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属于西欧国家,于1922年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距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
爱尔兰面临大西洋,是北美通向欧洲的通道,爱尔兰的自然环境保持的比较好,有“翡翠岛国”的美称。
爱尔兰靠近海边,因此有较多的新鲜的食品,海鲜料理也比较多,但是它的传统饮食与英国还是比较相似的,家庭饮食以马铃薯、蔬菜、牛肉为主,面包是爱尔兰的主食之一。
ireland是哪个国家爱尔兰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在我的印象中,爱尔兰是个绿树成荫、宁静安逸、非常适合居住的国家。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爱尔兰的自然环境保持得相当好。
一踏上爱尔兰岛,走上都柏林街头,你就会发现自己置身于绿的海洋之中。
不管走到哪儿,你都能被绿草包围,有时想找块不长草的土地坐坐,恐怕都比较困难。
所以爱尔兰素有“翡翠岛国”之称,而对超级喜欢绿色的我来说,爱尔兰就是我心中的“绿宝石”。
在爱尔兰,很容易被这里的文艺静谧所吸引。
尽管爱尔兰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但比起其他欧洲国家,它保持了一份罕见的宁静和淳朴,就算是都柏林市区,也很少有普遍大城市的那种喧嚣。
这里的城市小巧精致,乡村美丽宁静,街头巷尾有不少咖啡馆和充满欢快传统音乐的酒吧,窗台上则都布置着美丽的鲜花。
相较于其他国家,爱尔兰的生活节奏较慢,人们生活比较安逸,是一个“小清新”和“文艺”的国家,一般喜欢安静的人也会喜欢爱尔兰。
绿树成荫,宁静安逸,空气又好,所以说这也是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国家。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曾将爱尔兰评为“全球生活质量最高的国家”。
漫步街头,你总能看到爱尔兰老太太优雅地裹着披肩,老爷爷穿着得体的西装,感受到这个国家独有的那份精致和优雅。
更让人兴奋的是,在爱尔兰买房,房子和地这辈子都是你的了。
因为在爱尔兰,几乎99%以上的房产都是永久产权!想到咱中国大部分房屋的产权都是70年,满满的都是泪啊。
。
。
另外,在大多数人看来,子女上学都是个重大事件,中国还有很多家庭的小孩交不起学费。
但爱尔兰人就不用太担心,因为他们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免费的!另外由于爱尔兰教育有政府补贴,留学费用相对来说也更为低廉。
爱尔兰(Ireland):绿岛波澜它750多年生活在大不列颠的阴影下,用竖琴伴奏吟唱漫长而艰难的历史;它于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盟,以“凯尔特虎”勃勃英姿快速发展,绿岛文脉,源远流长。
爱尔兰共和国面积7万平方公里,人口477万(2016)。
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岛内温带海洋气候特征明显,常年温和、潮湿多阴霾,夏日凉爽,冬无严寒,四季常青,年均12℃,降水700—1000毫米/年,西部、西南山区2000毫米。
该国族裔同质,95%的人口为爱尔兰人,英格兰和苏格兰人占3%,再有爱裔美国人等。
爱尔兰人中有两个特殊群体, *** 盖尔语的盖尔人和游动爱尔兰人。
盖尔语(即爱尔兰语,属凯尔特语族)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流利使用盖尔语者约占10%。
全国人口93%以上信奉天主教,余为新教(其中英国圣公会占3%)和犹太教。
爱尔兰海外移民众多,主要分布在北美、澳洲、阿根廷和英国等地,2013年该国举办“欢聚爱尔兰”活动,邀请全球7000万爱尔兰血统人士(美国约3900万)重返故乡。
