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哪个校区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哪个校区,第1张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哪个校区 在东南大学读信息工程是一种什么体验?

本人10年考上东大,现在一晃以10年了,了解的多了才敢勉勉强强评论几句。

高考成绩出来后,我在武大华科东大徘徊不定,武大能上,压线进,最后的收分也如实证明了这一点,华科还能选专业,但一般专业不想去,再者不想去华科捞鱼划桨,武汉大学通病,勿喷。

最后选了东南,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录取,信息工程。

百度一番“985高校排名”,然后由高到低填上满满当当的志愿,美滋滋,走上人生巅峰。

你真的喜欢吗?真的适合你吗?现在大家都讲个排名,讲个名气,讲个博士点硕士点院士多少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多少个,但是实实在在的,985刨去C7剩下的32所又有多大差别,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别的高校不了解,东大的建筑稳三冲二,电子 信息 交通前三,生医第一无话可说,综合排名最新是22没记错的话,那你要是喜欢建筑,会选个排名第八第九的,还是选个东大?名气都是你向别人吹嘘的资本,那不是你自己的,博士硕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了大学跟你接触的又有几个,扪心自问,会对你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重要的还是自己在大学中一如既往的努力,名气只是向人谈论一时,而自己会在自己选择的大学生活四年七年甚至更久,自己喜不喜欢适不适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名气排名都是面子上的东西。

江苏,文在南大,工在东南。

在来到这里,甚至报考志愿之前不久,才知道有这所大学,名气在外省来说实在是低,但是同时这也意味着一个事实,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外省毕业生来说,报东南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因为你可以试着想象江苏的孩子考上东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很多江苏本地的同学,同一张试卷可能比我高很多分,但是读的是更差的专业,经常和舍友调侃,我要是生在江苏,三本可能都考不上。

直到现在,我也不太明白为什么东大这样一所好学校为什么名气这么低?是因为如企业所说的东大学生老实、低调?是东大的宣传做的不够?是东大的科研跟不上?主要领导研发4G移动通信网络,现在正在研发5G。

名气低,看地域。

第一,毕业的时候你的面试官不会拿着一本“中国大学排名”来为你定义优劣残次,第二,你不知道你的面试官来自哪里,在江苏,东大名气确实很大,企业可能会争着要,走到其他地方发展,凭本事吃饭。

这是一个不变的硬道理,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武大的学生来到江苏找工作,没人会在意你的牌子,排名高但是在这片儿土地,牌子就是不响,武大同学勿喷。

回过头来,除了那几所大学名字响亮,其余的985又有几个人能数得完?今年志愿咨询的时候,才知道吉大天大排名这么高,不是靠近这两所学校的可能都不知道它们还是985?我没办法做个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告诉你为什么东大排名高名气低,但是希望自己的一些经历也好想发也罢,说一说,名气是给别人看的,大学是自己的,喜欢的大学是最好的大学。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之前身为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其悠久厚重的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的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

1928年,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

1932年,陈章先生来到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任教授,并于1936年起任系主任,在此期间开创了我国无线电教育之先河。

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中建立了南京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分设为电力工程系和电信工程系;1953年,先后有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厦门大学、金陵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工学院等院校的电信工程系并入,建立了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陈章教授担任首任系主任。

1956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和设备调去成都,支援新建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

1962年,电真空器件专业从无线电工程系分出,单独成立了电子器件系(现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年,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年4月,“信息安全”学科从学院分出,和相关学院组建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学院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并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4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2017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双双列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分别为A和A-。

学院现有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无线通信技术”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水声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作为核心力量发起建设了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正努力争创国家实验室。

该实验室面向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引领全球信息科技发展方向、解决行业重大科技问题为使命,通过聚集全球高端人才,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力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重大示范应用,促进成果在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落地。

学院依靠东南大学传统优势学科办学治学的长期积淀,形成了志存高远、团结奋进、求真创新的学院文化,凭借学科在国际上的良好声誉和形象,广纳国内外一流学者、知名教授以及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由高端人才领军、高水平人才聚集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全院教职员工240人,其中,专任教师203人,教授/研究员6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97人,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152人。

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IEEE Fellow 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创新项目1人、教育部“****奖励计划”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7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防ZQ人才1人、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6人、教育部“****奖励计划”青年学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23人、江苏省“333”人才20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7人、江苏省双创人才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

崔铁军院士及其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国际学科前沿及国家产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大需求为引领,强化基础研究,强化优势特色,注重学科交叉和源头创新,形成了国内一流的特色科研方向,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示范系统和标准化提案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方向已走在世界前列。

2011年以来,作为牵头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

学院本科生按“信息工程”专业宽口径大类招生,该专业为全国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首批获得“江苏省品牌专业”称号,并在全国率先高标准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硕士生、博士生按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4个学科招生。

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500余人,博士研究生440余人,留学生20余人。

近年来,学院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1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2项;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5项,银奖2项;在2016-2020年的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院本科生共获全国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江苏省一等奖21项,二等奖16项。

近年来,本科生继续深造率72%以上;各类毕业生分配供不应求,每年用人单位的需求量是应届毕业生的6~8倍,就业率达100%。

迄今为止,学院已培养万余名毕业生,已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本科毕业生中有1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由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

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创办。

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立国立东南大学,下设工科,其后工科又经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等历史时期;1952年,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

学校有3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7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专任教师28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14余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80%,正、副高级职称193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92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151人,两院院士1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6人,讲座教授4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3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专家1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2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082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3
下一篇 2022-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