月,游览名胜古迹。
他花甲之年的时候,也曾回到符离去找过湘灵,想与她共赴白首。
可是遁入空门的湘灵拒绝了,白居易仍是那个记忆中的少年,却已不是湘灵的少年。
我想,曾经的深爱,已经随时间流逝,白居易和湘灵念念不舍的,终究只是,少年时,在符离的那一场相遇,懵懂而美好。
公元846年8月,白居易病逝于洛阳,葬于香山,享年75岁。
白居易不畏强权,抨击朝政,但是他没有落魄潦倒;他虽然政敌很多,但是依旧潇洒随性;他自符离而来,虽没有背景,却一生知己不少,受人赏识。
白居易是不枉此生的,湘灵为他终身未嫁,元稹、刘禹锡视他为知己,樊素小蛮忠心不二,就连天子也为他写赞歌。
他生在中唐,却像活在盛唐。
这就是大唐,成就了李白的桀骜不驯,承载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亦能包容白居易的放荡不羁。
晚年的白居易确实姬妾成群,他尤其喜欢十四五岁的小姑娘,超过十八岁的都要被他嫌弃,而且他经常是玩腻了就重新更换一批姬妾,一直到他七十多岁折腾不动了,这才将姬妾全都放走。
众所周知,白居易是个著名的大文人,其实他的情史也很有看点,年轻时没能与相爱的人在一起,以至于他三十多岁才结婚;等到他年老之后又是各种失意,所以就开始放飞自我,一头扎进了美人堆。
一,初恋情人湘灵,白居易一生之痛。
白居易出生于772年,唐代宗大历年间生人,河南新郑人。
白居易祖上是个小官僚家族,其祖父白季庚只是县令级别的小官,其父白季庚因为立下战功,担任过徐州别驾这样的官职,但也不是很大的官。
尽管如此,白居易家也比普通人家强太多,起码属于官僚统治阶层,妥妥的社会中上层人士。
白居易刚出生不久,家乡就爆发了战乱,因此举家搬迁到父亲任职的宿州符离,他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也遇到了他人生中最爱的女人。
白居易稍稍长大之后,跟邻居家小四岁的农家女湘灵结识,他们不知道的是,未来他们之间将上演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
湘灵虽然家境贫困,但她活泼可爱,还懂一些音律,与白居易的关系特别好,两人因此成为青梅竹马、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到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的时候,两人就开始相恋了,白居易为湘灵动听的歌声和甜美的相融所倾倒,而湘灵则十分仰慕白居易的才学和人品。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由于两家阶级地位差距太大,所以白居易的母亲陈氏并不同意他与湘灵在一起,而是期望他能够参加科举考试,未来像父辈一样成为朝廷官员,然后再寻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子结婚。
虽然陈氏不同意,但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是真挚的,是无人可以撼动的,即便是两人都到了结婚的年纪,也都没有分开,而是选择彼此等待。
在后来很长一段日子里,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以至于他口生冻疮,手出老茧,年纪轻轻就满头白发,他也没有停止学习和进步的步伐。
白居易之所以这么刻苦,一是为了满足母亲对他的期望,二是他希望等到自己出人头地之后,拥有自我选择配偶的权力,从而迎娶湘灵。
然而,白居易多次参加科举都没能考中,一直到他二十七岁的时候,为了前途考虑,以及来自陈氏的不断催促,他最终离开符离,去江南投奔他的叔父,在叔父的帮助下继续学业。
在去江南的一路上,由于白居易对湘灵十分思念所以他写了三首著名的诗篇,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从白居易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与湘灵相处了十七年,相恋了八年,也曾考虑过结婚问题,但因为陈氏的阻挠而未能实现,因此他非常苦恼,也非常自责,毕竟湘灵为了等他而耽误了青春,当时已经是二十三岁的“老姑娘”了,还嫁不嫁得出去都是问题。
白居易二十九岁的时候,终于在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中进士及第,被朝廷授予盩庢县尉,正式进入官场。
在赴任之前,白居易特意回了一趟家,诚恳地请求陈氏答应他与湘灵的婚事,但再次被封建观念极重的陈氏拒绝。
白居易在家里住了十个月之后,就按照朝廷要求上任去了,湘灵依然留在家乡,等待着未来某一天白居易娶她。
白居易三十二岁的时候,终于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次晋升,朝廷看重他的才华,升任他为校书郎(一种文职工作,校对公文之类的),工作地点是长安。
校书郎虽然只是个低级别文官,但却是个京官,这对白家来说是一件大事,陈氏因此决定举家搬迁到长安居住,白居易因此于这一年再次返回家乡,见到了望眼欲穿的湘灵。
