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草市起源非常早,类似于现代的商贸集散地,包括城市商业区,譬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城市小区的农贸市场;农村一些村庄的集市。
古代的民众需要通过交换手中的物品,以获得其他生产物品,于是定期、定点在一些固定地方进行集中交易,久而久之形成的集市,古代称之为“草市”。
历史上的草市在全国各地的名称也不尽相同,北方地区一般称作“集”,去这些地方购买或者做生意称作“赶集”;在福建、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古代的草市称作“墟”(或者圩),去这些地方称作“赶圩”;在四川、贵州、重庆等地被称作“场”,去这里进行贸易活动被称作“赶场”。
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其他称呼,起源于最初的草市。
草市的名称没有确切的来源,因为商贸活动的需要,草市所在地一般都用草来改临时建筑,所以称为草市;也可以称之为临时性的集市。
(现代农村赶集图,古代这一活动被称作“草市”)古代草市主要分布在那些地方?古代人交易物品,进行商贸活动,一般要考虑人流量的问题,因此草市一般会选择大中小城市的临近地方,一般不选择在城池内,同时也是人流比较多的的地方,这样物品交易也顺畅快速。
另外一个草市的集中点在关隘、渡口、驿站旁,这里的人流量也相对比较多,因此临近这些地方也是草市建立的地点,都是临时性的。
此外,对于古代居民村落聚集之处,贸易的民众会选择一个地点进行集中交易,附近的民众进行交易生产、生活资料,日期一般都固定下来,譬如农历的初一、十一、二十一草市贸易,周围的民众会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进行贸易活动。
当然有的草市开启的日期也非常频繁。
如每逢农历每月的一、六日赶集,一个月有六次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草市也在发展,临近城市的草市有些发展成为城市的商贸区;也有些草市发展成为村落、城镇、县城等。
这都是古代人因为贸易活动频繁而形成的,可以称之为贸易形成的村落、城镇、县城。
在现代社会仍然有草市的历史遗留存在,譬如辽宁省清原县草市镇、湖南衡东县草市镇,这些都是草市存在的历史痕迹。
(《清明上河图》局部,展现北宋时期集市繁华景象,这些集市其实就是草市发展而来。
)草市的历史发展。
草市是古代从事贸易的民众,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人流量较大的地区进行贸易活动,或者周边的民众约定俗成的地点进行交易。
在草市可以交换各种物品之外,也可以在贸易中获取利益,纯属民众的自发行为,地方政权一般都不会进行收税的。
不过这种草市贸易在各处人流量集中的地方进行贸易,历朝历代各地的地方政府就介入其中,对市场进行管理,收税,对贸易公平性进行监督。
譬如,在古代建康(南京)城外就存在很大的草市,人们长期在这里从事贸易活动。
在东吴、西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时期,建康城外的草市贸易活动非常频繁,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专门设置了“草市尉”,负责管理草市贸易活动,收税也是其常规行为了。
史书记载:台城六门之外,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
(《资治通鉴》注释)这里的台城指的是建康城的六个城门之外都有草市,分别设置草市尉监管收税。
唐代时期,长安城内的坊市制度,贸易活动都在坊市内进行,大街上禁止集市活动。
但在唐王朝广泛的农村、交通要道、河流渡口、重要的交通驿站周边等地方形成众多的草市,草市贸易活动看中的就是古代人流量大的地方,这样贸易活动才能昌盛。
唐朝的坊市制度利于集中进行贸易,同时也有利于王朝的税收,但也限制了贸易的发展。
草市贸易在唐朝中后期才逐渐盛行起来,主要是草市大都可以免税或者较低的税收,如果税赋过重,贸易民众自然一哄而散,草市自动消失。
(贵州黎平大市场图,这也是草市发展之一)两宋时期,坊市制度没落,贸易活动更加繁荣昌盛,在一些草市繁华的聚集地,很多人兴建了不少酒楼、粮店、日用品商店以及一些娱乐场所。
草市贸易的发展,原来的草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临近城市的成为城市主要贸易区。
有些贸易频繁的草市形成了村庄、城镇、县城。
现在农村的集市就是古代草市的一种,基本是古代草市原汁原味的保留!
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也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