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人和掌判哪个重要

冰人和掌判哪个重要,第1张

冰人和掌判哪个重要 古代通判是什么官职,主要负责什么?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通判,职能上可能有些差异,但基本上也就是个排名靠前地方副职

根据其地域的行政级别不同,所在通判的官员品级也不尽相同,简单的说就好像现在地级市和县级市一样,虽然他们名义上都是市,但在现实的存在感却是截然不同。

比如地级市的副职一般都是副厅级,而县级市副职却大部分为副处级,这名义上都是xy市某领导,但其官职真正的含金量却有天壤之别。

那么通判这个地方副职主要分管什么工作呢?不同的朝代通判职能有些许变化,比如宋时期通判的存在感就很大,那时候甚至地方一把手都要对手下的通判礼敬三分。

宋时通判职能大体可以分为部分行政职能和纪检监察,行政职能又主要有农业运输、农业水利等,还有就是掌握绝对优势的纪检监察。

所以那时候的通判真的权利很大,相当于现在地方的纪检书记、监察主任,外加地方农业、粮食、水利、交运些许权利,甚至有河道和靠海的地区通判,还要管理海河安定等相关事宜。

一直到清时期通判这个官职才开始倾向于边疆地区,其纪检监察的职能也被弱化殆尽,这样对通判的社会地位肯定有影响。

但清时期通判还是分管一些比较好的肥差,比如一直被严格控制的盐,所以也不能说清时期通判这个职位就冷了,但相比宋时的通判肯定有所不如。

最后说下通判一职设立的原始初衷,宋朝发明通判这个官职,当时通判要皇帝任命,而且通判还可以直接给皇帝打小报告,说白了也就让担任此职的人做自己的眼线。

咱们大家都知道一把手在权势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如果这样的权利不受到制约和监督,那么随着权利的无限膨胀地方大员很容易出问题。

那么通判就是专门牵制这些人的,不过现在回望历史,貌似这个制度闹的不太有成绩。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吸取了前朝的教训,进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以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在行政区域上,实行路、州、县三级,其中第二级的州,最高长官叫“知州”,由于是由朝廷选拔,为防止知州权利过大,皇帝会派下亲信任知州的副手,这个职位叫“通判”。

王安石早年也担任过舒州通判,因勤政爱民,受地方举荐升任常州知州。

宋朝的通判,既是一个州的二把手,协助知州处理政事,又是皇信派下来的亲信充当耳目,属于中央官员,如有上通下达的政令,需要两人同时署名才可生效,通判还有专奏权,可以绕过知州直接向皇帝汇报情况,可见权利不小,由于通判有行政权和监察权,也有人把通判称为“监州”。

图为塘栖乾隆御碑与水利通判厅遗址,明朝时杭州府通判在此设厅,管水利和缉拿水盗,清朝乾隆南巡此地时,为感谢浙江百姓积极纳粮,立御碑于此。

由于宋朝的官员品级十分复杂,不但有官阶、勋官、爵位、差贴等,州也分一、二、三级州,正常情况下,通判比知州低一级,比如知州是正四品,那通判从四品。

宋朝以后,各级的辅助官或副手都称为佐贰官,明清也延续通判,但将通判的行政和监察分开,设两人,,在明朝称为“州同知”和“判官”,在清朝称为“同知”和“州判”,官阶不高,一般是六品到七品之间。

苏轼当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王安石逐出京城,任杭州通判。

就以明朝为例,虽然州同知和判官依然是知州的副手,还有自己独立的衙门口,但权利已远不如宋朝,一权分饰两人不说,州同知完全成为知州的副手,判官由于行使监察权,他的上司不再是知州,而是巡按御史,判官的指挥权和调动权均在巡按御史手上。

另外明朝和清朝的文武官到了一定级别,可以通过考核评职称,通判的话文勋评不上,只能评散阶,比如六品承德郎、从六品儒林郎,七品承事郎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314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