在湘灵的苦苦恳求下,白居易再次向陈氏提出要娶湘灵为妻,但陈氏的态度依然十分坚决,不但不答应这桩婚事,还在举家离开符离的时候不让二人见面。
尽管白居易和湘灵的婚事迟迟无法得到陈氏的允诺,但二人的感情并未就此终结。
来到长安之后,白居易无一日不思念湘灵,为此他写作了大量诗篇,用以表达自己对湘灵真挚的感情;而湘灵对白居易依然充满爱意,她一直苦苦等待着白居易,一直到她三十多岁也还是如此。
到白居易三十七岁的时候,由于各方面压力所迫,尤其是母亲陈氏的逼迫,他终于结婚了,对方是白居易同事杨汝士的妹妹杨氏,两家虽然门当户对,但彼此之间没有感情。
而就在白居易结婚后不久,他的母亲陈氏不幸坠井身亡了,虽然没了阻扰,但他需要为母亲守孝三年,并且他已经娶了杨氏妻了,所以很难再娶湘灵了。
白居易结婚是迫不得已的,因为他心中还深深爱着湘灵,为此他写下了千古名篇《长恨歌》,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的绝美诗句,来表达他内心的悲痛之感。
随后数年,每当白居易思念湘灵,他就会写下诗篇,而在白居易的所有诗篇当中,关于湘灵的诗是最多的,而且质量也非常高,由此可见他对湘灵的感情有多深。
白居易四十岁的时候,由于遭受政敌排挤,他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在他与夫人杨氏一起去江州的路上,很巧合地偶遇了正在四处漂泊的湘灵父女。
时隔多年再次见到最爱之人,白居易感慨万千,当他得知当时四十岁的湘灵依然还没有结婚的时候,终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与湘灵相拥而泣,但终究因为他已经与杨氏结婚了,所以不得不与湘灵再次分开。
白居易五十三岁的时候,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任职期满返回京城,途经符离的时候他特意回了一趟老家,目的是寻找湘灵,但湘灵早已不知去向,甚至有村民说湘灵早就去世了,白居易因此十分失落,彻底断了寻找湘灵的念头。
至此,白居易与湘灵长达三十五年的爱情悲剧,终于是画上了句号。
二,许多男人都有个通病,那就是当他没能与相爱的人在一起,事业上也遭遇诸多不顺的时候,就开始放浪形骸,白居易也是如此。
白居易因为文学出众,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在底层锻炼了很短一段时间,就进入京城担任京官,仕途可以说是非常顺畅的。
尤其是在白居易在为母亲陈氏守孝期满之后,他被唐宪宗任命为任左拾遗,也就是唐朝时期的言官,负责专门挑皇帝的毛病。
白居易在任期间非常尽职尽责,他频繁上书言事,指出了唐宪宗的许多过错,导致唐宪宗经常在臣子面前抱怨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尽管如此,唐宪宗还是非常信任白居易的,对他也十分礼遇。
白居易还十分关心民间疾苦,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发表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为此他也相处朝廷提了很多好的建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正当白居易的仕途再走上坡路的时候,他就遭遇了一个重大打击。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朝廷开始出现动荡,白居易被政敌以莫须有的罪名贬黜到外地任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返回京城。
在外地任职期间,白居易交了很多朋友,这些人之中有文人学士,也有草根僧侣,更有红颜知己。
比如说,有一次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突然听到了一阵阵琵琶声,他朝琵琶身所在方向望去,发现一个绝色女子正在d奏琵琶,他便邀请琵琶女登船为自己演奏。
啪啪女d奏的琵琶声凄凄惨惨,让白居易突然想起了湘灵,忍不住又哭了起来,于是写下了著名诗篇《琵琶行》。
琵琶女才艺卓越,白居易诗作上佳,两人因此结为知己。
后来,白居易又辗转多地任职,在情场和官场双重失意的打击下,他开始放浪形骸,用美酒佳人麻痹自己,尤其是他在家乡未能找到湘灵之后,更是日日沉浸在温柔乡中。
据记载,白居易晚年除了妻子杨氏之外,还有家伎百人,可以说是非常“性福”了。
实际上,唐朝允许官员豢养家伎,但数量有限制,以白居易的级别,上百人是有点过分了,他最多只能豢养三名家伎,但他管不了那么多,他有钱就可以任性,朝廷也不会太放在心上。
更过分的是,白居易最喜欢年轻美貌的女子,十五岁以下的少女是他的最爱,十八岁的女子就要被他嫌弃了。
因此,每过一段时间,白居易都要将换一批家伎,将超过十八岁的女子放走,再收一批十五岁以下的女子。
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久而久之,曾经那个上为国家下为黎民百姓的白居易不见了,世上从此多了一个放荡不羁的好色老头,很多人指责他太过荒唐,但他毫不在乎,因为他只有这样才能忘记初恋情人湘灵,以及人生中的诸多不如意。
