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废止于哪个朝代

八股文废止于哪个朝代,第1张

八股文废止于哪个朝代 八股文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经历了哪些朝代?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下面凉夜从三个方面聊一聊八股文。

一、何为八股文?八股文是中国明清时期考试制度中所规定的一种文体。

八股文中的“八股”即: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

八股文要求严格,起承转结有一定的规矩,对字数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最初的三股和末一股可采取散文形式,中间四股需用排偶的句子。

在字数方面,需要控制在五六百字。

二、八股文怎么产生的?历经了哪些朝代?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中国科举制度开始出现。

朝廷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但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一个确切的选拔标准的。

在隋唐时期,科举中写文章的部分主要是以诗词歌赋为主,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个弊端,单纯的诗词歌赋包括散文它们的范围都太大了,而且内容不好比较,换句话说,诗词歌赋不适合做考试之用。

到了宋朝的时候,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点,他觉得唐朝这种以诗词歌赋作标准取进士太过浮华不切实用。

取进士是要寻国家栋梁,只会诗词歌赋怎么行?遂改革,并多科为一科,一律改试经义,这个时候就有点议论文的味道了。

再到后面的元朝,把范围一划,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明朝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股文正式出现。

这个时候科举考试非常严格,文体、格式、字数、格律、步骤都有要求,且只能围绕规定的经注写东西,考生是不能随意发挥的。

清朝大抵沿用了明朝的八股取士,但做了一些改进,因为康熙帝觉得八股文“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意思就是“八股文太讲究形式了,这样选出来的人对政治一点帮助没有,我要改进一下。

”于是,在公元1633年,八股文被废止。

但是没过两年,因为很难找到代替八股取士的方式,1668年康熙帝恢复了八股考试。

此后,直到1904年,伴随着清朝最后一次科举,八股文才退出历史舞台。

三、对八股文的看法八股文严格规范了行文格式及体裁,避免了单纯以诗词歌赋作考试内容的浮华。

八股文规定范围内的四书五经,让广大学子十几年寒窗苦读,其实也促进了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播。

但是弊大于利,八股文如此严格的要求很容易让考生钻牛角尖,刻意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极大地扼杀了读书人的创造力和自由意志。

很多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竭尽一生精力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初心。

这样的人走上官场,对民间的大小事情自然缺乏了解,吏治自然日渐败坏,国家难见清朗。

从康熙帝的做法来看,其实古人是明白八股取士坏处的,但是没有办法。

规定了范围,规定了字数,规定了格律,在这些规定下发挥创作已经是最大的公平,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你难人家也难,只有考不上的人才会抱怨。

”对寒门学子来说,研习八股文是唯一的选择,这是改变命运的方式手段,他们怎么会抱怨呢?也就是后来的人,站在故事之外,随意点评自己的看法,不是曲中人自然不会听进曲中意。

你觉得呢?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任何国家只要是以写文章作为判断自己国民文字水平的标准,那么必然就会有类似于八股文的情况产生。

八股文全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用现代的标准,那就是点名题目,解释题目,开始发表观点,要点一,要点二,要点三,总结陈词。

实际上就是为议论文划定一个标准,虽然考生可以自由发挥,但是写作的内容必须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套用完成。

中国人现在是非常反对八股文,并且经历了一百多年对于八股文的批判,把它当做封建思想的代表。

但是我经历了一段德国的写作教育以后,我发现八股文这种模式实际上在全世界是广泛存在的。

德国人考自己的母语和我们当年科举考试考八股文有点类似,要求考生写议论文的时候是必须要按照一个规定的格式来进行书写的。

开篇必须要点明论点,然后从正面和反面去描述这样的论点,接着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陈词。

你们看德国人这样的写作标准,是不是非常类似于八股文?这种写作模式的产生,主要是为了防止考生用非常多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写作方法,造成评卷困难,客观上造成一种评卷上面的不公平,以及在评卷给分上面的争论。

对于封建社会来讲,在一篇文章中用有限的篇幅和有限的八股来束缚考生,让考生以最简洁的文字,把事情的要点讲明白,以此作为评判标准,实际上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毕竟八股文应用的场合是在考试之中,在有限的时间和评卷人有限的精力内,为国家选拔人才,是没有办法不制定一个标准的。

直到今天欧洲非常多的国家,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仍然参照类似于德国这样的标准,这样的教育模式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没有发生过变化。

中国的八股文也延续了好几百年,到1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批判这样的写作模式,可以说中国人在文学上的思维实际上是领先世界非常多的。

包括现在的高考作文也非常的提倡,开放性的思维,可以说是领先于世界的。

但是八股文似的做解题方法在中国的语文高考中仍然存在,比如说中国语文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题,这种题目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语文考试都不考阅读题。

但是中国的语文高考存在这样的题目,并且考得非常的奇葩,不管你读的懂文章还是读不懂文章,只要你看出来这个题目属于什么类型的文章,下面的问题是属于什么类型的题目,你就可以用八股文式的思维方式,直接把语文的答题模板套用进去,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填几个字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这种八股文式的解题方法实际上也是非常值得批判的,因为曾经有高考文章的作者自己做高考语文的卷子拿不到分数的情况。

以至于现在高考语文的文章,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是死去的作者的文章。

因为考试要给定一个评分的标准,出题人要凭借着一个标准来给出正确的答案,所以这种类似于八股文的答题标准以及评分标准不得不存在。

这就是八股文产生的历史土壤,对于考试而言,只要有一个评分标准在那里,必然就会有答题的模板,这种答题模板是很难被突破的,如果我们以批判这种答题格式的方式去思维,那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仍然非常的多。

因此,八股文虽然被批判并且消失了,但是它的影子却仍然存在于非常多的涉及到写作的考试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124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3
下一篇 2022-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