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萨斯和洛林属于哪个国家

阿尔萨斯和洛林属于哪个国家,第1张

阿尔萨斯洛林属于哪个国家 历史的归属,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为何会成为德法两国争夺的焦点?

历史上,边境纠纷一直是相邻国家的“敏感线”,在国家利益问题上,各国对自己拥有主权的辩论都各执一词。

一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的,例如:民族自决,一些偏远荒漠,或者高山阻隔,这些都是一些地理或者地缘影响的因素,对两国本身的主权和安全构不成任何威胁;但是,另一种问题,关于国家主权安全和国家垄断资本的重要领土,是只有通过武力等强硬手段才能获取的,例如:影响某国整体国家财政收入的,敏感领土的归属,重要军事要塞的天然防御等因素,这些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所以将会成为两邻国漫长争夺的焦点。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地缘位置,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领土,这就是阿尔萨斯和洛林,一块位于德国和法国中间的纽扣地带。

阿尔萨斯和洛林,一个盛产煤炭、钢铁的重工业基地,和德国的鲁尔区一样,在历史上都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地缘,另外,在工业革命以前,阿尔萨斯和洛林也是重要的防御地带和天然屏障,所以,阿尔萨斯和洛林,是兵家必争之地。

面对这一地缘,德国对其格外青睐,首先,她是讲着德语的日耳曼地带,有着共同的母语渊源,另外,她也是作为跳板,进攻法国的重要位置,有很大的战略价值。

法国更是对其青睐有加,她是法兰西防御来自德国威胁的重要地段,另外,她也是法国欲分离日耳曼族系,削弱德国、称霸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革命后,此地盛产的钢铁重工业更是法国称霸扩张、维持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种种因素,使得法国和德国在历史上围绕此地进行了多次争夺。

三十年战争阿尔萨斯和洛林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远在西边的领地,哈布斯堡王朝本身对其兴趣不大,但是和她紧邻的黑森和巴伐利亚等诸侯国,对其有着极大的兴趣,而普鲁士民族,也一直以这块领地应为自己日耳曼民族的直系领地自居。

三十年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清化内部宗教,而演变成的欧洲混战,法国及其盟国对抗哈布斯堡王朝组成的天主教联盟。

战争结束后,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于法国,普鲁士对其虎视眈眈。

普法战争普鲁士在俾斯麦当宰相后,国力突飞猛进。

他以铁血著称,并欲大败法国,夺其霸主宝座,统一德意志,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

在与丹麦和奥地利的两次战争中获胜后,俾斯麦的政策被国王威廉以及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在统一北德诸邦后,普鲁士开始向法国施压。

普法战争中,法国一败涂地,国王甚至被俘虏。

战后,在法国凡尔赛宫,威廉宣告德意志完成统一,阿尔萨斯和洛林被纳入德国的领土。

两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后,阿尔萨斯和洛林盛产的煤炭产量十分丰富,成为机器时代的“美食基地”。

法国在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德国占领后,一直对其念念不忘,欲重新夺得此地,但德意志的不断强大,成为了法国不愿看到的事实。

法国在于英国和俄国结盟后,对德国一直采取敌对状态,一战爆发后,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进行了疯狂的较量,战争十分惨烈,最后,以德皇退位宣告协约国的胜利,《凡尔赛条约》使法国重新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

德国在一战后,背上了沉重的赔偿债务。

二战时,德国重新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但失败的战争又迫使将此地重新转交给法国。

总结阿尔萨斯和洛林作为历史渊源问题,不论是非工业时代还是机器时代,都成为德法两国争夺的焦点。

这个夹在德法边境区域,说着德语的工业地域,今日已属于法兰西的行省,但是,她折射出来的邻国边境纠纷,今天仍然成为世界讨论的话题。

首先是地理位置阿尔萨斯位于法国东北部地区,隔莱茵河与德国相望。

它被莱茵河南北分开成两个部份:北部的下莱茵省和南部的上莱茵省。

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分布在莱茵河谷地。

面积8,280平方公里。

可以说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是德法交锋的第一线,而此地往右便是两国的天然屏障——莱茵河。

控制了这个地区,有利于在两个交战时期的作战行动,可以大大减小部队的伤亡(跨河进攻一般是攻方劣势)。

如果法国占据了该地区,可以阻拦德军于莱茵河,反之,德军可以避免渡河之苦,直入腹地。

资源与文化从现在的视角来看,阿尔萨斯大区经济极其发达,仅次于巴黎大区。

并且该地区具有众多的重工业基地,重工业被称为“战争的发动机”,资源对于近现代战争意义重大。

并且该地区河网交错。

水运条件优越,水力资源丰富。

土壤肥沃,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同样也是法国的一大产粮区。

而洛林大区是法国第一大棉花、煤产区,第二大钢材和木料产区、第三大啤酒、油菜和奶酪产地,全年可生产约460亿千瓦电,全年可生产350万立方米的木材,140万头牲畜,可生产全国76%的煤。

如此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并且地理位置关键,必然是法德两国的必争之地。

后记值得一提的是,地区讲德语的人比较多,但是事实上,阿尔萨斯-洛林的历史已经说明,相同的语言文化不一定等同于政治认同,后者来自共同的历史经历和相似的政治理念。

激发人们爱国之心的不是语言,而是对一个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039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3
下一篇 2022-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