在白居易豢养的家伎之中,名气最大的两个人当属樊素和小蛮了,她们是自湘灵之后白居易最喜爱的两个女子。
樊素有一张樱桃小嘴,非常善于唱歌;而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非常擅长跳舞。
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有了樊素和小蛮的陪伴,白居易的晚年生活多了许多乐趣,尤其是此二人还很有文采,更是让白居易难以割舍。
白居易六十多岁的时候中风了,导致他半身麻痹,走路都走不了,他便决定将当时只有二十出头的樊素和小蛮放走,让她们在容颜还未摧残的时候找个人嫁了。
为此,白居易特意将自己最心爱的一匹好马给卖了,并将得来的钱交给樊素和小蛮当做盘缠。
在离别之时,白居易对樊素和小蛮依依不舍,正当马车即将远去的时候,樊素和小蛮又折返回来了,原来她们也对白居易非常不舍,决定继续陪伴他、照顾他。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年轻时情场失意,但年老之后却很有女人缘,甚至在他半身不遂的时候,还有美女愿意陪伴在他左右。
就这样,樊素和小蛮在白居易身边又待了好几个年头,直到白居易六十八岁的时候,由于疾病加重以及俸禄被朝廷停了,他无法再继续豢养家伎了,就将包括樊素和小蛮在内的所有人给遣散了。
没有了樊素和小蛮陪伴,家中又没有美女相伴,白居易晚年的生活非常孤寂,他时常想念以前的快活日子,但终究只能在病痛中风烛残年。
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
白居易七十岁的时候,朝廷让白居易以刑部尚书的职务退休,并让他领取一半俸禄作为养老金,他的生活这才得以改善。
当时白居易居住在洛阳,因为身边没有美女相伴,他开始寄情山水,甚至掏钱开凿了龙门一带的石滩,只是为了让船可以通行,从而方便他出游。
在人生最后一年,白居易主要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相互唱和,组织由文人组成的七老会,并笃信佛教,与僧侣为伍,过起了清心寡欲的生活,直到他七十四岁的时候去世。
三,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之所以姬妾成群,除了是为了麻痹自己之外,其实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想要个儿子传宗接代。
据记载,白居易与妻子杨氏生育了二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但其中一儿一女早逝,另外一个女儿长大后婚姻不幸,丈夫早早去世,就返回白居易身边生活。
虽然白居易过继了哥哥白幼文之子白景受当养子,但他没有亲生儿子这件事,一直是他心中之痛。
或许是为了要个儿子,白居易从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疯狂造人了,他将大量年轻貌美的女子豢养起来,日日沉浸在温柔乡中,希望这些女子为自己生下一个儿子。
但是,由于白居易年纪实在太大了,他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包括他最宠爱的樊素和小蛮在内的任何一个女子,都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说起这件事的根源,其实还在于白居易早年为了跟湘灵在一起,结果在三十七岁的时候才结婚生子,等到他晚年再想要孩子的时候,年龄就成了大问题。
相比于白居易,更加可怜的湘灵,唐朝女子十三四岁结婚都是正常,但湘灵为了白居易竟然一生未婚,实在是个痴情女子,尤其难能可贵。
而在彻底失去湘灵之后,白居易内心的痛苦也达到顶点,这也导致他晚年将自己扎进女人堆里,以此来麻痹自己,但好在他遇到了樊素和小蛮,也算是一种安慰。
不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白居易早年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之人,对苦难中的国家和百姓有深深的责任感,尤其对诸如卖炭翁这样的底层人物充满同情心,到他晚年竟然因为感情和官场失意而过起了闲适生活,不再关心任何国事了,反而是安于享乐,将钱全部花在了豢养家伎这件事上,前后表现差距实在太大了。
究其原因,或许跟白居易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有关,他认为自己只有在显达的时候才能为国家效力,但在他失意的时候,也只能替自己着想了,其他事跟他没关系。
总结一下:白居易晚年确实是个好色的老头,家中姬妾上百,并且毫无节制,完全没有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之人该有的样子,但我们读完他的感情故事之后就会明白,他其实也有自己的痛苦和诸多不得已,并且这在封建时代也未必是什么大的过错,所以不用过于指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