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中的军史和编制明显不够专业,国民党军队在十年时期,确实出现过“甲、乙、丙”三类步兵师的编制,主要是因为各派系军队发展得很不平衡,同时也为了保存蒋系中央军的实力,因此在多次的整训和整编中,才不得已分成了三档。
到抗战爆发以后,已经取消了之前多达六种的师级编制,统一按军委会制定的甲、乙两种步兵师编制方案编成,至于“军”级部队,更是只出现过“甲、乙”两类正规编制,哪里有什么“丙种军”呢?(陈诚主持了两次大整编)川军则是抗战爆发之前,军事委员会实施整理难度最大的一部分军队,由于大小军阀实施“防区制”拥兵自重实力不同,加之内部混战不止,所以编制和番号非常杂乱,也有兵员素质良莠不齐的问题。
在军政部长何应钦奉命入川点验和整理之前,老蒋的命令是,将为数多达40万的川军必须缩减和裁汰三分之一左右,第一步至少要达到五分之一,大抵从1935年6月25日开始,何应钦着手对川军实行整编。
川军各军头谁也不愿意削弱自己的兵力和实力,所以整编可谓困难重重,到10月20日第一期整编结束时,川军只在花名册上把军官数量减少了6000人(其实都在),士兵数量也没减多少,第一期整编基本破产。
老蒋怒了,决心进行第二期整编,并且于1937年6月11日确定了“川康整军方案”,电令“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刘湘必须认真执行。
方案规定:川康军队以军(或师、独立旅)为单位直隶军委会,军费亦由军委会统一“经理”。
(刘湘)经过何应钦的一番运作,最终川康军队被压缩为八个军的番号,并没有什么甲、乙种之分,共辖26个师9个独立旅171团的番号,由于南京方面剥夺了川军的人事权、财政权,引起川军将领的普遍不满,本来肯定会继续抗拒和吵闹下去,然而何应钦在重庆召开的这次整编落实会议,时间已经是1937年7月6日。
第二天卢沟桥事变起,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川军将领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大多主动加快了整编的步伐,以便尽快出川抗日。
川军遂于1937年8月10日基本完成改编,各军所属的步兵师分为甲、乙两种,其中甲种师辖三个步兵旅、每旅两个步兵团,即为三旅六团制;乙种师辖两个步兵旅、每旅仍然是两个步兵团,即为两旅四团制。
当时的王陵基还没有带兵,作为刘湘的嫡系将领,其职务是四川省保安司令部警保处处长,并代行保安司令之职,而第72军的番号,则于淞沪会战期间授予了孙元良所部,也就是以德械第88师为基干升格的部队。
(王陵基的招牌是眼镜)南京保卫战后期孙军长元良放弃部队潜逃,第72军所属之第88师、补充旅损失殆尽,战后军委会明令撤销第72军番号。
不久老蒋继续增调川军参战,于1938年4月间,将刘湘的两个新编师(都是以旅扩编的)即新13师、新14师组成一个新军,就给了被撤销的第72军番号,刘湘任命王陵基为军长投入武汉会战,期间又以第72军和第78军组建第30集团军,王陵基升任集团军总司令仍兼第72军军长。
武汉会战结束后的1938年11月,军事委员会在衡山召开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根据第一期抗战的经验教训,军政部提出了军队整理的新方案,取消了兵团、军团、旅这三级番号,同时决定:1、将参战各师于一年内分三期轮流整理,每期为四个月,每期整理60到80个师;2、第一期整训部队的实施办法为,凡各军辖三师者为甲种军,辖二师者为乙种军,惟军部一律使用甲种军军部编制。
(孙元良大婚)看见了吧,此时只有甲、乙两种军级编制,而王陵基兼任军长的第72军,当时下辖新编第14师、新编第15师(对调过来的)两个师,当然就是标准的“乙种军”。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随着1938年刘湘病故,他的军事集团出现分化,杨森、王陵基等部将逐渐附蒋,这也就意味着,杨森和王陵基的部队,必然将逐步“中央化”,成为中央军旁系部队,而不能再称为自成体系的“川军”了。
比如杨森的基干部队第20军,后来就成为妥妥的中央军旁系部队,淮海战役时从华中来援的最后一支部队,就是这个第20军,后来覆灭于渡江战役期间。
同样,王陵基的第72军,也逐渐成为中央军觊觎的目标,尤其是第72军先后在罗卓英第19集团军、薛岳第九战区的指挥之下,这两位都属于陈诚的系统,而陈辞修对杂牌军的态度,从来是名声在外的。
(罗卓英)不过毕竟是抗战时期,陈诚对72军的吞并还不好太明目张胆,所以在抗战时期“土木系”直接掌握的九个军番号中,你还看不到第72军的身影。
但是在1943年6月间,重庆方面还是借故取消了川军第78军的番号,然后将该军所属的两个师全部并入第72军,所以这一个时间点上,第72军拥有了整整四个师的番号,即第34师、新编第13师、新编第15师和新编第16师,已经超过了普通甲种军的编制。
