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因为唐代名家圣手太多,以致连虞世南这样作为皇帝书法导师也排不上名的话,不仅我不信,您肯定也不相信。
不错,论地位、书艺、学识、德行等,虞世南乎上尤过于当世及后世的任何一位大书法家。
但为何没能列入“楷书四大家”呢?这应该有几个原因:一、存世书作太少据现有资料看,虞世南存世作品仅楷书《孔子庙堂碑》拓本及行书《汝南公主墓志》墨迹本两帖,其中《汝南公主墓志》被疑为米芾所书,另小真书《破邪论》,或也系伪托,而《孔子庙堂碑》刻成不久原碑即毁,精拓本至宋已不易得。
没有一定量的系统作品,后人难于效仿,可能是一定因素。
二、传承多于创新虞世南经历陈、隋、唐三朝,曾得到过智永真传,是中庸平和的正宗纯王派风格。
这也投其所好得到了唐太宗认可,但正因如此,后世书家们在选择真楷风貌时,自然会偏向个人面貌更加突出的欧、颜、柳、赵四家。
三、能代表时代的书风我们知道,四大家分别体现了楷书的险(欧)、宽(颜)、刚(柳)、柔(赵);其实后人把虞世南列为唐初四杰已经很说明了问题:初唐时,欧虞褚薛四家的面目已经很明显了,欧体外露筋骨的险劲自不必说,虞书则恰恰相反,是内含刚柔,所谓“君子藏器”最恰如其分,与褚书的清虚隽秀、薛稷的爽利纤劲各竞风流,也与后来居上的三家有千丝万缕联系。
但楷书四大家分别占据了时代制高点和人性的契合度,是时代与人性极致表达的最强音。
唐初的大一统(北碑南帖融合的欧体)、中唐盛世(宽严相济的颜体)、唐末正统的不屈(刚正不阿的柳体),以及清本正源回归的赵体……。
或许这也可勉强解释褚遂良、薛稷为何也没被列入楷四家的原因吧?虞体被世人称为“玉箸”,其中的“虞戈”天下无双。
虽说楷书四大家于万世一系的王派书法中各自鱼跃龙阙,化蛹成蝶,但虞楷却淬炼精深,最得渊厚。
较王羲之真书于今已面目迷离的疑惑,或可从虞楷中窥视一斑,惜于此也不多见了![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楷书四大家”的提法也许总不准确,但虞世南未能列入,也有其必然的道理。
首先,虞世南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但其书法应逊于欧阳询。
虞世南与欧阳询在隋朝末年原本都在窦建德手下当官,李渊打败窦建德后,二人一起降了唐。
但二人后来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欧阳询跟的是李建成,虞世南跟的是李世民,尤其是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虞世南还是策划人之一,所以后来欧阳询基本上靠边站,而虞世南则是一路青云直上。
凡事都有两面性,政治上不受重用的欧阳询,有更多的时间花在书法上;而忙于政务的虞世南,书法肯定会受到影响。
其次,就书法特点而言,欧阳询更加鲜明,其结体之险绝,千百年来享誉书坛;而虞世南的书法继承有余,创新不足,特点不鲜明,与其练习他的字,不如直接学王羲之、王献之。
这里顺带说一下“险绝”。
我们一直说欧阳询的字“险”,那么,什么是“险”呢?其实就是说,他的字看似重心不稳,似乎随时会倾倒,但往往有关键一笔将其重心扳正,救欲倒于不倒。
这有点类似黄山的飞来峰,似乎一阵风就会将它吹倒,但它却屹立了不知几百万年。
再次,虞世南存世的作品不多,不便于学习。
《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唯一可信的传世作品,但原碑早已毁去,宋代初期就只有拓本流传了。
现藏于陕西碑林的碑刻,是宋代时以拓本重新摹刻的。
其余的如《破邪论序》《大运帖》等只传说是虞世南所写,并不十分肯定。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