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和泰州科技学院哪个好

紫金和泰州科技学院哪个好,第1张

紫金和泰州科技学院哪个好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它的泰州科技学院那个好??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和紫金学院哪个好】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哪个好?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它的泰州科技学院那个好??

这两个学校的财务专业其实任课老师都有南理工过来的老师。

我是泰州科技学院毕业的。

这两个学校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每年之间的分数线都在缩小,如果楼主的分数够得上紫金的分数线的话,建议你还是报紫金;如果你的分数只是将将够得上南京很普通的本三学校,特别那种母体大学就不咋样的三本的话,而你的分数又恰好能够得上泰州科技学院的分数线(近几年泰州三本学校的分数线已经进入江苏一线行列了),我建议你还是上泰州科技学院,不要硬是留南京。

紫金的学风、考研升学率方面还是比泰州的要好的,这不能否认,但泰州也在告诉发展,近几年内很有希望升为泰州大学二本。

还有考研通过率这个东西实在太隐晦了,要看考上的都是什么学校、考上的是什么专业、是文科还是理科,这些都是考虑,不能只是看一下考上研了,有些学校的研究生专业还不如不考。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和紫金学院哪个好】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哪个更好?

三所学校都是以工科为主的211工程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每所学校在学科专业方面是各有所长,而且都有自己的强势学科和专业。

如果从选择目标院校的角度来排序,个人认为是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下面从学校的发展历史学科水平区位优势等方面分析一下这三所大学的特点。

一、历史背景南京理工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我国高校中的“国防七子”之一。

学校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哈军工炮兵系),1960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1962年学校迁至南京。

1966年退出军队建制,学校更名为华东工程学院。

然后又合并吸引了太原机械学院轻武器专业、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炮专业。

1984年更名为华东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

1995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2000年获批建设研究生院,2017年成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央军委,国防科委、兵器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总公司、国防科工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30000余名,留学生1000余名。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直属大学。

学校是2000年时,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合并组建。

合并之前,武汉工业大学已经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进入211工程大学。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也在积极争取进入211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的合并,也算是强强强的合并。

合并前的三所都有着光荣的办学历史,武汉工业大学最早学历史追溯到1898年的湖北工艺学堂,1971年由武汉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成湖北建筑工业学院,由收基础发展而来;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由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和武汉运河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武汉汽车工业前身则是武汉工学院。

这三所学校学校当年的合并,也使武汉理工大学成为一所有冲击985潜力的大学。

目前在校普通本科生36000余人,博士、硕士生18000余人,留学生1300余人。

合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大学。

也是一所老牌全国重点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最早的前身创办于1945年,时名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1956年迁驻合肥,1958年定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60年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1997合并了安徽工学院。

1997年成211工程大学,2017年成为一流科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先后隶属高教部、机械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管辖。

现在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3万余人。

二、学科水平南京理工大学共开设本科专业59个,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

学校有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其中工程硕士涵盖26个工程领域。

学校和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火炮、自动武器与d药工程、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材料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应用化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南京理工大学共有27个学科上榜,其中最评级学科为1个A+:兵器科学与技术,另有一个A-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B+级学科有4个: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B级学科有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其他不再列举。

武汉理工大学共开设本科专业90个,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轮机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画、工业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物联网工程。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

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武汉理工大学共有25个学科上榜,其中最高评级学科为1个A+:材料科学与工程。

次高评级学科为4个B+:马克思评论理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学,B级学科有应用经济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合肥工业大学共开设本科专业91个,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车辆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物联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

学校有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工程博士学位授权,;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种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校有3个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合肥工业大学共有25个学科上榜,其中最高评级学科为1个A级:管理科学与工程。

次高评级学科为5个B+: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

B级学科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

从各校当前学科发展情况来看,南京理工大学学科水平最高,特色是兵器类专业,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等热门专业水平也很高,机械类专业也好;武汉理工大学专业水平次之,材料、交通、汽车相关专业是特色,机械、车辆、交通运输、计算机、通信等专业相对较好;合肥工业大学专业也好,最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车辆、仪器、会计、计算机、电气类等专业也都不错。

三、城市区位三所学校所在城市,是三个省会城市,区位优势相比,南京>武汉>合肥。

可能有人觉得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应该好于南京。

但现实是南京所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都比武汉据华中区更好。

我想这个不用过多解释了。

综合上述对比,这三所学校是南京理工大学好于武汉理工大学,好于合肥工业大学。

我是吉林省高考志愿咨询师,欢迎评论区交流不同意见。

关注交流更多高考志愿问题。

三所院校从科研实力上来评价,应该差距不大,南京理工要好于另外两所院校。

从业设置上,都属于工科院校,基于就业考虑的话,工科院校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我要从知名度,地域和就业方面多评价一下。

毕竟没有多少年轻人会搞科研,从事严肃的科研工作。

首先说说地域,南京,合肥和武汉,现在比较强的二线城市应该算武汉和南京。

无论从高校数量,还是高校质量,大型企业,及国家重视度上,武汉南京都好于合肥。

从地域角度看,合肥可以得到的政策或者资本的倾斜会少很多。

上了大学就需要考虑未来的就业生活,这样来看的话,南京武汉会更加有竞争力。

至少身边的同事朋友不少从合肥到南京工作的,而南京毕业的,除了极少数安徽本地生源会去合肥,其他基本不会考虑合肥。

所以,地域上,南京理工,武汉理工,明显好于合肥工大。

再来说说知名度,我个人觉得还是南京理工知名度更高点,而且他是国防科工委下面的高校,和国防科研部门合作很多,在业内还是比较有知名度的。

作为一所211高校,仔全国的排名也还可以,大概50上下吧,这个数据不准确,不过也差不多。

将来无论就业还是读研,南理工都是不错的口碑和知名度的。

最后再谈谈就业,就像刚刚我说的,地域会决定就业,在合肥的,基本没有在合肥就业的,不少合肥毕业的学生,包括合工大等,会选择和南京工作,所以南京也会开玩笑称作徽京。

而南京理工毕业的,大部分会选择留在南京,也有不少人会去上海拼搏。

总体看,南理工留南京的概率大,而且大部分是国防科研单位,稳定,待遇也不错。

合肥就比较尴尬,毕业后大部分离开合肥,去其他地方重新熟悉环境工作。

武汉就比较适合中南部的学生,因为武汉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留在武汉或者去深圳广州。

就业也还可以。

所以,如果一个考生是中部省份或南部省份的,可以考虑武汉理工,如果东部省份的,强烈建议南京理工。

就说这些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424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