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侯伯子男哪个最大

公侯伯子男哪个最大,第1张

公侯伯子男哪个最大 欧洲贵族称号为什么也是公侯伯子男爵位?是翻译问题吗?

确实是翻译问题,因为欧洲根本不是五等爵位这个问题我以前写过一个回答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把欧洲贵族的爵位翻译成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这个翻译法本身还是非常成功的,虽然在很多细节上误导了读者,但总体来说对我国人理解欧洲的贵族头衔还是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所以我就谈谈为什么欧洲的贵族爵位可以被套到五等爵上,也就是这么翻译为什么是有合理性的。

还有被翻译成公侯伯子男的这五个欧洲爵位到底是怎么来的。

欧洲的贵族头衔从文化上说受到了罗马人的影响,有些爵位从文字上是来自罗马帝国的。

但是从体制上说欧洲的爵位基本上都是来自日耳曼人传统的。

但正如欧洲的日耳曼人有进入罗马帝国的法兰克人和居住在罗马帝国之外的德意志人一样。

因为和罗马人结合的程度不同,贵族体系也出现了法兰克人和德意志人这两个彼此不同又互相影响的体系。

今天被翻译成公侯伯子男五等的欧洲爵位里,公爵和侯爵是德意志人的传统输入到法兰克人中间的,而伯爵、子爵和男爵则是法兰克人输入到德意志的。

这么看法兰克人和德意志人的比分是二比三,但是必须考虑到一点那就是所谓的子爵和侯爵都是从伯爵这个头衔里派生出来的。

所以实际上双方在这所谓的“五等爵位”里的贡献是1.5:3.5。

至于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里另一个重要国家也就是英国,它的爵位体系基本上都是从大陆输入的。

虽然英国以一种欧洲大陆的贵族无法想象的严厉态度执行了贵族的继承制度,但英国确实没有贡献过什么特殊的爵位,如果有大概就是“勋爵”了。

这个我会在最后加以说明。

实际上爵位这个东西最初都是职位,在中世纪的法兰克人中间形成了强大的部落王权,克洛维和加罗林两个王朝在国王的直辖领土的基础上都拥有相当强大的王权。

之后为了便于管理国家,他们就设置了“长官”这种职位,而这个“长官”就是日后的伯爵。

这个长官可能是管一个地区的内政的,也可能是一个地方的军事长官,但他们统称为伯爵。

(萨尔茨堡就是一个伯爵领地)而在德意志并没有法兰克人这种强大的部落王权。

相反日耳曼人到加罗林王朝发动“萨克森战争”征服他们并强迫他们接受基督教的时候,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日耳曼人的部落民主。

他们的部落也有首领,而且这些首领当中很多在降服法兰克人之后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独立地位,但终究不是“王”。

随着加罗林王朝山河日下,不断的分割继承和内战,让加罗林的子孙们把王室领地赏赐无余,于是原本就很脆弱的加罗林王权就崩溃了。

911年德意志的四个部落的首领,共同选举了第一个非加罗林的国王,这就是康拉德一世。

而与之相应的这四位部落首领就被正式承认了他们对自己的部落的人民和土地的权力,和仅次于王的身份,比王低一等那自然就被翻译为“公”。

而且他们为自己获得的这种地位,在缺乏日耳曼部落传统的西部,引起了同样正在架空和推翻加罗林王朝的大贵族的羡慕和效法。

于是日后在法国推翻加罗林王朝的权贵卡佩家族就效法德意志的同行自称为公爵,建立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国也就是“法兰西亚公国”。

这是德意志人把公爵输入到法兰克人中间。

而如前所述德意志地区是被加罗林王朝用暴力手段征服的。

在加罗林王朝能够有效统治德意志的那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加罗林的德意志国王们毫不犹豫的把法兰克人的管理体系引入德意志。

这就是德意志部落公国之外的另一个强大的等级,被法兰克人带来的“伯爵”。

伯爵这个头衔原本是法兰克人创造的,它开花是在今天的法国领土上,但却在德国和法国两边各结了一个果实。

在德意志“伯爵”这个头衔被大量使用,有的和加罗林是一样的,比如说负责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卫的边疆伯爵。

《罗兰之歌》的主角罗兰就是比利牛斯边防区的长官,这个头衔实际上就可以看作是德意志的边疆伯爵的前身,而德意志边疆伯爵的两个最著名的例子,一个是巴伐利亚东边疆伯爵,一个是萨克森的勃兰登堡边疆伯爵。