现代爱尔兰人的祖先是公元1世纪前踏入该岛的凯尔特人,他们文化上先后受维京人、诺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苏格兰/英格兰人影响。
爱尔兰族裔认同基于国语盖尔语,居民笃信天主教,具有浓厚的乡村传统,以上构成爱尔兰文化的三大支柱。
抵制英国的统治与影响,拥有悠久的文学传统,用盖尔语和英语书写与口头传唱。
爱尔兰族际关系集中在爱尔兰人与英国人的历史怨恨上,在英国统治爱尔兰的近3个世纪里(从克伦威尔时代算起),盖尔语被禁止,英语成为国语。
不列颠人占据肥沃土地,控制经济命脉。
爱尔兰人被视作低劣人群——无知和喜欢玩耍的醉汉,主要充当廉价劳动力。
爱尔兰人对英国统治深恶痛绝,他们多次揭竿而起,用各种方式传播民族语言,保留独特的文学传统。
爱独立后,国内民族关系相对和谐,同时紧随北爱尔兰冲突与和解而变化。
爱尔兰的历史包含了入侵与抗争互为一体的内容,它被异族占领的时间比欧洲其他国家都要长,直到1921年独立。
凯尔特语中,“爱尔兰”意为“后面”,转意为西边,意即欧洲西陲。
它躲过罗马帝国的铁骑,虽然罗马人在不列颠岛呆了400年,可罗马统治从未染指爱尔兰岛,爱岛一直保持着部落社会结构,人们依靠农业、渔猎为生。
公元432年,圣帕特里克来到爱尔兰传播基督之音和罗马文化,他选择三叶草来象征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使包括盖尔人国王的当地人皈依基督教,他也成为最受爱尔兰人爱戴的圣人。
7—8世纪,盖尔社会与基督教完全融合并进入黄金时代,修道士编撰出《杜若经》、《凯尔经》。
8世纪末起,维京海盗开启南下袭扰之旅,他们既劫掠盖尔人家园和修道院,也与当地人通婚融合,直至1014年,盖尔人才取得一场对北欧人的大胜。
1169年,英国人第一次入侵爱尔兰,起因是一位夺人之爱的盖尔人国王求助,不列颠势力藉此在该岛一呆数年,并以王室联姻的形式巩固其地位。
1175年,英王假教皇整肃爱岛秩序之名迫使爱承认英国的宗主权,当时的爱尔兰,北有维京人(主要是挪威人)进犯,东有诺曼人(听命于英国)、英国人介入步步加深,到16世纪后期,英王伊丽莎白已有效控制爱尔兰,爱对英国人的仇恨已然铸成,双方在宗教上亦形成对立,天主教会在爱尔兰占统治地位,而英国完成宗教改革后新教盛行。
1558—1603年,爱尔兰人4次起义反抗英国统治。
1641年,更大的暴动席卷爱岛并持续10年,1649年,克伦威尔帅大军征讨爱尔兰,他对爱天主教徒和集结爱岛的英国王党势力大打出手,3年时间约1/3的天主教爱尔兰人(据信有60万人)死于非命,幸存者被赶到香农河以西的贫瘠土地,以东肥沃耕地悉数被英军及新教徒占有,爱尔兰开始最悲惨的历程,法律禁止天主教徒继承和租赁土地、进入议会和军队、进入唯一的大学和英语学校……1801年,爱尔兰被英国完全吞并。
1831年,统治者在爱尔兰全境建立英语单一的教学制度,爱尔兰孩子脖子上挂一木棍,若被发现说盖尔语,老师就在上面刻一道痕,家长据此对孩子“棒棒炖肉”——当地人的生存完全掌握在英格兰人手中。
不屈的爱尔兰人只能在篱笆丛中偷学盖尔语,反抗和起义也从未停止。
统治者还在当地实行马铃薯单一种植制度,1846—1848年该作物连遭病害,爱尔兰陷入空前的“马铃薯大饥馑”,饥饿加之热病流行,致使百万爱尔兰人丧生,150万人流亡海外,大多数人到了美国。
有详尽的人口统计为证,1841年爱人口817万,按正常的出生率10年后应超过900万(天主教徒出生率高),而1851年人口普查实数为655万。
据称当代爱历史学家以严谨客观态度将死亡人数修正为80万。
1916年都柏林爆发抗英的“复活节起义”,该事件引领爱尔兰历史走向。
1921年12月,英国允许爱南部26个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权,新教徒为主的北部6郡(现北爱尔兰)仍归英国。
1937年,“自由邦”成为英联邦内的共和国。
1948年12月,爱尔兰脱离英联邦,次年英国承认,同时拒绝归还北部6郡。
1998年,爱英两国政府与北爱各党派联合签订《北爱和平协议》。
爱尔兰人、特别是思想知识界难忘历史痛楚,他们弃绝盎格鲁撒克逊。
