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见到关于宋朝官制的提问,印证了宋代官制非一般人能懂。
宋朝官制极为复杂,变动也频繁,一个人做了官,至少有官阶(品级)、官职(职务)、差遣(承担任务)三个官名,再加上各种虚衔,官名一长串,确实很难让人看懂。
比如,岳飞平定杨幺起义扫平湖北湖南后,朝廷封他为检校少保、武昌郡开国公、镇宁军崇信军节度使、神武后军都统制,还担任荆湖南北、襄阳府路、蕲黄二州制置使。
这么多的官位,以哪个为主?按哪个定级?很多人不明白,不知道咋比。
我就以岳飞为例解释一下:头衔是检校少保,爵位是武昌郡开国公,官阶是镇宁军、崇信军两镇节度使,官职是神武后军都统制,差遣即荆湖南北、襄阳府路、蕲黄二州的制置使。
这些职位属性不同,混在一起,就更难区分了。
宋人比谁官大,主要比官阶。
张俊、韩世忠的头衔虽比岳飞高一点,但官阶一样,都是节度使,因此三人同级,放现在都是大军区司令员级别。
头衔则反映了谁更受皇帝宠信,谁在皇帝心中更重要。
了解宋朝官制后,我们再来看题主的问题:太师属于头衔(荣誉),有两种:一指朝廷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均是对元老重臣的褒奖;二指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均是对功臣的奖励。
无论朝廷三公还是东宫三师,自汉代以来均为虚衔,并非实职。
当然工资待遇是有的,正一品,与宰相同级。
王爷是百姓们的口语叫法,并不准确。
古代王爵分两个等级:亲王、郡王,都叫王爷。
自汉代定下“非宗亲不可封王”制度后,历朝历代亲王均为皇室成员,非皇族的异姓人,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亲王,最多封为郡王。
亲王和郡王好区分:亲王一个字,如秦王、晋王、睿王等;郡王两个字,如汾阳王、瑯玡王、西平王等。
太师是虚衔、王爷是爵位,宰相可是实打实的官职。
自秦朝设立宰相职位以来,始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从隋唐时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以来,宰相名号就撤销了。
唐朝设尚书省(主官为尚书令,但始终空缺),以左右仆射分掌尚书省事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宰相,如果不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就不是宰相。
为了分左右仆射之权,唐朝还设有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左、右仆射管辖。
宋朝官制频繁更改,到南宋建立时才定型。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以南宋为例:南宋也不设宰相,以左、右尚书仆射为相,参知政事为副相。
左、右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左、右相,类似于唐代的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其他朝代宰相只有一位,在宋朝则是两位,左相、右相官位一样大,但一般以左相为首席。
题主问太师、王爷、宰相谁的官大,这是不科学的。
太师是头衔,宰相是职务,王爷则是爵位,三个官位的属性不同,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
从官阶看:太师和宰相平级,都是正一品的工资待遇。
王爷就是王,只分亲王、郡王,不分一品二品,无论哪种王爷,工资待遇都在正一品之上。
从爵位看:王爵以下,才按公、侯、伯、子、男五级划分。
无论亲王郡王,都是王爷大,太师虽地位崇高,宰相虽位高权重,但他们都是公侯级,低于王爵。
从权力看:王爷虽居尊位,但不能统领百官;太师貌似高大上,却是虚衔;宰相是实权,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从这点来看,宰相职权大于王爷和太师。
宋朝的六部尚书和隋唐完全不同:隋唐的六部尚书是位高权重的实职,正三品要员;宋朝六部职权则被二十四司曹瓜分,六部尚书虽为正三品,但几乎沦为虚衔,一般用于给官员加官晋职。
如:唐朝的兵部是全国军事首脑机关,宋朝另设枢密院来掌管军事,兵部形同虚设,兵部尚书也沦为虚衔;唐朝的礼部负责典章礼制、教育考试、外交事务,宋朝另设太常寺和礼仪院负责这些工作,礼部连机构都是虚设的。
宋朝的开封府尹统管京城的行政、司法、民生等诸多要务,是一个位高权重的核心职位。
在宋朝,谁被指定为下一任皇位继承人,谁才能出任开封府尹,因此开封府尹一般是从一品,最低正二品,如果是储君出任,就是正一品。
开封府尹均由指定为储君的亲王挂名兼职,开封府具体事务实际由少尹或“权知开封府事”负责,包拯担任的就是“权知开封府事”一职。
包拯当时的官阶是从四品,官职是右司郎中,差遣即权知开封府事。
虽然包拯是从四品,比正三品的六部尚书低得多,但包拯担任权知开封府事一职,这个岗位却是非常牛逼的。
《宋会要/职官》记载:“国朝之制,垂拱殿受朝,先宰臣升殿奏事,次枢密使,次三司,次开封府,次审刑院,以次升殿”。
开封府的地位仅次于一品的左相、右相、枢密使和二品的三司使,地位非常高。
已经沦为虚衔的六部尚书,和包拯的权知开封府事相比,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太师、王爷在宋朝一般是虚衔,大多数时间内没有实权;六部尚书的品级与开封府尹相当,但六部尚书有时也是虚职,开封府尹则一直掌握实权。
综合来看,丞相最实用。
太师,正一品,品级最高,但属虚职太师是宋朝文官最尊崇的官职,但大多数是授给死人的,“活太师”屈指可数,不超过10个人。
即便是“活太师”,更多时候是作为退休官员的荣誉加衔,并无实权。
只有蔡京一人不仅是“活太师”,还以“太师”一职掌握实权。
亲王,正一品,品级最高,但不得参政宋朝的王爵分王、嗣王、郡王,其中王是正一品,嗣王、郡王都是从一品。
皇帝的儿子到了年龄可以封王,为亲王,但王爵“及身而止,降等袭位”,也就是说亲王如果做不了皇帝,他的后世子孙只有嫡长子可封低一级的嗣王,其他都无法封王。
按照祖宗家法,宋朝宗室不得参政,因此王爷的地位品级虽高,却没有实权。
丞相,品级不定,但掌握实权北宋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以本官加中书门下平章事者相当于丞相,而品级是指本官的级别,因此品级是不确定的。
比如宋初名相赵普初次拜相的职务是“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门下侍郎是官,决定了赵普的品级,平章事是差遣,决定了赵普的实权。
南宋实行左右丞相制度,左丞相、右丞相都是正一品,均掌握实权。
六部尚书,正三品或从二品,实权不定北宋前期的六部形同虚设,真正的职权都掌握在其他机构中,六部尚书在北宋前期为正三品。
如上所述,北宋的官只决定一个人的品级,真正决定实权的是这个人担任的差遣,我们无法判断一个官职为六部尚书的人实权到底多大。
如果他没有差遣,那就是闲官。
宋神宗元丰改制后,恢复六部实权,六部尚书为从二品。
开封府尹,从三品,亲王兼任开封府是北宋都城,东京所在,地位重要,开封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开封府尹”是从三品,在宋初一般由亲王兼任(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赵廷美都曾兼任),其他官员担任时只能叫“权知开封府”,不能叫“开封府尹”,包拯担任的就是“权知开封府”。
如前所述,权知开封府是包拯的差遣,他担任权知开封府时的官是“尚书右司郎中”,品级仅仅是正五品,但却手握实权,比那些二、三品的虚职高官强出不少。
综合上述分析,宋朝的丞相无论品级、地位、权力都是实打实的,而太师、王爷大多数时候都是虚衔,不掌握实权;包拯时代担任的权知开封府掌握实权,但品级不如六部尚书。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