其中巴伐利亚东边疆伯爵好像没有勃兰登堡那么有名,原因在于它在中国是音译过来的也就是奥地利。

奥地利本身是德语“东部的”意思,东部的边疆伯爵也就是奥地利边疆伯爵。

日后这个边疆伯爵独立出来成了东部公国,也就是我们翻译成奥地利的那个公国。

(七个选帝侯里有四个世俗选侯,其中一个国王一个公爵,剩下俩都是伯爵,莱茵行宫伯爵和勃兰登堡边疆伯爵)伯爵在德意志还有很多变体,比如负责一个城堡和城堡周边区域的城堡伯爵,还有负责王室领地的管理机构也就是“行宫”的行宫伯爵。

这些伯爵原本是平等的,因为从职位上看就能看出他们都只是公国的长官而已,只是职责不同。

但是随着德意志东进运动的发展,拥有朝向东方的边疆的两个公国,萨克森和巴伐利亚的东部边疆区都坐大了。

其中巴伐利亚的东边疆区变成了奥地利公国。

萨克森的东边疆区和北边疆区日后成了萨克森的选帝侯和公爵的主要领土。

还有直接通过殖民建立的勃兰登堡边疆去则自己成了选帝侯。

边疆伯爵这种强大的地位就使他们取得了一个跃居其他伯爵之上的地位。

甚至有些边疆伯爵比如勃兰登堡这样的得到了选帝侯的身份,比公爵还要强大。

于是当英国和法国想要一个介于公爵和伯爵之间的爵位的时候,他们就照搬了德意志的这个。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把它翻译成侯爵的原因。

因为在没有边疆区的法国和英国,这个爵位被照搬过去就是扮演一个介于公爵和伯爵之间的角色。

这是伯爵在德意志结出的果实,也就是侯爵。

(卡佩家族建立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国,也任命了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子爵——图尔子爵。

当然图尔子爵日后坐大成了安茹伯爵才真正名垂史册)而伯爵在法国结出的果实就是子爵。

子爵这个职位的出现和侯爵干好相反,在德意志某些伯爵越来越强大,所以逐渐取得了不亚于公爵的地位,所以成了“侯爵”,在法国则是公爵们唯恐伯爵坐大,所以不愿意任命伯爵,但又确实有需要伯爵去管的事怎么办呢?公爵们就任命一批拥有伯爵的一部分职权,但又没有伯爵的独立地位的人。

子爵是法国独有的按照字面意义理解就是“副伯爵”,或者“代理伯爵”。

然后其他国家从法国输入了这个爵位,因为它不如伯爵但是比男爵高贵,所以被置于第四等,自然就被我们翻译成子爵了。

最后我们来说说男爵。

男爵这个爵位也是纯法兰克人的遗产。

它的字面意义有彼此矛盾的两个涵义一个是“显贵”一个是“可怜的被保护人”。

为什么会有这两个彼此矛盾的涵义呢?因为男爵原本是指法兰克国王身边那些负责宫廷事务的仆人。

但是有句老话叫君王身边没小事,这些原本从国王身边的奴仆里选拔的人,负责替国王端酒、切肉、管账、管钱,所以地位越来越高。

国王的管家的头衔就是日后被架空国王的加罗林家族和卡佩家族霸占的“宫相”。

所以他们最初是“可怜的被保护人”后来权力大了就成了“显贵”。

但是随着王权的衰退和贵族的崛起,“乳酒侍从”、“分肉侍从”、“财库总管”这些职位大贵族家也需要,小贵族们也不能允许他们把这样的地位留给自己的家仆。

所以就到大贵族家去干这些差事。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没有独立领地,替其他贵族提供这种服务的小贵族和准贵族阶层,他们就成了最低的一等贵族,也就是男爵。

(其实和英国的lord差不多,法文里的先生,原本也是对贵族的尊称,所以才会在大革命里被严令禁止,把先生和夫人一概改为男公民和女公民)说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英国在五等爵里毫无贡献,但是英国人贡献了一个今天非常常见的五等爵之外的头衔就是“勋爵”。

其实勋爵并不是一等爵位,相反他是对贵族的一种尊称,在英国除了公爵以外的其他各等级贵族都可以被叫做lord,不但有爵位的人可以被叫做lord,贵族们还没有继承爵位的长子,和根本没机会继承爵位的小儿子们也可以被叫做lord。