王陵基也别高兴的太早,这只是陈诚耍手段的第一步,之后到了1945年春天,再将该军新编第16师调出,变成下辖三师的标准甲种步兵军,而在部队调来调去的过程中,以及川军部队在战斗中不断出现军官伤亡,补充来的中央军校生越来越多,这支部队的性质也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
至于军长职务也是一步步实施换马,先是让王陵基免兼,然后以川军将领、但是毕业于陆军大学的韩全朴继任。
(韩全朴)到1943年再以原军参谋长、当过中央军校教官的川军将领傅翼接任军长,可以发现军事主官虽然还都是川籍,但是越来越靠近蒋系。
不过要说明一下,抗战初中期的甲种军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待遇,杂牌军有三师制的甲种军,中央军也有二师制的乙种军,武器d药和兵员的补充并不以此为根据,比如曾经在全州大败而逃的陈牧农第93军,那就是妥妥的中央军,但是当时只下辖两个师的编制。
真正有区别的是“卅四年甲种军”,也就是1945年才出现的新式编制,主要是为了换装美械所需,1945年1月18日,老蒋批准了新任军政部长陈诚关于“编训美械部队卅六个师及国械卅个师计划”,最终确定了“卅六个师整军之计划”。
在这个背景之下,军政部于1945年2月出台新的卅四年编制,该编制全称“三十四年甲乙两种军师编制表”,分为甲、乙两种编制方案,分别用于编组开始接受美械的军、师,以及主要使用国械的军、师。
至1945年8月初,连同驻印军、滇西远征军在内,共有13个军、39个师已经完成了卅四年甲种军、师编制的改编,但是熟悉军史的都应该了解,其中并没有第72军的身影。
也就是说,川军背景的第72军尽管在1943年以后扩编为下辖三师(一度四师)的甲种军,却并没有入选“卅四年甲种军”的组训名单,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类似的杂牌甲种军还有相当一批呢。
陈诚真正生吞第72军,则是解放战争时期的1946年,也就是第四次大整编期间,鉴于之前的准备和铺垫工作已经完成,在第72军改制为整编第72师期间,干脆将原军长傅翼他调,再以自己的骨干将领、原中央军第94军副军长杨文瑔升任整编第72师中将师长,彻底控制了这支部队,此时这个整编师的性质已经标注为“中央军半嫡系部队”。
这个杨文瑔虽然是四川籍,却是黄埔二期和老蒋的侍从参谋出身,也就是《潜伏》里面那个纳妾将领的原型。
整编第72师最初隶属于王敬久的整编第27军,1948年6月豫东战役期间编入区寿年的第七兵团,期间整编第75师被全歼而整编第72师其实漏网。
1948年8月后重新恢复第72军番号,再被编入邱清泉的第二兵团(第5军、第12军、第72军和第74军),已经成为华东战场蒋军的骨干部队之一,直到淮海战役第三阶段,被华东野战军全歼于陈官庄包围圈内,中将军长余锦源被俘。
再后来作战厅长郭汝瑰奉命到四川重建第72军,用的是中央军的番号,招的已经是全部的四川兵,1949年12月在宜宾起义。
(何应钦)
嗯,此话有点长。
抗战初,以孙元良第88师扩编72军,因为在南京损失较多,所以番号取消。
1938年4月,川军整编出川,刘湘以新14师与新13师合编72军,王陵基为军长,确实是2师4旅8团的丙种军。
刘湘杨森等人的军校老师——王陵基从番号都知道,两个师都是刘湘系统升级的杂牌,装备训练是不足的。
不过,王陵基是以30集团军司令身份兼任军长,也因为王陵基等人在刘湘死后基本投靠委员长,所以72军的后续补给相对好一些。
1943年6月,撤销78军,所属两师编入72军,72军拥有4个师番号。
1945年春,新16师划归给30集团军直辖,72军成为拥有3个师(第34师,新13师、新15师)的甲种军。
1946年5月,72军改整编72师,陈诚的嫡系杨文瑔任整72师师长,辖34旅,新13旅,新15旅。
1947年,整72师及34旅与新13旅被歼。
随后重建了整72师,辖新建第34旅及没有被歼的新15旅。
1949年12月,改回72军番号的这支部队又拥有第3个师(16兵团的122师),次月在陈官庄被歼。
1949年3月于四川再建72军,辖第34师,233师,新34师。
郭汝瑰以22兵团司令兼军长,12月该军起义。
红色特工郭汝瑰为什么72军成为甲种军?第一,王陵基是原刘湘系川军将领中亲蒋比较彻底的,尤其王陵基后面还担任上将省主席。
第二,因为前面的原因,72军基本算得中央军旁系,后面陈诚吞并72军,而郭汝瑰也是陈诚13太保之一,所以才得以继续保持三个师(整编旅)的番号。
第三,王陵基抗战表现不佳,甚至伪造击毙倭国师团长本间雅晴的战功,1938年8月国军开会,陈诚点名批评川军。
当天晚上王陵基鼓动士兵在厕所写口号,川军回去保卫大四川。
蒋得到消息就紧急召唤陈诚注意,为了安抚,陈诚改口:对于牺牲极大的川军,武器装备与人马,一视同仁给予补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