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和张仪哪个厉害

公孙衍和张仪哪个厉害,第1张

公孙衍和张仪哪个厉害 战国时期,张仪和公孙衍一个是连横,一个是合纵,犀首究竟败在什么地方?

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

公孙衍不仅和张仪一样都是魏国人,也和张仪同时在秦国为官,而且两人都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也都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他们是齐名的说客,也是政治上的对手。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熟知历史可知,公孙衍虽然拉来山东六国以攻秦,但却被张仪逐个击破。

一个是合纵,一个是连横,犀首失败在什么地方呢?一、取河西之地名声大噪,因私废公而遭人诋毁公孙衍虽为魏人,但当他继商鞅之后,在秦惠文王的支持下,成为了第二个大良造。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公孙衍上任的第一把火,便是烧向自己的祖国——魏国。

曾经的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诸侯国,那时魏文侯雄心勃勃,魏国国势蒸蒸日上、国富民强,内有贤臣、外有良将,魏武步卒也是天下第一。

然而魏人骄傲了,“徐州相王”之后,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丧于秦的河西之地,便是公孙衍夺过来的。

由于商鞅变法,秦国正日益强大。

在此之前,齐国经过马陵之战,全歼魏国10万大军;秦国通过进攻河西,诱俘魏国主将公子昂。

魏国屡战屡败,主力尽失。

犀首上任,同样将屠刀架到自家人的脖子上,公孙衍任大良造后,很快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

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割地求和,他们所割让的地方既是秦魏的交界处,昔日吴起以五万魏军大败秦军五十万之地,也是公孙衍的家乡,此时犀首名声大噪。

但好景不长,在魏王割让河西之地后,又派人以重金贿赂公孙衍,“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因此公孙衍便劝说秦惠文王放弃攻魏。

然而他和魏国的小算盘被张仪看破,张仪陈列攻魏之利弊,拔高了自己在秦惠文王的地位,公孙衍也因为顾私利而忘公义而受到排挤,不得不去往魏国。

二、弱国合纵,强国连横合纵连横,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秦、齐是东西大国,所以曾有秦昭襄王与齐湣王互尊为帝,这是秦王为稳住齐国而做的横强之策;大国横强,小国也不甘示弱,多次约定合纵攻秦齐,差点把两国打没了,有着这么光辉的战绩,公孙衍、惠施、苏秦等合纵支持者自然是极力推崇。

当公孙衍离秦去魏时,就想用合纵之策联齐攻赵,尝到了甜头。

纵使公孙衍算无遗策,他也算不了人心,为防止齐楚魏合纵对秦国带来的威胁,张仪软硬兼施,极力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他亲自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依附秦国,又与齐楚两国大臣相会,拉拢齐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国合纵。

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目的当然是联合各国,与秦国对抗。

此做法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极力破坏。

失败的他不得不再次背井离乡。

或许是老天都看不下去了,时任魏相的张仪联合秦国攻齐,却被齐军大败,张仪的连横策略遭受挫折,合纵之策又摆在各国的案头,公孙衍又复任魏相,积极组织起了联军攻秦。

联军气势汹汹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结果竟不堪一击,一战而溃。

魏国遭受损失较大,转而向秦国请求讲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

秦国乘胜追击,攻打没有求和的赵国。

齐国也落井下石,趁机进攻赵国。

赵国连遭惨败,大将几乎丧尽,损兵八万多人,“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三、虽有救世之才,却也无力回天公孙衍极具战略眼光,他不仅注重联合东方各国,甚至把秦国西方的小国义渠,也拉进了合纵伐秦同盟。

在他还在魏国的时候,曾提醒义渠国君,若秦国献上“文绣千匹、好女百人”,则可攻之。

于是在秦攻韩时,义渠趁机发兵攻秦,大破秦军,由于本土遭到破坏,秦国不得不暂时放弃对六国的战争。

只可惜公孙衍目光长远独到,看出日后六国难逃被秦覆灭,积极组织合纵攻秦,但几乎均以失败而告终。

合纵之策失败在于:各国离心离德,根本不肯出功出力。

公孙衍首创的合纵策略,是当时弱小国家对抗强秦强齐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办法。

如果各国能够按照他提出的策略团结起来,共同抗秦,那么天下局势就会发生改变。

合纵的失败并非公孙衍的失败,而是各国君主的失败。

尽管有过多次合纵盟约,但却无人能把那些目光短浅、形形色色的君主们真正凝聚到一起,他们患得患失、左右徘徊,在强秦面前只懂得大难临头各自飞。

单论计策,犀首无败,败的是人心不古,即使公孙衍倾尽心血,也是无力回天。

合纵本是小国之间的约定,攻秦也好伐齐也罢,都是为了在大国的压迫下苟且偷生,小国不想失败,也接受不了失败,自然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打胜了又如何?自己伤筋动骨却也只是险胜,那还不如依附大国庇护,再图发展。

可以看出,战国时的几国合纵虽然声势浩大,但各国也是心怀鬼胎,只想出工不出力,虽然有过几次险胜,但终究还是连横更为高超。

合纵的失败,并不是策略本身的失败,而是天下大势使然。

首先是一个大家都能看到的,最表面的问题:六国不齐心。

这方面的代表观点就是苏氏父子的《六国论》,苏辙认为,“(六国)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苏洵的观点更有名,“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这一观点当然没错,无论哪个时代与国家,外交从来都是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没有哪个理性的国家不为自己考虑,而是整天琢磨着天下大义,那样的国家早灭亡了。

所以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讲,六国当然首先要考虑自己,合纵必然不够齐心。

不过,《六国论》也没有说到根本。

任何情况下,实力都是基础。

合纵连横终究只是辅助手段,秦国之所以能拆散合纵,张仪等说客的游说当然也起到了作用,但根本原因还是各国慑于秦国的兵力,第一次合纵,樗里疾领军开出函谷关,在修鱼之战击败联军,俘虏韩将申差,击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联军至少损失了八万二千人。

正是战场上的胜利,给秦国带来了外交的筹码。

反过来,合纵固然能让六国的实力大致与秦国匹敌甚至稍稍超出,但它终究只是一时权宜之际,最多只能给六国换来一段时间的和平。

假如六国能在这段没有外患的时期抓紧变法,增强国力,还有可能从根本上和秦国抗衡,赵武灵王时期的赵国就是这样做的,但这只是一个孤例,其他五国都没有意识,或者至少也是没能做到这点,甚至赵国的变法本身也远不如秦国彻底。

这样下来,六国一次又一次的合纵,越合纵越弱。

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国已经是一强独大,六国就算是再搞合纵,也抵抗不过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361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