而我国把lord翻译成勋爵本意是“名誉的爵位”的意思,但是因为为时久远就让很多人觉得勋爵也是一种爵位。

比如邱吉尔的爹伦道夫-邱吉尔是马尔巴罗公爵的小儿子之一根本没有爵位,但因为他是公爵的儿子所以也有权被叫做lord。

而到温斯顿邱吉尔这一代,他是公爵的孙子就没有资格被叫做lord了。

实际我国对这个词翻译的最传神的一位是卞之琳,在《维多利亚女王传》里lord被翻译成爵爷,这真是神来之笔。

欧洲古代社会是个等级非常分明的社会。

在一些题材关于宫廷生活的电视剧中,我们不难听到诸如“公爵”、“伯爵”之类的表示尊贵身份的称呼,而且特别神奇的是,东西方在官爵方面的称呼竟然出奇的相似,这究竟是偶然在很多西方的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欧洲贵族,这些贵族依照等级不同拥有不同的称号。

但是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称号居然和我们中国古代的贵族称号一模一样,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就请各位跟笔者一同去探索这背后的原因以及深思这背后的些许。

其实这只是一种凑巧的现象。

中国学者在进行对外国书籍的翻译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读者对西方的贵族等级制度有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就直接一一对应地套用了我们国家的贵族等级称呼。

疑问解答完毕,笔者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地道的欧洲贵族等级制度是什么样子的呢?接下来就同笔者一同去看看吧。

欧洲贵族的最高等级被称为安派尔(Emperor),就是皇帝——整个王国的统帅的称呼。

其实这也是经过嬗变的过程,欧洲传统的正经(血缘、社会等方面均认可的)的皇帝就会被称为安派尔。

但是在中世纪之后,欧洲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正经”的皇帝了,将自己称为皇帝的人都是为了在形式上将自己包装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人。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文艺复兴时期,神圣罗马帝国是唯一拥有帝号的国家。

因此正经的贵族最高一级被称为安派尔,皇帝是之后产生并流行的。

从法理上讲,尽管皇帝这个称呼并不是那么的正经,但是它的的确确是贵族领主中最高的一级。

接下来一级是克因(King),这是仅次于“皇帝”的国家君主头衔,在名义上受制于皇帝,但皇帝对其的管辖只是有名无实的。

之后一级是杜克(Duke),就是公爵。

“Duke”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的“Dux”,意思是“领导者”。

从它的含义可以看出,公爵相当于一个国家高级程度的领导干部,其头衔通常是由国王进行册封的。

他也有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需要向为自己授予封号的国王效忠,然后才能将自己的公爵称号代代相传。

再一级叫做康特(Count)。

“Count”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的“Comes”,意思是“伙伴”。

这就耐人寻味了。

伯爵作为君主的小伙伴,一般情况下能得到一个直辖市或者小型省规模的封地。

他们其实就是国王的附庸阶层。

之后一级叫做鳖稳(Baron),这就是男爵或者子爵,前者比后者要常见一些,读起来也更顺口一些。

“Baron”源于拉丁语“Baro”,意思是“战士、佣兵”。

他们所属的领地通常就是一个城堡的规模,一般男爵或者子爵就是现代意义上“高富帅”的代表。

最后一级是奈特(Knight),就是我们都特别耳熟的骑士,这只能算是敲门砖的贵族头衔,就是最低档次的贵族。

“Knight”这个词在古日耳曼语中的意思是“男孩、仆人”,这一看就像是为其他贵族阶层服务的概念。

因此,骑士通常是不能世袭的,而且也很少能得到封地。

就算非常幸运地得到了封地,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庄园,属于封地中最小的单元。

最多用来日常生活。

其实在了解完欧洲贵族的等级制度,其实可以发现,这与中国本土的贵族等级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直接套用我国春秋时期的爵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就是: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我国的封建制度有非常大的不同和差异。

首先就是欧洲各个等级是逐级附庸的,并不是都隶属于皇帝一人,这与中国则非常不同。

第二点就是对于我国春秋时期封建等级制度的误解,公侯伯子男只是我国封建贵族等级制度中的一部分,我们还具有存在另一套体系描述相互隶属的垂直结构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其实这套体系实际上更能够形象生动地形容典型的西欧封建。

因此事实上,欧洲和中国的贵族等级制度虽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情况,但是总结而言,还是差异更多一些。

因此在进行这类情况的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单纯简单地进行转借和类比,而是需要细细琢磨其间的一些差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058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3
下一篇 2022-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