爱尔兰1973年加入欧共体,在欧洲大陆找到真正伙伴,1999年成为欧元区成员。
殖民地经历和马铃薯饥荒使它外交政策饱含人道主义精神,成为“根深蒂固的第三世界主义者”。
二战至今爱一直奉行中立政策,1999年底成为北约“和平伙伴”,同时重申无意加入。
融入欧洲,从封闭走向开放,爱尔兰实现飞跃式发展,由传统农牧业国转型为以IT电子、生物制药、食饮加工和金融服务业等为支柱的发达国家。
早在1959年,爱尔兰创设世界第一个出口加工区。
它有人口结构年轻(25岁以下人口占比超过40%)、技术水平高、成本比邻国低的劳动力优势;政策方面有税收优惠,教育和高新产业倾斜;再有英语文化背景,与美国关系密切等长项,成为持续吸引高科技领域外商投资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伊始,爱尔兰经济增长列欧盟之首。
2008—2010年它因金融危机沦为“欧猪国家”之一,接受欧盟675亿欧元紧急援助,但爱尔兰凭借开放、重组、紧缩、就业和创新机制,2013年底“脱援”,次年发债受到追捧,现已彻底走出危机。
2016年,该国实现GDP2940亿美元,预期寿命81.5岁。
曾经以“泥炭、漂亮姑娘和廉价劳工”出名的国家已然成为“凯尔特虎”——有活力的高科技、软件之国。
坚守与变化在这里奇妙地结合。
天主教历来是该国一股强大的力量,其伦理道德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仍具有深刻影响,全国90%的人受过洗礼,85%的居民定期前往教堂,人口出生率一直在欧洲名列前茅。
在经历两次全民公决的艰难历程后,1997年,离婚和再婚终于合法。
2004年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禁烟国,2015年5月,全民公投中62%支持同性婚姻,成为“创造历史”的一次“巨变”。
千百年来,爱尔兰人一直尊奉“自然、传统和宗教”的信条,坚守天主教徒沉默和忍耐的美德,以宽宏大量、富有同情心、勇敢和快乐的民族形象示人。
绿色是爱尔兰国家和民族的永恒色彩,因为这个满目翠绿的岛屿不似欧陆国家的繁华,还有三叶草、“绿色节日”圣帕特里克节(它已成为美国的非法定节庆假日)与绿色盛装。
爱尔兰岛轮廓就像一架竖琴,在该国,竖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从16世纪出现在硬币上,更早是国王的盾徽,1945年成为国徽图案,象征宁静、和平、博爱的颂歌。
爱尔兰文学艺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战胜无尽悲剧的最好方法是无穷的乐观,他们把一醉方休的直爽与率真,一针见血的自嘲与幽默,没完没了的雄辩与闲聊,源远流长的乡土与忧患,连同被异族占领的忧伤与愤怒化为诗歌、小说和流行音乐。
因为有讲不完的故事,加之宗教祭司的口述传统,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
有人把爱尔兰文学比作音乐上的奥地利——堪与强邻英国媲美,文学巨匠有斯威夫特、王尔德、乔伊斯、萧伯纳、贝克特、叶芝、西尼,后四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的成就更大,他“已经把英语用完了”,并以杜撰的人物创造了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布鲁姆日”(6月16日,年轻人浪漫约会、地球人体验都柏林的节日)。
音乐与歌舞是爱尔兰享有国际声誉的又一领域。
当地的酒吧余音袅袅,音乐释放的情愫与黑啤酒和威士忌交融,让人飘飘欲仙,而《大河之舞》、《夏天最后一朵玫瑰》、U2、男孩地带、西城男孩、凯尔特女人等更把激情与美好留给世人。
饱经苦难,身世波澜,心怀梦想,宠辱不惊。
爱尔兰人一如既往,把个人与国家紧紧联系,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吟咏动人的绿岛之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