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制度中,级别最高的应该是正黄旗。
要区别各旗的排名和地位等级,首先得从清国的八旗制度起源谈起。
八旗制度的起源清的祖先是建州的女真人,属游猎的少数民族,主要以捕猎为主要生活来源。
捕猎时为提高成功率,往往采取集体围猎的方式。
在具体的捕猎工作中,女真人往往采取每十人为一个小组。
为统一行动和指挥,在这十个人当中,就会选出一个负责人,统一指挥调度,称之为总领。
每组十个人,就称为一个牛录,负责人就称为牛录额真。
这就是八旗制度的最先雏形。
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后,不断吞并相邻的部落,人数不断增多。
为了便于管理,也为了提升打仗的战斗力,每个牛录的人数,逐渐扩充到三百人,牛录额真就成为了这三百人的将官。
后来,随着军队人数的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就将部队分别编成四个牛录。
为了区别管理,每个牛录分别授予“黄、红、蓝、白”四种颜色的旗帜。
这就是最开始时的四旗。
八旗制度的发展努尔哈赤采取有一系列强有力的战略方针,对投降的人员非常优待,对主动来归的人员,更是特别优厚,实现了地盘不断扩大,军队不断扩充。
于是又增设了四旗,分别授予“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种颜色的旗帜。
整个八旗制度就此形成,名称分别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旗帜的颜色均为纯色,即:黄、白、红、蓝四色;镶黄、镶白、镶蓝,均以红颜色镶边,镶红则以白色镶边。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又不断向蒙古、汉族地区扩张,许多蒙古、汉族人口不断归附。
于是部队扩编为四百个牛录,其中满蒙混合三百零八牛录、蒙古族七十六牛录、汉族十六牛录。
这就是清军原来的主力部队。
八旗制度的演变八旗制度首先是由原来围猎的实际需要产生,是一种生产生活组织。
后来由于清太祖努尔哈赤不断征战吞并周边部落,出于作战的需要,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军队的管理制度。
再后来,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大,人口的不断增加,清的八旗制度,又发展演变为一种户籍管理制度。
所有人口都归属于八旗之中。
每旗的旗主,就是本旗所有人口的主人,旗主与旗人之间是君臣的名分。
每个旗,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王国,旗主是实际意义上的国王。
整个后金的政治体制相当于一个“共和”体制,由八位旗主共同推举一位旗主为大汗,主持整个国家的日常运转,也是国家的元首。
但,国家的重大事项,由八位旗主共同商议决定。
这也就是所谓的“八王议政”制度。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之后,不断削弱各旗旗主的权利,不断提升巩固皇权,权力不断收归君主,逐步发展成为了君主制度。
八旗制度的管理机构,每旗设有一名军事长官,叫固山额真,入主中原后改称都统;设左右两名梅勒额真,即副都统;每旗分设五个甲喇,每个甲喇的军事长官称甲喇额真,即参领;一个参领又管理五个牛录,每个牛录的军事长官称为牛录额真,即佐领。
八旗制度的等级八旗分两个等级,即上三旗,分别为:正黄、镶黄、正白,一般是皇帝自己亲自管理;其余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则为下五旗,一般为各位王爷、贝勒、贝子、公爵等领导。
清太宗皇太极时,皇太极亲自管理正黄、镶黄两旗;睿亲王多尔衮管理正白旗;礼亲王代善管理正红旗;郑亲王济尔哈朗管理镶蓝旗;豫亲王多铎管理镶白旗;庄亲王博果铎管理镶红旗;正蓝旗原属莽古尔泰,后来归皇太极接管,归属肃亲王豪格。
由上可见,清朝的八旗排名应该是:正黄、镶黄、正白、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
其中最尊贵得应该是正黄、镶黄两旗,考虑到正黄旗是最先的四旗之一,镶黄旗为后来扩充的后四旗之一,所以,八旗中最尊贵当属正黄旗。
相信很多人对清朝时期的八旗并不陌生,因为现在很多清宫剧里面关于八旗子弟的情节很多,但是很多人对八旗的排名却不大清楚,有些人认为正黄旗在八旗中排名首位,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八旗的排名以及哪旗最尊贵,且听我慢慢道来。
八旗制度八旗是满洲社会、军事的基本组织形式,对清朝的崛起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
1615年,努尔哈赤基本实现了对女真各部落的统一,因为人口众多,为了方便管理,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增编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因此正式创建了八旗。
到了皇太极时期,为了极大扩充兵源,有利于和明朝的作战,也为了扩大后金的实力,皇太极又创设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也就是说,清代八旗组织中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白旗,虽然八旗排名有前后,地位也有区别,但是不论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还是汉军八旗,全部隶属于同一社会组织形式“八旗”之下,八旗的事务由八旗都统衙门掌管。
八旗在清朝早期具有很高的战斗力,入关以后,八旗的兵额大约在15万至20万人之间浮动,一半左右的兵力驻扎在京师以及附近地区,另一半兵力驻扎在各战略要地以及边疆地区,而到清朝末年光绪以及宣统年间,八旗兵额仅有大约12万人。
上三旗和下五旗八旗本来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在清军入关之前,八旗中的镶黄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他旗也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只有镶黄旗只属于汗王(皇帝)一人,没有其他宗室掌管。
