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字昭谏,生于833年,卒于909年。
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
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公元909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罗隐是哪个朝代的人《蜂》这首古诗暗喻了作者对什么的人痛恨和不满?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
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人生在世,都希望心想事成,称心如意,真达此境者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是磕磕绊绊坎坎坷坷的负重前行,无论古人当下,都有很多的不如意,走与不走困难都在,看淡与否,都有无奈。
惟有既往又开来,步步往前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