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永寿县监军镇等驾坡村被国家住建部、财政部和文化部正式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当年全省共有8个村庄,等驾坡村名列其中。
等驾坡村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古村落,有它独特的民居构造和历史渊源。
一是等驾坡村有着千年传承的“地坑式院落”,这种院落是黄土高原先祖原始生活的见证,现存136处,窑洞350余口,也证实了等驾坡村 被称为“人类居住始祖活化石”的历史。
二是汉朝时等驾坡村就成为军事要塞之地。
当时,匈奴屡犯边关,为防其进犯,村民依据险峻沟壑,依山就势,自建土城,抵御匈寇。
至今,旧城下还残留一种地道,当地人叫做“窨子”,足见先民智慧之高。
三是等驾坡村因唐肃宗李亨御驾得名。
在历史上有“皇帝亲莅临,等驾有此坡”的故事。
据《三辅旧事》记载:“离宫别馆,地宫窑寝,弥山跨谷,土被朱紫”为皇家避暑之后花园。
至隋唐后,永寿增建了不少离宫别馆,如隋之“御驾宫”,唐之“等驾坡”等,故永寿被称为“隋唐夏宫”而闻名天下。
四是该村古老建筑随处可见。
除上面说的地坑院外,至今还保留着胡同巷、照壁、地窖、渗井、石碾子、雕花门窗、铡刀、手推车、千年神泉等。
如今,等驾坡村以“住”文化为特色,依托独有的沟壑地貌,开发千年神泉、300亩泉水湖面、泥浴谷、民间民俗博物馆等景点和项目,建成了集生态养生、旅游度假、文史物考、综艺博览等为一体的黄土民俗旅游观光地。
等驾坡村处于监军原的西沿,毗邻甘井沟,村东南属黄土原面,地面平坦,土地肥沃;西北属沟壑地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现出阶梯状,沟内褶皱、断层、支毛沟遍布,黄土风情地貌特征突出。
等驾坡村约形成于汉代,村中有土城墙,传说为汉代所筑。
关于村名,据《唐书》载,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仓皇奔蜀,太子李亨北逃朔方(今宁夏灵武)途经永寿(据《鸿书》、《永寿县新志》),传说在此等候玄宗圣驾,闻玄宗奔蜀,遂去朔方,故而得名等驾坡。
另说,唐太宗在麟游县九成宫避暑还京(今西安)时,文武百官在此等候御驾,故名等驾坡。
“涵于地下,隐于林中”,地面树木茂盛,造就了“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等驾坡村地下村庄景象,《咸阳市永寿县等驾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深入挖掘等驾坡村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科学确定保护与发展思路。
规划通过对地面建筑的拆除、整治及增添绿化等方法,保护整体景观格局,严格控制村落周边地面建筑的建设,保护现有林地、树木等自然植被。
永寿县监军镇等驾坡村位于该县县城西北4.5公里,据永寿县志载:皇家避暑圣地,唐太宗李世民后花园,皇家亲莅,等驾有此坡,而得名。
等驾坡村有长远的历史,地处海拔1000米,被称为“人类居住始祖活化石”,其地貌特征系1.35亿年前的白垩纪时代的原始地貌遗留,地貌峡谷沟壑,山塬伟岸,土柱漏斗,褶皱丰富,断裂横层,植被葱郁,弯曲通幽。
等驾坡村因李亨御驾得名,《三辅旧事》记载“离宫别馆,地宫窑寝,弥山跨谷,土被朱紫”为皇家避暑之后花园。
至隋唐后,永寿增建了不少离宫别馆,如隋之“御驾宫”,唐之“等驾坡”等,故称“隋唐夏宫”,“永寿”并因此而闻名天下。
同时,等驾坡村地处“秦陇咽喉”要道,为“古丝绸之路”第一站,当时为防御匈奴进犯,故有汉代建土城墙,利用两边险峻沟壑,依山就势,妙筑其中。
城墙上有弓弩手护城,城墙下有可供千人避难的“窨(地下室,念yìn)子”,先民智慧,巧夺天工。
现今等驾坡村在永寿县西北2.5公里处,有286户1176口人,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305亩。
如今312国道、福银高速及西平铁路穿境而过,为村民出行带来方便。
古村旧址:胡同巷里的地下四合院 等驾坡村废弃的自然村呈现东高西斜,古村落为下沉式土窑洞,也称为天井院,呈放射连排型。
据介绍,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简称地窑,主要分布在黄土地区。
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一个方形的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开凿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人在平地上时,看见的只有地院和树木,是看不见房屋的。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是地下四合院的特色,等驾坡村的旧村落称为“胡同巷”。
生土建筑:人类居住空间设计雏形 在2002年泰国华侨开始着手改造等驾坡村的天井院窑洞时,当地村民才了解到这种地窑本身的优点和科学作用。
在永寿县,天井院窑洞被称为是先民创造的“人类居住空间设计第一雏形”,是用简单劳动工具挖掘而成的“生土建筑”。
在建筑过程中,不采用其他现代建筑材料,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被认为是生态的可循环建筑。
永寿古称长寿,其长寿秘诀与居住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久居窑洞,可以减少多种皮肤病,呼吸道、风湿性心脏病等。
窑洞厚厚的掩土和建造过程中灌注的黄土泥浆,使土窑洞有着冬暖夏凉的性能。
“神泉”涌动 3000多年不曾干枯紧挨着改造好的天井院窑洞是永寿县一处有名的泉眼,被称为“千年神泉”,如今泉水依旧涌动,被当地一处寺庙保护起来,当地香客前来烧香的同时,也不忘饮一口泉水。
这口泉水有段历史传说,相传三千年前,当地遇百年罕见干旱,部落族人渴死无数。
这年十月,部落里来了一个骨瘦如柴的逃难之人,眼看就要饿死,被族长救起,拿出仅有的几个柿子喂予此人,方得救性命。
此人临行时指着一处地方说“此下有泉,可润百里”。
族长正将信将疑,忽骤起风云,此人腾入云空,原是真龙下凡。
族人迅即挖地三尺,一口清泉怦然涌出,众部族得救。
这口泉3000多年不曾干枯,被当地人誉为福佑众生的“神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