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人房前挖塘,房后种桑树的说法多着哪。
在中国民族住宅传统文化中,是十分重视,十分讲究风水的。
首先谈房前挖塘。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风水上说:山管人丁水管财。
是否水源充足,关系到财产发展。
所以,有条件的会在房前距离一定范围挖一口鱼塘。
但圹的位置形状十分讲究,必须呈半月形,且需有所内弯,才是吉水。
四方形,长方形为凶。
而且,仅一口,不可多。
住宅前方左右各一塘:龙虎脚上池,淫乱定无疑。
前塘及后塘,儿孙定少亡。
如果住宅有一大一小的鱼塘:上塘连下塘,寡妇守空房,大塘连小塘,疾病不离床。
至于屋后种桑树,也是不允许的。
桑与丧同音,不吉利。
而且桑树性属阴,房前屋后不宜种,要种阳性树。
农村上辈人喜欢住宅周围种竹木,不但可以挡阳庶阴,而且认为藏风聚气。
其讲究:宅基背后圆高,后拥前平积富豪。
四畔俱是栽竹木,绵绵富贵得坚牢。
而且,左右树也有讲究,左为青龙树,要高强,右为白虎树,耍矮弱。
特别重视树品种的属性,只种阳性吉利树,不种阴性不吉树。
一般认为吉树是:棕榈,橘子,槐树,椿树,枣树,石榴,梅,榕树等。
不可种波萝,木瓜等。
上述回答,仅个人所知,个人观点,如有错误,诚望指正。
关于“房前挖塘,屋后种桑”,很多人都往风水方向去解读,把问题搞的很神秘。
其实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农业循环经营模式,即所谓的“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目前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及珠江三角洲流域,尤其是浙江的湖州和广东的顺德,已经成为了当地独特的农业经济模式。
并且“桑基鱼塘”在2017年还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人类的智慧典范。
湖州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最初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越争霸争夺此地,为了保障军粮、生活用品,防止洪涝灾害,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抬高塘基种植桑树,池中蓄水养鱼,使太湖南侧的低洼之地成了桑国鱼仓。
桑基鱼塘模式到了清、明两朝的时候已经是很成熟的农业生产系统了。
明末清初的农学家张履祥就对这种模式进行了详尽地概括:“凿池之土,可以培基。
池中淤泥,每岁起之以培桑竹,则桑竹茂,而池益深矣,周池之地必厚。
盖一池中,蓄青鱼、草鱼七分,鲢鱼二分,鲫鱼、鳊鱼一分,未有不长。
”珠三角地区的桑蚕文化发展较早,但跟鱼塘的结合相对较晚,直到明朝广州成为对外港口以后,养鱼跟种桑才开始慢慢结合起来。
在20世纪20年代,广东的顺德地区成为了珠三角桑基鱼塘的典型生产模式,种养面积多达100万亩。
总之,塘中养鱼,蚕沙作饲料,塘基种桑,塘泥作肥料,这是一种农业循环系统,似乎跟风水没有多大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