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哪个学派

孟子是哪个学派,第1张

孟子是哪个学派 孟子是如何与子思形成思孟学派?

一, 古代诸子百家中的儒家学派由孔子创立,孔子死后,到了战国时期,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孟子学派和荀子学派。

这些学派都自认是代表孔子的儒家思想,但相互间的观点又不相同。

二,孟子曾是子思门下弟子,两人为师承关系,两人思想上又有一致性,所以后人把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人合二为一,称为思孟学派。

子思像

孟子与子思有什么关系?“思孟学派”的说法由何而来?关于孟子的师承,史载不明。

他本人曾说自己“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

后来,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以及赵岐的《孟子题辞》则说孟子是子思的弟子。

此外,还有人说孟子曾经学于子思之子子上(《孟子外书·性善辩》)。

较早提到孟子与子思关系的是《荀子》,在其中的《非十二子》篇中,荀子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

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

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从这里看,孟子与子思之间确有一定的学术渊源。

孟子到底师承何人,今之学者也有人进行探讨。

学界一般认为司马迁所说“受业子思之门人”的说法比较接近实际。

既然孟子曾经跟从子思之门人受业,则“思孟学派”的说法便不是无根之谈。

自唐代韩愈以后的儒者,大多数认为儒家的“道统”乃是由孔子传给曾参,曾参传给子思,子思传给孟子。

这样从孔子到孟子的师承传授应该是:孔子—曾子—子思—子思之门人—孟子。

但子思是孔子的嫡孙,由于其父孔鲤先孔子而死,故子思在青少年时代一定较多地受教于孔子。

孔子死后,子思可能又向曾子学习。

这就是说,“思孟学派”很可能出自曾参一系。

关于“思孟学派”的来源也有不同说法。

宋代已经有人反对该派出自曾参的观点。

现代学者郭沫若在其《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中,根据《荀子》的话而认为“思孟学派”出于子游。

但清人郭嵩焘则认为《荀子》中的“子游”应为“子弓”。

所以,关于“思孟学派”的学术来源,还有待于继续探讨。

“思孟学派”有什么样的学术特点,人们的看法也有分歧。

有人说此派的思想核心是《荀子》提到的“五行”说。

但一些学者进行考辨之后,认为荀子所说的“思孟学派”的“五行”难以确指,与一般理解的“五行”没有关联,在《中庸》与《孟子》中并没有五行思想。

还有学者这样解释:“思孟学派”的“五行”思想,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就表现在孟子的“四端”说中,而信就是《中庸》发挥的“诚”,以及孟子所说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其实,“五行”说的确是“思孟学派”的学术特点。

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出土的一篇儒家著作《五行》证明了《荀子·非十二子》所批评的思孟五行学说中的“五行”乃指仁、义、礼、智、圣,帛书《五行》等篇的发现,也为《大学》《中庸》及其他一些儒家著作提供了可靠联系,孔、曾、思、孟作为儒学的正宗地位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说明子思、孟子一系的确是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一个支派。

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对于我们理解“思孟学派”的学术倾向同样极有帮助。

李学勤先生认为竹简中的几篇儒家的文章属于《子思子》,其中就有《五行》篇,“文中的‘五行’指仁、义、礼、智、圣”,整理者已指出,此即《荀子·非十二子》所指斥的子思、孟子的五行说(见《郭店楚墓竹简》第149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现在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宋儒所说的心性学说正是“思孟学派”的学术倾向。

子思的《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等观点,为孟子所继承和发扬,进而形成了一种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的儒家心性之学。

我们认为,心性学说也是“思孟学派”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特点。

郭店竹简中也有《性自命出》等篇,对于心性问题进行了阐发。

孟子发扬了子思的学说,形成了儒家中的一个独特的学派。

他们注重内心省察的修养功夫,主张“性善”“尽心知性知天”“诚”“思诚”等等,子思、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116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3
下一篇 2022-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