清军入关以后,宗室的王公分别隶属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等五旗,皇子成年后分府也是全部拨入这五个旗中,不再拨入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三旗之中。
在清顺治七年,摄政王多尔衮去世,顺治开始了亲政,他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掌控,亲自统领了原本多尔衮统领的正白旗。
这样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就变成了上三旗,由诸王贝勒们掌控的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称为下五旗。
因此才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终其大清一朝,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排名都没有改变,上三旗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在皇室当侍卫也同样看出身,必须是出身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的旗人。
比如紫禁城的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等都是由上三旗出身的八旗子弟来守卫。
而下五旗一般都是驻守京师以及各地。
八旗分类1.镶黄旗建于1615年,因为旗帜的颜色是黄色镶红边,因此得名镶黄旗,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统领,像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中属于镶黄旗的有康熙时期辅政大臣中的鳌拜和遏必隆,还有乾隆的皇后富察皇后、乾隆帝继后辉发那拉氏、乾隆宠信的臣子福康安、清朝末年的慈安太后等都是属于镶黄旗。
2.正黄旗建于1601年,因为旗帜的颜色是纯黄色的,因此得名正黄旗,属于上三旗之一,像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中属于正黄旗的有康熙时期的权臣纳兰明珠,以及清代词人纳兰容若、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以及雍正帝皇后孝敬宪皇后等都是属于正黄旗。
3.正白旗建于1601年,因为旗帜的颜色是纯白色,因此得名正白旗,属于上三旗之一,像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中有多尔衮、顺治帝最爱的董鄂妃、慈禧宠信的大臣荣禄以及末代皇后婉容等属于正白旗。
4.镶白旗建于1615年,因为旗帜的颜色是白色镶红,因此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像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中属于镶白旗的有乾隆时期大臣鄂济·岳起、晚清大臣索绰罗·麟魁等。
5.正蓝旗建于1601年,因为旗帜的颜色是纯蓝色,因此得名镶蓝旗,像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中属于镶蓝旗的有喜塔腊氏等。
6.镶蓝旗建于1615年,因为旗帜的颜色是蓝色镶红边,因此得名镶蓝旗,属于下五旗之一,像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中属于镶蓝旗的有同治帝妃子敬懿皇贵妃等。
7.正红旗建于1601年,因为旗帜的颜色是纯红色,因此得名正红旗,属于下五旗之一,像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中属于正红旗的有乾隆宠臣和珅、丰绅殷德等。
8.镶红旗建于1615年,因为旗帜的颜色是红色镶白,因此得名为镶红旗,属于下五旗之一,像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中属于镶红旗的有光绪帝宠妃珍妃以及谨妃等。
八旗中镶黄旗最尊贵众所周知,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统称为上三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镶白旗为下五旗,有清一代,一直没改变。
上三旗地位肯定比下五旗地位高,这是没有异议的,但是上三旗的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中,镶黄旗地位是最高的。
毫无疑问,八旗中镶黄旗是最尊贵的,因为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它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另外从清朝的抬旗制度也能看出来镶黄旗的尊贵。
如下表所示: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抬旗入满洲镶黄旗的都是外戚,有慈禧太后娘家以及康熙帝生母等,从这个表可以看出,慈禧作为晚清实际掌权者,她把自己的娘家从镶蓝旗抬入镶黄旗,恰恰证明镶黄旗是最尊贵的。
另外汉军的抬旗中,年羹尧从镶白旗汉军被抬入镶黄旗汉军,而田文镜的地位和军功远远不如年羹尧,因此只能比年羹尧低一个级别,从正蓝旗汉军,被抬入正黄旗汉军。
因此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清朝八旗,以镶黄旗最尊贵。
结语:纵观有清一代,虽然八旗制度曾经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它也有不可忽视的本身的弊端,八旗制度毕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而创立的,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变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变成了职业军队。
清朝政权为了加强对全国的军事控制,把八旗兵半数集中在北京,守卫京城,旗人长期被迫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技能,大部分人无所事事,破坏了满族人民正常的经济生活,辛亥革命以后,腐朽落后的八旗制度才得以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